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壁增厚性病变CT表现(2)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21674490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5.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胃壁增厚性病变CT表现(2)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胃壁增厚性病变CT表现(2)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胃壁增厚性病变CT表现(2)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胃壁增厚性病变CT表现(2)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胃壁增厚性病变CT表现(2)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胃壁增厚性病变CT表现(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壁增厚性病变CT表现(2)(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胃壁增厚性病变的 CT表现 胃壁增厚是多数胃部病变主 要的甚至是唯一的CT表现 故从 胃壁增厚入手 分析胃部病变 在CT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一 对比剂种类 意义 对病变的良好显示和观察有重要影响 分类 低密度 气体和脂类液体 等密度 水 高密度 有机碘水溶液 三类 优缺点 每种对比剂有其相对的优缺点和适应症 多数研究与经验显示 水作为对比剂综合效果最好 为 理想的胃口服对比剂 一 胃壁增厚性病变的检查技术基础 阳性对比剂阴性对比剂 二 对比剂服用量 胃内对比剂的多少 决定了胃的扩张程度 是 胃CT检查成功的关键 有研究认为 胃适度或中等度扩张 是精确测 量胃壁的前提 认为口服对比剂 水 500

2、800ml可满足此要求 也有研究认为 充分扩张 的胃 胃壁线清楚均一 可在不同的个体取得 较恒定的结果 故可得出正常胃壁厚度的标准 我们的研究和经验认为 在扫描前15分钟内 剂量范围600 1200ml 同时适当利用 水往低处 流 的原理改变体位 则胃各部显示满意 故严 格地区分适度与充分扩张很难有实践意义 三 低张药物的应用和增强扫描 如无禁忌症 在胃肠道CT检查时 主张使 用低张药物 但在实践中 腹部CT扫描 大范 围应用低张药物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困难 有 研究认为 在胃的充分扩张状态下低张药物的 应用与否 正常胃壁厚度无明显区别 我们的 研究和经验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多数研究表明 螺旋CT

3、三期增强扫描 有 较高的病灶检出率和TNM分期的准确性 尤其 对T分期的诊断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 无654 2注射654 2注射 一 正常胃壁厚度 形态及强化表现 判别要求 胃腔 适度 或充分 扩张 几种观点 1 正常胃壁厚度在5mm以下 胃窦较胃体部稍 厚 2 认为胃体部胃壁厚度 0 3cm时 胃窦部和胃 食管连接区 0 5cm时均可视为异常 3 通常胃壁厚为2 5mm 若胃适度扩张 厚度 大于1cm考虑为异常 二 胃壁厚度的判断 正常形态 1 连续均质线条样 2 外基底膜连续光整 3 有时粘膜面表现为毛刷状 等间距 梳齿状 规整车辙状 粘膜皱襞间可夹杂 多少不等的小气泡 几种特殊情况 1 当

4、胃壁与扫描面呈斜面或平行时 可出现 假性增厚 变换体位扫描可排除 2 收缩状态的胃窦 与扫描线垂直时呈均匀 厚壁环状 与扫描线斜行或平行时 呈对称尖向 外的剪刀叶状增厚 动态观察可鉴别 3 胃食管连接处 表现为类椭圆结节状 易 误认为肿块 文献报道平均厚度为0 53 0 10cm 甚至达1 5cm 4 贲门口部 见局部胃壁轻度增厚并向腔内 隆起 特点是增厚以贲门口为中心且两侧对称 5 胃底向后折叠部 特别是瀑布型胃时 胃 底可在胰尾区形成假性肿块 正常胃壁增厚 正常食管胃连接处 正常贲门增厚 我们认为 排除上述特殊情况 胃壁正常厚度 应粗略以5mm为界 同时注意 在非低张药物状态 下 胃食管连

5、接区厚度变异大 常达1 5cm左右 少数达2cm 但在1 5cm或2cm以下 有时也不能排 除病变 正常胃壁增强形态 可表现为2 3层不同强化结 构 大部分病例只能显示为胃壁均一强化 正常单层强化 正常三层结构 动脉期静脉期 二 胃壁增厚的确定 多种因素综合分析 应充分考虑检查技术是否 恰当 排除生理性的胃壁增厚 在不同时相动态 观察 测量胃壁厚度的绝对值 基础 观察胃 壁厚度的相对增厚 重要 结合增厚胃壁的形 态及周围改变 增强变化 三 胃壁增厚的基本CT类型 根据我们的观察研究 结合文献报道 将胃壁 增厚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条形或梭形增厚 分为局限性或弥漫性 见于良恶性病变 2 肿块形增

