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694445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卷57分,卷93分)第卷 (阅读题 共57分)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

2、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

3、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

4、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做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1. 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B. 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C. 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D. 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2.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B. 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

5、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C. 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D. 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3. 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 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B. 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C.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D. 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答案】1. A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

6、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项,“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错误。从第一段中“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这句话来看,“中国之道”是指渗透在物质现象中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而非“现象”。故选。【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

7、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任何生活方式”绝对化,原文第一段中只说“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C项,关系颠倒,原文说:“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这里“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是条件,“中国文化不过时”换作了条件。D项,“西方现代性原则”表述不当,原文说“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而选项把“许多”省略了,范围也就不同了,意思也就变了。故选。【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8、。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项,“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错误。原文只是说“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某些”并非全部,所以说法太绝对。故选。【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

9、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项羽何以输给刘邦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可思议。项羽是个责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少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这一代,这个家庭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作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的,叫作籍,也是有字的,叫羽。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的一个楼烦神箭手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

10、,把楼烦神箭手吓得连退十几步回过神来,便急忙逃回营中。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斗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官空,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

11、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门心思地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

12、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里,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美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的本色,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中列举项羽的名、字,并与刘邦对比,是为了说明项羽是个贵族,出身是相当高贵的。B. 文中写项羽大吼一声就能把楼烦神箭手吓得逃走而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又是

13、每战必胜,胜利后想回故乡,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C. 项羽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表现英雄本色,在“成者王,败者寇”文化中,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D. 项羽之所以输给刘邦,是因为项羽杀戮太多,乱呈大英雄本色,再加之历史没有给他称王的机会。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项羽何以输给刘邦”这一话题,结合刘邦、项羽的所作所为,联系史实,展开了公正的论。B. 刘邦知人善任,下臣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C. 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文章从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D. 作者认为冷

14、静地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因为两个人有着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6. 作者为什么说“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请根据文中信息分条概括。【答案】4. D 5. C 6. 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作战能力是很强的,面且他非常勇政;而刘邦好酒及色”。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是无法与项羽相提并论的。【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

15、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无中生有,“羽之所以输给刘邦,是因为项羽杀戮太多,乱呈大英雄本色,再加之历史没有给他称王的机会”于文无据。故选。【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项,“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错误,“鲁莽骄横”并非作者所认为的主要原因,而“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这种说法也不要文中本色英雄是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的原因。故选。【6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就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是无法与项羽相提并论的由“项羽是个责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少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叫作籍,也是有字的,叫羽”可知,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由文章第二段“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的一个楼烦神箭手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斗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