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和心理学和教育法律法规和师德规范学科专业素质1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21690849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和心理学和教育法律法规和师德规范学科专业素质1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学和心理学和教育法律法规和师德规范学科专业素质1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学和心理学和教育法律法规和师德规范学科专业素质1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育学和心理学和教育法律法规和师德规范学科专业素质1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育学和心理学和教育法律法规和师德规范学科专业素质1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和心理学和教育法律法规和师德规范学科专业素质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和教育法律法规和师德规范学科专业素质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教育学复习指要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本章重点: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与杜威 知识点梳理: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前制度化教育(孔子);制度化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1902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

2、3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库姆斯非正规教育 伊里奇非学校化)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街道有板砖象征了地位” 5点: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近代教育的特点:(1)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3、;(2)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新特点:“全民终身教育化”5点: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2节 教育学的发展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 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4、 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 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 萌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 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

5、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 人 的“泛智教育”。 2、 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3、卢梭 代表作爱弥尔。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4、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 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 5、裴斯泰洛齐 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创始人: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 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主要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

6、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年1952年),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他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 主张: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 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7、 2、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 3、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重点:教育对政治经济,生产力,科技,文化,信息技术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目的;内容;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2)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教育

8、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二、人力资本理论 196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核心概念:人力资本 ,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3%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受教育者观念、数量和教育质量、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三、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传统学校教育是“

9、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一、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核心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的特性:是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的构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各种亚文化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 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重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 青少年时期的年龄特征。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指

10、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它给我们的启示: (一)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二)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 (重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一)内发论代表人物 :中国的孟子; 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二)外铄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3)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4) 辩证唯物主义认

11、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顺序性 循序渐进;“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 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互补性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一、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一)遗传素质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其作用不能夸大。(二)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

12、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三)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四)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五)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三种层次: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第四节普通

13、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三、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整体性与独特性。 四、(重点:少年时期的年龄特征)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 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 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五、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总体上: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具体讲:在身体发展方面,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

14、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 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6、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第四章 教育目的 重点:我国教育目的的层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知识点梳理:一、教育目的概述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1、意义:教育目的是一

15、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者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四)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二、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重点)(一)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反映出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