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研究的学术理念_与语文课程改革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1680596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文学研究的学术理念_与语文课程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语言文学研究的学术理念_与语文课程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语言文学研究的学术理念_与语文课程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语言文学研究的学术理念_与语文课程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语言文学研究的学术理念_与语文课程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言文学研究的学术理念_与语文课程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文学研究的学术理念_与语文课程改革(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言文学研究的学术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谭邦和 一 科学研究的学术前沿与基础教育的时间差 语文课程具有特殊的性质 语文的 文 分层次地与文字 文法 文体 文章 文学 文化 文明发生关联 而语文的 语 其背景也是文化 语言的重要性质之一就是既是人类交流的工具 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这种特殊性质使中小学语文课程负有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传播世界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 既要按照民族文化的内在规范和隐含指令 塑造一代又一代新人之民族性格 又要与时俱进 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与感召 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永远保持先进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重要载体的语言文学作品 其化育功能应当

2、受到特殊重视 要承担好这份责任 语文课程必须与语言文学研究的学术前沿保持密切联系 语言文学的学术研究不断与时俱进 而且在某些特殊时期会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 而中小学语文课程在观念和知识上却倾向于相对稳定 这样 中小学语文课程与语言文学研究的学术前沿 就拉开了一段距离 出现了级差 这是不可避免的 却是不可听任的 语文课程 语文教材 语文教师 语文教学与语言文学研究的学术前沿 应该允许存在这样一个级差和适度距离 但这个级差应该只是一个动态跟进的时间差和不断拉近的距离 而不是允许停滞不前 允许严重滞后 更不能固守已经落伍的观念 长期使用已经被纠正或修改的陈旧知识 从而与语言文学研究的新成果 新观念 新

3、知识形成隔膜甚或对立 这里不是要求把非常专业的知识和学术成果全面引进课堂 而是要求语文课程应该始终保持与语言文学研究学术前沿和学界新知的信息沟通与精神联系 保持语文课程与时俱进的先进性质 才能完成语文课程承担的神圣责任 应该鼓励一种双向的努力 即科学研究的专门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学者 应该把语言文学研究的新成果 新观念如何及时有度地走进中小学语文课堂 作为一件非常要紧的工作 科学界有所谓科普工作 语言文学研究界不也应该有同样的任务 而中小学语文教师也要不断关注学界形势 及时吸取学术新知 语文教材也应该不间断地及时引进开发和利用新的课程资源 隔数年就应该推动一次较大较全面的调整和比较系统的信息处理

4、语言文学的学术研究不断与时俱进 而且在某些特殊时期会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 从八十年代初到现在的二十多年 正是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 中国社会进入八十年代以后 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 语言文学研究观念更新 方法更新 知识更新 成果巨量 真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 而且变化十分深刻 进入新世纪以后 面临新的世界文化格局 又在酝酿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变革 教育部正是以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观念和与世界先进文化保持同步的高度敏感 及时构思 组织和推动了当前这场规模宏大 意义深远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 历史将铭记这次教育改革 二 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变革与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何谓新时期 十七年特别是文革十年中 我们的文学观

5、念曾经受到极左路线 极左思潮的严重影响 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 文艺界也奉行斗争哲学 一花独放 万马齐喑 全民族的思维趋向简单纯粹 人格独立性被取消 人的思想个性几近泯灭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 最惨痛的教训就是创作个性与批评个性的沦丧 新时期的文学观念拨乱反正 作家 学者的独立人格复苏 创作个性 学术个性解放 观念变革的基本走向是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禁锢走向自由 由一元走向多元 由僵化走向灵变 由模式化的模拟走向创新思维 由公共话语走向个人话语 每一个人都想在变革的潮流中吸取多元的营养而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作家追求自己的创作个性 批评家追求自己的批评个性 学者追求自己的学术个性 读者也

