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 7 必备知识 1 聚焦文本读懂诗歌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1694344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 7 必备知识 1 聚焦文本读懂诗歌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 7 必备知识 1 聚焦文本读懂诗歌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 7 必备知识 1 聚焦文本读懂诗歌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 7 必备知识 1 聚焦文本读懂诗歌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 7 必备知识 1 聚焦文本读懂诗歌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 7 必备知识 1 聚焦文本读懂诗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 7 必备知识 1 聚焦文本读懂诗歌(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馨提示:名句助记古代诗歌常见意象(见配套单册“单册三板块二清单五”)。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从“5角度”入手,读懂诗歌抓标题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1请指出下列标题中的重要信息。卷别标题重要信息(1)2019全国卷题许道宁画(2)2018北京卷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3)2019浙江卷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4)2017全国卷送子由使契丹(5)2017全国卷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答案(1)表明了对象(许道宁画);

2、表明了事件(给许道宁的画题诗)。(2)交代友人及官职(李正之提刑);交代事件(送友人到蜀地);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3)交代时间(早秋);交代了地点(书斋);表明了对象(龙武李将军)。(4)点明了送别的人物(子由);点明了出使的地点(契丹);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5)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看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知人论世“3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

3、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

4、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迮:狭窄。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解析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活于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题干“中间两联”指出答题范围,“概括”说明不需联系具体诗句。“病入中年日月遒”是说自己人到中年,整日与病为伍;“百战铁衣空许国”是说自己一心报国,却报国无门;“五更画角只生愁”是说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愁肠百结

5、,说明战事未宁。整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析注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3(2017全国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

6、,安肯来邪?”(1)注释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注释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时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2)注释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可知“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答案(1)不要忘记亲人。(2)作者对苏辙的担心。读正文(一)明结构章法,知基本特点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和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1结构章法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

7、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4请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景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的白鹭洲。写的是事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晋代衣冠成冢。写的是情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了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景“浮云蔽日”有深意,“云”飘浮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浮云蔽日使自己不得见长安,暗示自己因不被统治者重

8、用而忧愁。事情答案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古今兴亡盛衰之感。浮云、太阳。诗人望长安而不见。忧愁。(二)抓意象“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抓意象:(2)定情感:答案(1)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2)表达了作者

9、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同时流露出落寞孤独之情。(三)抓用典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典故大多会在注释中说明,以便考生理解)6请分析下面这首诗的颈联运用这两个典故的目的。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其二)元好问惨淡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注】1232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金哀宗去帝号称臣,将士激愤,

10、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第二年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当时元好问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龙蛇:比喻双方军队。精卫: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包胥:春秋楚国大夫申包胥,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1)精卫填海的典故:(2)包胥哭秦的典故:答案(1)诗人以精卫自比,表达了自己有克敌复仇的强烈愿望和不灭志向。(2)诗人用申包胥的典故,感慨自己或者同道中人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也无法向朝廷痛哭,极为

11、沉痛,令人扼腕叹息。(四)抓关键词1显性词语直接表明情感(或暗示情感)的词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如“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如:典型诗句分析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独”“闲”两字,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2.隐性词语(1)景物语。指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典型诗句分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

12、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如: 典型诗句分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两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作。四百州: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称之为“四百州”。(1)诗中有一字可以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它是_字。(2)诗中有两个情感字眼,请找出来,分别说明其表情作用。答案(1)望(2)寒、断。“寒”字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气氛,传达作者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