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五)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684150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五)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五)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五)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五)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五)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五)(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五)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也无非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技术哲学认为,任何技术都是让人类逐渐从劳动的辛苦中摆脱出来。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为什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却大惊失色。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取代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此时的工具性技术就已经比人类强大。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其强劲的动力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例如一台

2、蒸汽机或内燃机的动力不知要超过多少人力。因此,从替代或超越人类来说,从人类发明各种技术开始,多种多样的技术就从不同方面超越人类或取代人类。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而逐渐取代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再也难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因此人类不得不惊呼“狼来了”。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因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取代而失业,不得不面临转型。转型的方向总是从技术含量低的“低海拔”地区转向技术含量高的“高海拔”地区。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凭智力吃饭的人们也逐渐丢失饭碗,这让人类不得不担忧自己的未来。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

3、社会财富分配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对社会贡献的机会以及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表现出“狼来了”的担忧就显得十分合情合理。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让人们感觉无所适从、无处可逃,因此人们普遍表现出惧怕、担忧的情绪,甚至想方设法阻挡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因为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转型的痛苦,他们甚至会彻底丢失工作的机会。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却是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在人类从以在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后,也需要实现脑力劳动智能化和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让人类全面解放的长期梦想有可能得到

4、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人类从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异化,获得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过的人类全面解放。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终于可腾出时间和精力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可以充分享受不受劳动束缚之后的闲暇,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不需要从事繁重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们,可以尽情地从事自己想做而没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摘编自理论探索第2018.5期黄欣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

5、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论是工具性技术、机器技术还是智能技术,都是人类为摆脱劳动的辛苦而创造的。B智能机器集劳动工具和劳动者为一身,取代人类的劳动功能,让人类再无存在感。C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类实现脑力劳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需要,可能让人类全面解放。D劳动是人类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重要活动,其实也限制着人们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答案:B解析:本题中,B项,“取代人类的劳动功能,让人类再无存在感”理解错误,原文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再也难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故选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了简短的举例论证,论证了机器替代了人类的工具功能,其强劲的动

6、力远胜人类的气力。B文章从短期和长期效应两方面入手,论证了人工智能起初会对人类造成恐慌但最终可能会让人真正自由。C文章通过人们对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的态度的对比,论证了人类还完全没有做好应对人工智能的准备。D文章先谈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接着分析人工智能的性质,最后展望智能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论证结构合理。答案:C解析:本题中,C项“论证了人类还完全没有做好应对人工智能的准备”无中生有。故选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在人类逐渐从劳动的辛苦中摆脱出来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同。B目前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感到恐慌是因为他们得以从社会分配财富的劳动将会被取代。C在

7、人类历史上,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是为了让一部分人向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转型。D人工智能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其实也加大了对人类进行伤害的风险。答案:B解析:本题中,A项“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作用相同”表述有误。C项“一部分人转型”是技术革命的结果而非目的。D项文中没有提及“加大风险”。故选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往事沈从文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算来我是六岁。因为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辫子就不见了。那是夏天秋天之间。妈怕我到外面乱吃东西,每天都要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拿五个小钱到道门

8、口去买士元的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妈知道士元凉粉是玫瑰糖,不致吃后生病吧。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隔壁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爹好像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闻到城里时疫的事情吧。妈也不说什么,她知道大姐二姐都在乡里,我自然有她们料理。只嘱咐了四叔不准大哥到乡下溪里去洗澡。因大哥前几天回来略晚,妈摸他小辫子还湿漉漉的,知他必是同几个同学到大河里洗过澡了,还重重的打了他一顿呢。四叔人不大肥,但很精壮。妈常说这是会走路的人。铜仁到我凤凰是一百二十里蛮路,他能扛六十斤担子,一早动身,不摸黑就到了,

9、这怎么不算狠!他到了家时,便忙自去厨房烧水洗脚。那夜我们吃的夜饭菜是南瓜炒牛肉。妈捡菜劝他时,他又选出无辣子的牛肉放到我碗里。真是好四叔呵!那时人真小,我同大哥还是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四叔担去的!大哥虽大我五六岁,但在四叔肩上似乎并不什么不匀称。乡下隔城有四十多里,妈怕太阳把我们晒出病来,所以我们天刚一发白就动身,到行有一半的唐峒山时,太阳还才红红的。到了山顶,四叔把我们抱出来各人放了一泡尿,我们便都坐在一株大刺栎树下歇憩。那树的杈桠上搁了无数小石头,树左边又有一个石头堆成的小屋子。四叔为我们解说,小屋子是山神土地,为赶山打野猪人设的。树上石头是寄倦的:凡是走长路的人,只要放一个石头到树上,便

