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697224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清晰填涂。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勤劳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人类劳动发展分为奴役劳动、谋生劳动、体面劳动、自由劳动四个阶段。对人类社会劳动的认知和热爱,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及。大戴礼武王践

2、祚履屡铭中写道:“慎之劳,则富。”强调的是财富和劳动的关系。自古以来,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今药石续自警篇中写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意思是人们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乏衣服与食物,勤劳能够让人避免饥饿与寒冷。先秦儒家关注“礼制”,为中国古人构建了一种脱离田间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后世儒家分离了“劳”和“思”两个概念。正如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表明劳心和劳力都属于“劳”的范畴。墨家本就是劳动者的学派,它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建立劳动为本位的积极性劳动伦理的范式,这体现了劳动和知识的有机结合。墨子中有“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

3、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还蕴含着中国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的萌芽。佛、道两家对于劳动和农业所持的消极态度,常常遭到治国者的批评,法儒两家主张繁衍人口,认为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经过长期的文化大融合,儒、释、道、墨、法等多家思想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勤于劳动”被看作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深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心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生活本身和精神意境,诗人妙作可窥一斑。诗人李绅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融洽地将珍惜食物与辛勤劳动结合起来,一直影响、塑造着中国

4、人的勤俭节约的美德。诗人王维写道:“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这首春中田园作的前四句展现出了古代人们愉快劳动的情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可见,劳动不仅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劳动的协作性还可以培养人的互助和团结精神。自强不息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困难的智慧之源。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应在各个领域:巍峨长城、巧夺天工的都江堰、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等等,尽责、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这些遗宝成为历史的烙印和华夏子孙精神的内核。伟大梦想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人们的辛勤劳动。国家、社

5、会、企业各界需要提供更有利的劳动保障,更好的劳动条件,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体面劳动,使劳动尊严得到维护、劳动价值得以实现,更好地营造平等劳动,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的正能量的社会氛围,鼓励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内生动力。只要我们守护中华劳动伦理的深厚底蕴,弘扬工匠精神和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劳动美德,一代代的劳动者就必定能创造伟大的历史,不断开创未来美好生活。(摘自2019年6月3日光明日报夏月明弘扬中华传统勤劳美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传统的劳动观念是在一代代不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传承的。B儒家特别是先秦之后的儒家继续发展了劳动观念,表现出

6、对劳力者的鄙视。C劳动可以塑造勤俭节约的美德,还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团结精神。D守护好中华劳动伦理,弘扬劳动精神和美德,劳动者就定能创造美好未来。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二段重点论述了各学派的劳动观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形成的影响和意义。B第二段提出孟子有重民思想是为了证明法儒两家对人口和劳动力非常重视。C第三段多处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来论证劳动创造了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意境。D本文在内容上层层深入,由勤劳的历史意义论及其对当下民族复兴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只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中国人就建立起文化自信。B人类

7、劳动有多个阶段,而强调财富和劳动的关系属于谋生劳动的发展阶段。C佛、道两家对劳动和农业态度消极,这使他们很难受到历代治国者的肯定。D民族复兴需要辛勤的劳动者,所以国家和社会各界应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材料一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有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

8、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材料二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材料三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

9、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摘编自新浪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材料四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

10、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 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 000元。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11、3分)()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B.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同比增长走势,2020年将是2015年的两倍多。C.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B.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

12、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C.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D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6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那儿只有黄土,不见平坦的塬地。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

13、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清楚。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就好喽。破老汉总是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破老汉只带着七、八岁的留小儿过活。破老汉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大伙都说:“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唱得好山歌。”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赶着牛回村,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清明节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陕北的清明前后爱刮风,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窑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

14、唰啦啦”响。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陕北的风俗,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再穷也要蒸几个。白馍被染得红红绿绿的,老乡管那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他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破老汉带着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在那个地方,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让我喂牛,我心里很感动。每天晚上,破老汉和我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留小儿跟在破老汉身边,寸步不离。她的小手绢里总包一把玉米粒,破老汉用牛吃剩下的草疙节打起一堆火,火光照亮了饲养场。留小儿

15、把玉米埋在烧尽的草灰里,用树枝拨来拨去,“啪”地一响,爆出了一个玉米花。那是山里娃最好的零嘴儿。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真个是在窑里看电影?”“不是窑,是电影院。”“前回你说窑里。”“噢,那是电视。一个方匣匣,和电影一样。”她歪着头想,大约想象不出,又问起别的。“啥时想吃肉,就吃?”“嗯。”“玄谎。”“真的。”“成天价想吃呢?”“那就成天价吃。”这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问。“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白肉?”她觉得北京人不爱吃肥肉,很奇怪。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山里的娃娃什么也解不开。”破老汉说。老汉是见过世面的,他三七年就入了党,跟队伍一直打到广州。他常常讲起广州:霓虹灯成宿地点着,广州人连蛇也吃,到处是高楼,楼里有电梯留小儿听得觉也不睡。我说:“城里人也不懂得农村的事呢。”喂牛,苦不重,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五更天给牛摔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不是看见全聚徳的烤鸭,就是掉进了什刹海的冰窟窿。碰上下雨下雪,破老汉和我就躲进牛棚。牛棚里尽是粪尿,连打个盹的地方也没有。那时候我的腿和腰就总酸疼。“倒运的天!”破老汉骂,然后对我说:“北京够咋美,偏来这山沟沟里作什么嘛。”“您那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