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与练习题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1679696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与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与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与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与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与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与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与练习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专注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巩固练习题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

2、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二、古今异义。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

3、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7、

4、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三、常见文言虚词归纳总结。【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3、“之”作结构助词“的” 例如:圣人之道。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例如:久之,目似瞑。【其的用法】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例如: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而的用法】用作连词,连

5、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常见的语气词】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2、谬矣,矣:语气词,了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四、文言文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

6、分等。 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针对性练习及答案(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 )(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

7、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注释曾子:孔子的弟子;女:通“汝”;顾:回来;彘:猪;

8、特:只不过。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曾子之妻之市 听父母之教B.其子随之而泣 今子欺之C.汝还 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 止( ) ( 2)遂烹彘也 遂 (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兔走触株 走 ( )因释其耒而守株 释 ( )而身为宋国笑 身 ( )冀复得兔 冀 (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答: 。(五)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以至于斯也 斯 从而谢焉 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答: 。. 学习参考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