6、厚 根据肿块的中心位置 分为 腔内 腔外 腔内外 见于胃癌及间叶 神经源 性肿瘤 3 结节形增厚 分单发结节和多发结节 见 于Borrmann 1型胃癌 静脉曲张 4 溃疡形增厚 良性溃疡表现为浅碟状 规则胃壁缺损 恶性溃疡可表现为火山口状 环 堤状 蟹钳状 圆形影 多见胃癌 5 不规则形增厚 常见于胃窦部癌 6 珊瑚形增厚 胃粘膜皱襞的异常增厚 状如高低不等分支状珊瑚 见于肥厚性胃炎 巨 粘膜肥厚症 7 混和形增厚 此型较多见 为条形增厚 加上除不规则形增厚的任何一种 条性增厚 癌性致密 条形增厚 内外缘毛糙 结节形增厚 Borrman 肿块形增厚 胃小弯多发间质瘤 溃疡形增厚 蟹钳状 Bo

7、rrman 溃疡性增厚 Borrman 珊瑚形增厚 胃粘膜肥厚症 珊瑚形增厚 胃粘膜肥厚症 混合型增厚 Borrman 按照胃壁由内至外的组织结构 我们总结了几个具有 相对定性意义的征象 1 粘膜皱襞肥厚征 粘膜皱襞增厚突向胃腔 浆 膜光滑 称为粘膜皱襞肥厚征 多见于良性炎症性病 变 巨粘膜肥厚症 2 粘膜下层水肿征 粘膜下低密度水肿增厚带 均匀一致 多见于炎症性病变 3 平滑肌性增厚征 局部胃壁呈一实质的软组织 肿块影 增强见光滑粘膜细线影突向胃腔内 为平滑 肌瘤 间质瘤常见征象 4 全层肥厚征 胃壁全层密实增厚 内缘凹凸不 平 常为癌性浸润征象 粘膜皱襞肥厚征 胃粘膜肥厚症 胃壁水肿症 平

8、滑肌性增厚征 全层肥厚征 我们认为 对胃壁增厚直接进行详细 的CT形态观察和分型 结合钡餐造影分 型 更具有定性诊断意义和鉴别意义 恶性肿瘤 三 常见病变胃壁增厚CT表现 胃癌 早期胃癌胃壁增厚发现较难 进展期胃癌胃壁 局限型或弥漫性条形增厚 粘膜面凹凸不平是胃癌的特点 之一 密度似正常胃壁 粘液腺癌为弥漫性的低密度 印戒细 胞癌见点状钙化 腔内肿块形增厚 孤立隆起增厚 或条形增厚胃壁局部隆 起明显 表面不光整或伴溃疡 溃疡形增厚 溃疡可表现为火山口 蟹钳状 圆圈状 以 及环堤形成 溃疡边缘不规则 底部不光滑 周边胃壁增厚较 明显 粘膜皱襞改变 在局部胃壁增厚的基础上 增粗肥大 并 较明显强化

9、 伴随征象 胃腔狭窄 胃壁僵硬 动态观察无变化 增厚胃壁常异常强化 诊断的重要依据 胃癌 条形增厚 内缘不平 胃癌 块状增厚 Borrman 胃癌 溃疡型增厚 Borrman 胃癌 溃疡型 蟹钳状 Borrman 动脉期静脉期 胃癌伴粘膜皱襞增粗 胃癌 胃窦壁环周增厚 胃腔狭窄 胃恶性淋巴瘤 CT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节段或弥漫性胃壁增 厚 厚度常大于1cm 范围广 与正常胃壁逐渐 移行 粘膜面大多不规则 壁外轮廓光滑或分叶 脂肪层常清晰 常累及胃的多个部位 胃壁梗 阻和僵硬少见 肿块状增厚 表面光滑 或伴溃 疡 环堤较均匀规整 周围可见粗大粘膜皱壁 增强后均一强化 胃恶性淋巴瘤 胃恶性淋巴瘤 胃

10、平滑肌肉瘤 CT具有较好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 胃壁肿块 状增厚 多位于贲门或胃体 可向腔内 腔外或 腔内外突出 多大于5cm 中心易囊变坏死 钙 化少见 表面可形成溃疡 大肿块 小溃疡为其 特点 肿块可形成穿孔 窦道 对比剂气体进入 肿块与周围正常胃壁分界可清晰 相邻胃壁厚 度正常 胃壁外转移征象 肿块周边强化显著 强化明显的粘膜面抬高 平滑肌肉瘤 平滑肌瘤 CT主要表现为胃部软组织肿块 胃底和体部多见 可向腔内或腔外或呈哑铃状腔 内外突出 多小于5cm 表面光滑 或呈分叶状 较小溃疡 胃粘膜皱壁正常或平坦 与正常胃 壁分界清楚 密度均匀 偶见小斑点状钙化 强 化显著而均匀 延迟1 2分钟达峰值

