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1678791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河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卷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拟定谥号的规范。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A. 尊崇和颂扬先人B. 缓和君臣关系C. 惩恶劝善维护统治D. 巩固儒学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辩行迹,明善恶、寓褒贬”可知这一规范不是单纯的尊崇与颂扬,先根据帝王、大臣的的行迹再拟定谥号,这一规范引导了向善的坐标,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故排除A,选C;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

2、重视,排除D;B和题意没有直接关系,排除。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谥号2.清人全祖望说:“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这说明宗法制度( )A. 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B. 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C. 有利于巩固宗族团结D. 强化了社会等级分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核心意思是宗法制有利于维系宗族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这主要和宗法制重视血缘关系有关宗祠有利于维系宗族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这主要和宗法制重视血缘关系有关,C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及分封制的信息,A错误;材料说明宗法制是巩固宗族的团结,并不是说保证社

3、会的长治久安,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强化了社会的等级分化,D错误。3.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A. 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B. 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C. 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D. 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答案】D【解析】在夏、商、周时代就存在“九州”的地域区划,故“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错误,排除A;“九州”的地域区划和诸侯国的划分并不冲突,故B错误;C与材料无关;根据战国九州“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说明华夏文明发展,周边的少数民族之地也成为中国九州的一部分,故D正确。

4、4.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诸家不约面同地都提出尚贤的主张。孔子“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商鞅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凡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官爵必以其力”的原则,墨子提出“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材料反映了当时A. 分封制度趋于崩溃B. 儒学与墨学的融合C. 社会转型发展需求D. 中央集权渴求人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主要体现儒、法、墨诸家选贤任能的思想主张,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关系剧变对人才不拘一格的任用提拔,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分封制的崩溃,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儒家与墨家的融合,故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还没建立中央集权统治,故D错误。5.荀子认为“人性之恶”,主

5、张“礼义者,圣人之所生(创建)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主张强调( )A. 后天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 勇于突破传统礼制束缚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意思是说礼义是圣人制定的,通过学习人们就能得到,经过努力就能做到。说明荀子强调后天努力对于个人品德的完善的作用,A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后天养成教育的作用,不是说明性格的问题,B错误;材料不是主张突破传统的礼制束缚,C错误;材料不涉及专制暴政的信息,D错误。6.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

6、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 代田法已经出现B. 耕地面积增加C. 水利灌溉发达D. 注重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上田弃亩(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下田弃甽(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体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选D;我国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与材料著作出现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耕地面积增加的信息,排除B;材料是合理利用土壤的水分和湿润程度,不是强调水利灌溉发达,排除C。7.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A. 传统的

7、自然经济形式B. 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C.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D. 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重农抑商”经济政策为本题主要考查点。A、D两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桑麻”的含义是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粮食衣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黄金珠玉不能与之相比。这突出反映了重农思想以及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情形之下商品经济不被当时的社会重视和认可,C项与题意相符,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8.汉书后汉书等记载了两汉时期许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

8、他们在理讼中一方面坚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断狱。这说明了汉代( )A. 以法家为统治思想B.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 司法制度不够健全D. 引礼入法礼法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执法严明,秉公而断”是指严格按照法律办事,“仁恕断狱”是强调礼作用,材料显然强调的是汉代主张礼法结合断案,D正确;汉代是儒家思想占据主导,A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问题,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礼法结合的问题,司法制度的不健全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错误。9.下表反映出汉初皇帝相关记载高祖时令儒生叔孙通制定一套君臣礼仪以加强他的统治和威严。在其去世的前一年,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祭

9、礼)隆重祭祀孔子。文帝时学者贾谊的过秦论揭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他建议改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定官名,提倡礼乐,削弱诸侯的实力。景帝时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A. 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动摇B. 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C. 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D. 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儒家学者所鼓吹的儒术和政治主张在汉初被统治者重视,说明汉初的儒家思想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正是汉初的儒家学者从儒家的仁义观点出发,又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因而容易被西汉统治者所接受,故选C项;汉初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是黄老之学,不符合题意,

10、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汉初思想文化呈现岀活跃局面,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独尊地位确立,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0.魏晋时期,为摆脱宫斗残酷、朝廷更迭频繁造成的政局动荡,许多士人寄情山水、祟尚自然,以追求个性的真实与自由,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这即是后世所说的“魏晋风度”。下列能体现“魏晋风度”的作品是A. 展子虔游春图B. 王冕墨梅图C. 顾恺之洛神斌图D. 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答案】C【解析】【详解】“魏晋风度”体现的是追求个性和精神的自由,能够体现这种风度的应该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故选C项;展子虔、王冕和吴道子都是魏晋之后的画家,他们的作品并

11、非追求崇尚自然和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11.据晋书记载: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材料反映出当时A. 品行端正又有真才实学的人容易出任高官B. 监察官员有一定的独立性C. 选拔人才时注重对人物的品评D. 注重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答案】C【解析】材料“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表明,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员时注重对人才的考评,故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下由世家大族担任品评官,仕途多被世家大族子弟所垄断,品行端正又有真才实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故A项错误。中正是人才选拔官员而非监察官员

12、,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故D项错误。12.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有学者称:“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取代儒家贵族政治的过程,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B. 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C. 察举制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D. 科举制忽略实用性学问和创新意识【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儒家贵族政治,体现了宗法权威和温情主义。儒家讲性善论,重视教化的作用,考察人要重视道德。其主要做法就是推荐,因此儒家主张察举制,故A选项正

13、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及相关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本身是法家传统的体现,但是科举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C选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体现的是极权国家权威和“法术势”。因此科举制才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科举制的局限性并非材料体现的内容,因此D选项错误。13.汉末至唐代,婚姻受门阀制度影响极大,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宋代时,婚姻“不问阀阅”,士庶婚姻成为风俗。这一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源于A. 等级观念的淡化B. 社会阶层流动频繁C. 理学思想的影响D. 人口大量迁徙流动【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从汉末到宋代,婚姻观念

14、发生了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源于社会阶层流动频繁,故B项正确;A、C选项是思想,D选项则不是原因。14.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 国家尚未统一稳定B. 官员队伍的冗杂C. 君主专制的加强D. 中央集权的强化【答案】C【解析】北宋为加强君主专制,通过在中央机构中分化事权即增设职位、分立部门等方式,导致机构和人员越来越多,出现“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B项是

15、这种状况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主要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项。点睛: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主要是对中央机构分化事权,导致闲散机构增多,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如为削弱相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15.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 )A. 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B. 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C. 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D. 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将军带兵光复幽蓟,驱逐敌寇所获得的荣耀,都比不上科举高中状元所获得的荣誉,反映了宋朝文人地位高于武将,这是宋代重文轻武观念导致的结果,A正确;题干通过科举中状元与边关大将的对比,表现出的是重文轻武的观念,而不是文武并重的观念,也不能体现科举制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的繁荣,排除BC;武将专权表现最突出的是唐朝的藩镇割据,排除D。16.陈乃乾在三国志平话中认为:“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