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1678521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卷(选)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本卷共24道选择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A. 孟子B. 庄子C. 韩非子D. 道德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的仁、义的思想,孟子属于儒家思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庄子是道家的思想而不是儒家的思想

2、,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韩非子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道德经是道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名师点睛】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问题。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

3、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A. 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 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 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 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太学,还令郡国设学校,以传授儒学,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重用儒学之士, C正确;据材料说的是学校的设立及“用天下之贤人”等问题,A片面;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B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材料与其无关,因此

4、D错误。3.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而公孙弘因为春秋封官晋爵,成为天下学习的榜样,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难得出儒学地位的提高, 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中公孙弘因春秋而封官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提倡儒学是政府行为,故排除C项。故选B项考点:汉代思想大一统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都

5、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基础知识且都发生过重大事件,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迷惑性、干扰性很强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如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4.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此举是为了A. 抑制民间商业活动B. 维护中央统治权威C. 垄断雕版印刷技术D. 打击藩镇割据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东川节度使要求皇帝政令禁止地方私自印历,他认为这地方私自印历会会

6、违背传统之道,威胁中央的权威,故B正确;材料与民间的商业行为无关,故A错误;东川节度使的行为是为了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而不是为了垄断雕版印刷技术,故C错误;东川节度使自己统领的就是藩镇,故不可能打击自己的势力,故D错误。5.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据此可知A. 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B. 科技发展推动理学系统化C. 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D. 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

7、之理”等概念等信息可知,这是说明太阳运动有规律,理就是规律;这与北宋理学家强调理是万物的本原一致,故A正确;据材料强调的是北宋科学家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没有说明理学系统化,B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而是说明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C错误;据所学可知理学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故D说法错误。6.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理学A. 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B. 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C.

8、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D 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反映了宋代理学与汉代董氏儒学、先秦儒学相比有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故B正确;理学不是否定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而是发展其学说,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理学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故C排除;宋代理学并不属于近代学术体系,故D排除。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9、 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B. 宋代科考中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C. 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造成宋代知识分子形成自觉精神,具有担负天下重任使命感的原因在于受到理学的影响,所以正确答案是C项。注重个人道德品质修养与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感角度不同,A项错误;科考中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不是所有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主要原因,只是参加考试人员的部分特征,B项不符合题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以来逐渐有的口号,与题目所说的宋代知识分子不符,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察理学的宗旨。8.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土邓玉

10、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B. 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C. 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D. 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可知,明代后期我国科技重实用的特点,材料“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体现轻视理论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奇器图说的个例,无法体现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普及”,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外技术差距缩小

11、,排除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西科技的目标,排除D。9.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儒帽裹僧头”“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追求超然物外的自由,故D项错误。10.许仙与白蛇

12、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A. 专制制度日益衰落B.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C. 市民价值观念变化D. 社会主流思想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反映了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出现反映商人活动以及反对封建礼教的文学作品,说明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明朝

13、社会主流思想仍为儒家思想,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联系所学宋朝世俗文化兴起的背景分析解答。11.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据此可知A. 理学不利于约束到的人心B. 宋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C. 理学失去了传统的主流地位D. 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末道

14、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结合所学知识,面对明末的道德人心危机,清初三大思想家努力使儒学的基本价值重新回归,这反映出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故D正确;理学能够约束道德人心,排除A;材料反映清初三大思想家努力重建儒学,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理学传统主流地位没有失去,排除C。12.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A. 民报、时务报B. 民报、天演论C. 天演论、时务报D. 海国图志、天演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15、: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派和革命派创办的报刊。材料所述前者是革命派的观点,后者是维新派的观点,分别出自民报同盟会机关报和维新派的时务报,只有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均排除。13.胡适出版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期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因而造成某些“流弊”。这表明A. 旧道德与新文化势同水火B. 学者检讨儒学的得失C. 传统思想的继承困难重重D. 西学已经占据文化主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注重推论,本来很好”“造成某些流弊”和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对孔子的评价是辩证的,认为儒家学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这表明当时的一部分学者对儒学得失进行反思,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新旧道德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传统思想的继承问题,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学的地位,故D项排除。14. 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A. 已经确立三大政策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