11、 完整强化的 粘膜面抬高 与强化的肿块间隐约见一较低密度 带 为粘膜下肿瘤的特点 无周围脏器浸润及转 移 良性肿瘤 平滑肌瘤 脂肪瘤 发生于粘膜下层 限局性均一脂肪密度 肿块 好发于胃窦部 胃窦脂肪瘤 三 胃间质瘤 胃的间质瘤良性多 于恶性 胃壁增厚的CT特征为较大类 圆形软组织肿块 外向性生长 中心液 化坏死 不均匀边缘强化 但不具有特 异性 确诊仍需组织病理学检查 胃间质瘤 强化粘膜线内凸 胃小弯多发胃间质瘤 增强 胃部炎症 胃的炎性或感染性疾病的进展期 尤其慢性或严重性炎症时 在CT胃壁可表现为弥漫 性或局限性增厚 有些酷似胃恶性肿瘤 但不伴有 淋巴结肿大 脂肪线消失和邻近脏器浸润 相对

12、特点 范围广泛 厚度均匀 常 1cm 与正常胃壁逐渐移 行 胃壁水肿征 强化后更明显 粘膜皱壁可增厚 呈粗厚等间距的齿梳状 车辙 状 四 炎性相关性病变 胃炎性增厚粘膜脱垂 胃窦胃炎性增厚 胃溃疡 正确认识胃溃疡的CT征象 对于腹部 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胃壁缺损 深浅不一 底部较平整 溃疡 口部可见环周隆起 不对称或轻度翻入 胃壁增厚 见于溃疡周 特点为胃壁水肿 征 增强胃壁分层 强化粘膜中断于缺损边缘 浆膜外间隙可见水肿造成的低密度区 粘膜皱襞集中征 渐向溃疡靠拢的多个规 则的山嵴状突起 大弯侧切迹致胃壁增厚假象 穿透性溃疡 表现为窦道或胃外气囊 含 有对比剂 良性溃疡形增厚 巨

13、大胃粘膜肥厚症 CT表现具有特征性 基底部的胃壁厚度正常 浆膜面光整 胃粘膜皱壁明显伸长 增厚 粗大 形态 各异呈珊瑚状 指状 脑回状 甚至瘤状 胃体底部大弯侧明显 一般不累及窦部 胃粘膜肥厚症 胃粘膜肥厚症 五 静脉曲张 胃壁增厚 多见于胃底 粘膜面圆形 或管状软组织影 注药后明显强化 与 同层主动脉强化密度一致为其特征性表 现 胃壁自然弧度存在 有人将其分为 假瘤型 结节型和壁厚型 肝硬化 门 脉高压是其有力依据 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 四 鉴别 原则 每种征象并未具有绝对的特异 性 在判断胃壁增厚的良 恶性时 应全 面考虑 综合分析 并熟知各种病变的增 厚特点 这样才能正确判断胃壁增厚的良

14、恶性 具体鉴别见下表 表1 胃壁增厚的良恶性鉴别 种 类 指标良性恶性良恶性 粘膜下病变 增厚形态条形 环形多 见 混合型 不规则 形多 见 程度较重条形 肿块 型多见 增厚密度粘膜下层水肿 征 癌性密实密实 窦道 液化 增厚程度轻 1cm多见 较重 2cm 多见重 5cm 多见 增厚范围多 3cm 与正 常胃壁分界不清 多 5cm 分界清或 移行 多 5cm 两边多分界 清 粘膜皱襞规整齿梳状 脑回样增粗 多无显示展平 种类 指标良性恶性良恶性 粘膜下病变 粘膜面规整胃壁小 缺损 柔和 波浪状 侵蚀状凹凸不 平 火山口 环堤 蟹钳状 光滑 小溃疡 强化粘膜 线 连续 或小缺 损处 中断 杂乱

15、破坏连续线 状隆起 与肿块间 低密 度带 浆膜面光滑连续 外缘低密度 水肿带 结节 状凹凸不 平 毛糙索条 影 肿块 状凸起 伴或不伴索条影 实质 强 化表现 强化不等 无正常结构 破坏 强化明显 正 常结构破坏靶 征 均匀或边缘 明显强化 峰值略 晚 侵犯转移 无有有或无 表1 胃壁增厚的良恶性鉴别 续 表2 胃壁粘膜下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指标 种类 良性恶性 大小 5cm 5cm 轮廓规整 无分叶不规整 有分叶 界线 清不清 内部无坏死液化有坏死液化 转移无有 总之 在大量的腹部CT检查中 发现 胃壁增厚 然后由造影 内镜 活检传统 手段进行鉴别及定性诊断是很有效的 但 有时也不是完全能确诊的 随着经验的积 累 设备检查手段的不断改进 CT对病变 进行定性分析成可能 故对胃壁增厚的CT 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