10、不倦了。但大哥问他为甚不也放一个石子时,他却不做声。他那条辫子细而长,正同他身子一样,我伸出手扯着他辫子只是拽。“芸儿,莫闹!扯着我不好走!”他总是和和气气这样说。“四满,到了?”大哥很着急的这么问。“快了,快了,快了!芸弟都不急,你怎么这样慌?你看我跑!”他略略把脚步放快一点,大哥便又嚷摇的头痛了。他一路笑大哥不济。到时,爹正同姨婆五叔四婶他们在院中土坪上各坐在一条小凳上说话。姨婆有两年不见我了,抱了我亲了又亲。爹又问我们饿了不曾,其实我们到路上吃甜酒、米豆腐已吃胀了。上灯时,方见大姐二姐大姑满姑各人手上提了一捆萝卜进来。我夜里便同大姐等到姨婆房里睡。乡里有趣多了!既不很热,夜里蚊子也很少。

11、大姐到久一点,似乎各样事情都熟习,第二天一早便引我去羊栏边看睡着比猫还小的白羊,牛栏里正歪起颈项在吃奶的牛儿。我们又到竹园中去看竹子。那时觉得竹子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本来城里的竹子,通常大到屠桌边卖肉做钱筒的已算出奇了!但后园里那些南竹,大姐教我去试抱一下时,两手竟不能相掺。满姑又为偷偷的到园坎上摘了十多个桃子。接着我们便跑到大门外溪沟边上拾得一衣兜花蚌壳。事事都感到新奇:譬如五叔喂的那十多只白鸭子,它们会一翅从塘坎上飞过溪沟。夜里四叔他们到溪里去照鱼时,却不用什么网,单拿个火把,拿把镰刀。姨婆喂有七八只野鸡,能飞上屋,也能上树,却不飞去;并且,只要你拿一捧苞谷米在手,口中略略一逗,它们便

12、争先恐后的到你身边来了。什么事情都有味。我们白天便跑到附近村子里去玩,晚上总是同坐在院中听姨婆学打野猪打獾子的故事。姨婆真好,我们上床时,她还每每为从大油坛里取出炒米、栗子同脆酥酥的豆子给我们吃!后园坎上那桃子已熟透了,满姑一天总为我们去偷几次。爹又不大出来,四叔五叔又从不说话,间或碰到姨婆见了时,也不过笑笑的说:“小娥,你又忘记嚷肚子痛了!真不听讲芸儿,莫听你满姑的话,吃多了要坏肚子,晚上又吃不得鸡膊腿了!”乡里去有场集的地方似乎并不很近,而小小村中除每五天逢一六赶场外通常都无肉卖。因此,我们几乎天天吃鸡,惟我一人年小,鸡的大腿便时时归我。(有删改)【注】四满:湖南乡人称叔叔为满满。满姑:湖

13、南乡人称最小的姑母。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部分写“我”在城里的生活,既体现了“妈”对孩子们的担心、疼爱,也交代了“我”和大哥去乡下生活的原因。B从满姑偷桃、四叔照鱼等可以看出乡下生活的有趣自由,从姨婆亲“我”、鸡大腿归“我”等可以看出乡下人的和蔼友善。C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如“为甚”“摸黑”“四满”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儿童的视角来叙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D小说描绘了乡下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和“我”在城里的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和对城里生活的厌烦。答案:D解析:D项“对城里生活的厌烦”说法错误,文章只是体现了“我”

14、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并没有写“我”对城里生活的态度。故选D。5小说两处画横线语句中都提到了四叔的“辫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前后呼应,形成对照,体现小说的整体性;表明“我”对四叔的辫子很感兴趣,突出“我”幼年时的淘气和四叔的和蔼憨厚;表达“我”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为下文写淳朴的人情关系做铺垫。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明确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从结构、内容、主旨三方面来说。6小说写了十多个人物,但并无所谓的主要人物,有的人物甚至一笔带过。请结合作品探究这样写的好处。(6分)答: 答案:淡化个体,突出群体形象,更能表现

15、乡村人的人性之善;淡化个体,更能突出“往事”的主体地位,点明题意;叙写众人之善,更能渲染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这种写法使小说在叙述语言上有散文化倾向,带有一种恬淡闲远的韵味。(一点2分,答出三点可满分)解析:根据题干要求,考生要注意无主要人物这个写作特点,体现了淡化个体的写作风格,写十多个人物的目的就是突出一群人,因为他们的性格特点存在共性。另外,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人物形象、小说主旨、环境氛围、结构特点及表述风格等方面来思考。要联系具体内容来分析,如在人物形象方面,可以从整体上突出乡村人的人性之善。由此又可以得出渲染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的环境氛围。还可以联系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化的倾向来考虑。(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材料二2005年,当时正在建设的北斗二号系统的“原子钟”突遇问题。原子钟就如同一块“手表”,为卫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