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694440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9分,每小题3分)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兰亭集序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尽管与之相随的是,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停止过。 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宋代学者,而较有说服力的是清末曾经当过慈禧太后秘书的李文田。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他通过多年考辨,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1965 年夏,时

2、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从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兰亭集序的真伪一文。他基本上重复了李文田的两个论点,认为从年前南京出土的王谢 (晋代) 墓志来看,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其次,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是在王羲之所作临河序的基础上加工而写成的。因为,文章前半部描写欢快之情,写得很流畅,后半部突然悲痛起来,这与晋人的达观以及王羲之本人的性格大相径庭,故值得怀疑。据此,郭沫若推断兰亭集序乃是一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郭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了兰亭集序的真伪驳议一文,提出了与郭文针锋相对的观点。该文认

3、为,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其次,若以东晋书法当接近于隶书,而兰亭集序却是行书,因此就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这是方法论的错误。王字本身有发展过程,它脱胎于旧时代而又高于旧时代,向行书方面发展,故王羲之被称之为“书圣”,其理由即在此也。再者,从美学的观点上看,兰亭集序书法、文思之潇洒、飘逸,与东晋士族的风貌也相吻合。因此,兰亭集序为晋代王羲之手笔。值得欣慰的是,“兰亭论辩”沉寂多年之后,新出土的文物为考证传世兰亭集序的真伪提供了新线索。1998 年 6 月,在南京市东郊发现一处罕见的六朝古墓葬群,其中二号墓室前部

4、出土有两方极为珍贵的砖质墓志,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墓为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高崧卒于公元 366 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 355 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 361 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这两块墓志上写有“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 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在南京周边,还有三十块左右墓碑,东晋墓碑出土地点也不只是南京,还有在丹阳、马鞍山出土的。这些考古发现表明:从书体上来看,六朝的书体在转型之中,即由隶到楷的重要演化阶段,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

5、楷或隶楷兼有。这就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这些考古发现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的基本论点,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摘选自刘孟达兰亭集序真伪之谜,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它不断阐释的历史。B郭沫若基本重复了李文田的观点,认为兰亭集序是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也没有提供新的考证线索。C南京东晋高崧墓志等的出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提供了重要佐证,证明了郭沫若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D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把“览”字写成“揽”,是为了避讳其曾祖父王览而为

6、之,这也佐证了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提到质疑兰亭集序真实性的有宋代学者和清代的李文田,既为引出郭沫若的观点作铺垫,也印证了关于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停止过的观点。B高二适的文章是从三个方面来驳议的:一是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二是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是方法论的错误;三是从美学的观点分析。C. 文章最后一段以许多考古发现的文物为依据,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等人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作品的观点,论据确凿,论证充分,显得真实可信。D为了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本文先破后立,先摆出李文田、郭沫若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

7、从反面来突出默默无闻的高二适的观点,论证雄辩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清代的李文田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并且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因此他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的说法是可信的。B.郭沫若认为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如果南京高崧墓志等没有被发现,他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的。C.南京高崧墓志是我国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墓志上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且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对研究我国书法发展史很有价值。D高崧墓志的发现在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它证明了六朝的书体处在转型之中,

8、六朝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 据新华社电 国家汉办昨天在京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并计划在三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我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 昨天上午,由国家汉办组织成立的“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以色列等国家的30多位知名学者,将在3天会议期间具体商讨翻译的进程安排。 据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介绍

9、,在几位知名中外学者的倡议下,2008年夏,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正式立项“五经”翻译项目。 许琳指出,“五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迄今为止,一套适应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多语种“五经”译本却不存在。“我们必须出版一套全新的现代译本,只有这样,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才能被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并真正接受。”她说。 (摘自京华时报)【材料二】:施舟人领衔主持译“五经”朱静远 因为缺乏现代译本,堪称“中国儒家文化原典”的“五经”始终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国家汉办近日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并计划在3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

10、中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著名汉学家施舟人是此次“五经”翻译项目的主持人。记者日前采访了施舟人。是中国重要文化遗产 记:为什么会选择翻译“五经”?它似乎并不是中国特别通俗的读物。 施:所谓“五经”,是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的约定俗成的叫法。“五经”是中国最古老、最神圣的典籍,它们的起源大多早于后来被称作“儒家”的学说。两千多年来,它们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思想体系形成和帝国体制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很多世纪以来国家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 很多外国人读过中国文学的译本,但他们却不了解“五经”,甚至根本买不到“五经”的译本。 从年代、文化背景来看,

11、“五经”和世界其它重要文明的经典有相似之处,但它最大的特色是与人有关。圣经、古兰经等都是关于神的作品,而“五经”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代表作,有很多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思想、观点,是最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之一。多次呼吁翻译“五经“ 记: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五经”的? 施:上世纪70年代,在国学界与季羡林先生一起被称为“北季南饶”的饶宗颐先生在我执教的法国高等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恰逢法国政府出资设立一个规模宏大的世界文化经典翻译项目。当饶宗颐先生看到项目中的中国典籍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时,年过六十的他流泪了:“我们完了,没有人知道我们的文化源头是五经。” 饶宗颐先生的眼泪使我深受震动,看到这种情况,每一

12、个相关的人,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人都会感到不安,我心中翻译“五经”的愿望也越发强烈。 在后来的30多年中,我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到翻译“五经”的重要性。2008年,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接受了我的建议,经过多国学者参加的评审会,正式立项“五经”翻译项目。需要各方面专家参与 记:“五经”翻译有怎样的重要性? 施:我对重新翻译“五经”的评价是:责任很重,难度不小。每一个学者的翻译都有其个人的色彩在内,因此要成立“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在国内学术界、国际汉学界相关领域聘请杰出学者担任委员会成员。关于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国内外的学者都会参与进来。 记:“五经”翻译对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帮助?

13、 施:“五经”推广到国外一定会对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有帮助。“五经”的翻译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就像洗手,两只手互相揉搓才会干净,但你可能不知道究竟是哪只手帮助另一只手洗干净的。【相关链接】施舟人,生于1934年,曾师从康德谟和石泰安先生研究中国道教史,以研究中国道教而驰名于国际汉学界,是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建立文化基因库的人。现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研究院特级教授,中国福州大学特聘教授。(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当饶宗颐先生看到项目中的中国典籍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时,他流着泪说:“我们完了,没有人知道我们的文化源头是五经

14、。”这仅为感叹“五经”的重要,没有轻视另两本书。B.“五经”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公认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思想体系形成和帝国体制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很多世纪以来国家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C虽然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叙述了国家汉办组织海内外学者共同翻译“五经”的工作,并阐述了“五经”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材料二还叙述了怎样开展翻译“五经”工作的有关内容。.D.材料一属于消息,由导语、主体两部分构成,主体部分主要采用了概括叙述的方式;材料二属于访谈,由导语、主体、链接三部分构成,主体部分主要采用了问答的形式,较消息更具体。5.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

15、当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简要叙述了“五经始终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原因,介绍了国家汉办关于“五经”翻译工作的计划和安排,并阐述了翻译“五经”的意义。B“五经”是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的约定俗成的叫法,“五经”缺乏现代译本,因此不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C“五经”和世界其它重要文明的经典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内容上有很大区别,它最大的特色是与人有关,是关于人的作品。D施舟人先生举出在国学界与季羡林先生一起被称为“北季南饶”的饶宗颐先生的一次经历,是用典型事实证明翻译“五经”的重要性。6.你认为由中国国家汉办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的做法合适吗?为什么?(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