6、在寻找自己的阅读个性 每一个人都想实现自己在文学世界的独立存在与个性化的存在 有些人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走向极端 新时期文学观念变革的主题词 思想解放 个性舒张 多元并存 共创繁荣 新时期的语文课程曾经接受过八十年代文学观念变革潮流的洗礼 在教材 教法 教师等各个环节都有较大的改变 是改革开放初期卓有成效的一个领域 新时期的基础教育及语文课程重建 与新时期的文学发展与文学观念的变革 本来是同时起步的 但语文课程的教学与语言文学的学术研究 按正常情况难免也会拉出一个时间差 更何况基础教育很快就走进了应试教育功利追求的黑胡同 大一统的考试和录取率的指标 捆住了语文课程飞向自由境界的翅膀 限制了语文教

7、师的教学个性与创造性思维 相当程度上取消了语文教师独立自主地钻研教材构思教学的权力 消磨了语文教师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麻木了语文教师主动积极了解学术信息和接触学界新知的兴趣 就进一步扩大了语文课程与语言文学研究学术前沿的距离 高考制度高校招生的恢复 人才与人才的培养受到重视 曾经是中国社会向健康状态转变的重要契机 但人们还没来得及仔细品味高校恢复招生带来的喜悦 高考制度的负面影响就已经日益深重地表现出来 全国统一的考试 高校有限与名校有限造成的激烈竞争 首先使高中变成应试教育 接着使初中 小学也逐渐成为高考预备队 升学率成了一所学校招徕生源最具影响力的指标 也是管理部门考察办学成绩的实

8、际尺度 教师的升迁待遇收入也必不可免地与之联系起来 应试教育的弊端遂渗透到基础教育的每一个层面 影响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角落 千家万户的生活也深受其害 更加令人忧虑的是 学习目的的功利化 课程内容的标准化 评价方式的机械化 干扰了学生才能发展的自然生态 限制了人才的多向形成 在压抑了学生学习个性的同时 教师的教学个性也受到严重束缚 久而久之 教师的语文素养与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起降低 而语文素养与人的整体的文化素养有相当程度的同构性 因此 语文教育的状况 影响到民族整体的文化素养 进而成为关乎国家民族兴衰前途的严重问题 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教育部在世纪之交所推动的基础教育改革 就语文课程来说

9、 其背景主要应该是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个性和教师的教学个性 乃至于学生 教师的思想个性的压抑和扭曲 以及这种状况所隐含的严重危机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解放 和 发展 语文课程的解放 语文教材的解放 学生语文学习个性的解放 教师语文教学个性的解放 学生在新课程里长成个性化的人才教师在新课程里实现自身的个性化的发展 三 语言文学研究的终极关怀与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文学是人学 用文学形象的方式再现人的生活 促使人们通过文学作品反思人的生活 思考人的问题 研究人的性质 探究人的内涵 修补人的缺陷 改善人的状态 丰富人的情趣 净化人的灵魂 美化人的精神 提升人的境界 同时 势必相应地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优

10、化社会使之更适合人的生存 因此 社会不断进步 人类愈臻善境 应该就是文学的终极关怀 这里所用的 善 是完美的意思 不是仅具道德意义的善良的 善 而是完善的 善 尽善尽美的 善 指的是人性的更高境界和人类的最佳状态 指的是人类对完美的永恒追求 在这里 一切影响人类正常生存和健康发展的社会因素 一切妨碍人类达其美善境界的社会事物 一切违背人类美好愿望的社会现象 一切反人性压抑人性异化人性取消人性多样性丰富性的社会存在 都必然地成为文学的思考对象抑或抨击目标 文学研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 要研究文学创作的各个环节与各种因素 要研究文学作品发生社会影响的各种机制 研究文学的接受

11、过程 要科学地考证和描述文学史的事实 要发掘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审美内涵 要比较不同作家 不同民族 不同时代 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的异同 要研究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 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复杂关系 等等 因此文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队伍 并且形成了复杂的分工 但是 尽管由于分工的不同 文学研究的阶段性 个人化的目的方式追求也各有不同 文学研究的终极关怀大体上却应该是一致的 那就是以其学术研究评价并促进文学更好地实现如上所述的文学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 有些研究者就事论事 停留于具体的研究目的和阶段性的研究目标 或者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 如利锁名缰的牵引 权利话语的制约 个人癖好的放纵 因而在文

12、学研究的实践过程中 在文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上 忘记文学与文学研究终极关怀的情况是时时发生的 语文课程主要是以中外文学史上的名篇为典范来学习和掌握语言 这说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 但随之就进入了文学文本解读和文学欣赏 并探究其思想意义和文化内涵 在其中接受美的洗礼与熏陶 这说明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汉语言文学研究的学术工作在学习对象 学习方法 学习目的上具有同一性 两者之间的差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别 深度上的差别 广度上的差别 不是性质上的差别 也不允许有性质上的差别 因此 我们在上面所认知的文学与文学研究的终极关怀 也应该成为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我们固然不能要求中小学语文课程系统性 专门性 学术性地承

13、担语言文学研究的任务 但文学与文学研究关怀人生 关怀人格 关怀社会 关怀历史与现实 关怀人类美好未来的基本品格 则是同样应该要求于中小学语文课程的 受应试教育功利目的的严重干扰 语文课程在这方面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教训是相当惨痛的 语文课程一当失去其文学的趣味 文化的品格和文明的追求 进而失去其终极关怀 迷失其价值取向 仅仅成为师生因对付考试而必须共同面对的一件东西 就变得十分的面目可憎了 实话实说 有几个学生会说自己喜欢语文课 为什么 语文课程 美丽的课程语言的锦绣 文学的花圃 文化的圣殿 精神的家园 庄子 齐物论 云 今者吾丧我 汝知之乎 四 语文教材的多向采纳与对师生能力的信任问题 有容

14、乃大 与时俱进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无比宽广的胸怀的伟大民族 极善容纳和吸取一切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来丰富 发展或改造自己 这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质素 也是中华民族绵延长在永具活力的重要原因 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却与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相违背 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愚民统治 封建专制君主总是神经过敏 千方百计地扼制禁锢思想 杀伐异己 清除隐患 以残酷的文字狱与文化收买政策相配合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千秋基业 改朝换代 天下改姓而已 超稳定系统 两种对立的文化相互钳制 经过几千年的斗争 虽然人民胜利了 终于把封建专制制度送进了坟墓 但也一直把中国社会送到了落伍的近现代 我们正在建设现代文

15、明 我们应该知道弃取 我们选择了改革开放 是因为我们选择前进 反过来说 我们选择前进 就必须选择开放改革 语文教材的面貌 往往正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文化形态与思想风貌的表征 语文教材所昭示的所能达到的文化水准 可以窥测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文化瓶颈 语文教材往往可以成为观察一个国家文化类型 精神风貌 民族性格 进步状况的窗口 想了解一个你一无所知的民族的生存方式及其文化特征 文明水准 也许读一读他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 是个很便捷也很可靠的办法 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他们要告诉下一代的那些经典和范文 熟悉他们的生活和历史 感受他们的喜好和憎恶 了解他们的理想和追求 知道他们准备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16、 知道他们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一个国家的教育 特别是普及化的基础教育 其基本任务就是在建设国民的基础知识结构并塑造国民的基本文化性格 而这个国家的语文课程在其国民性的塑造中发挥着特殊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决定了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同构性 语文素养 文学素养 人文素养 文化素养在较深刻的层面和较高的层次上是内涵比较接近的概念 语文教材的责任 从其被动性方面来看 有责任反映中华民族在21世纪所实现的新进步 反映中国文化在新时期所达到的新水平 体现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风貌 从其主动性的方面来看 语文教材的改革 则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促进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 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参与重塑民族性格 在提升国民素养 建设现代文明的伟大历史时期 承担起光荣的历史使命 语文教材的编撰 绝不只是搞好一门课程 而是与民族文化建设的大业密切相联 语文教材一定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接受新知扬弃传统的勇气 要反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描绘中国文学的灿烂辉煌 表现中国语言的独特魅力 更必须传达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反映新的进步的文学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