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_中国民俗学网_中国民俗学会_·_主办_·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1674376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_中国民俗学网_中国民俗学会_·_主办_·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三节_中国民俗学网_中国民俗学会_·_主办_·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三节_中国民俗学网_中国民俗学会_·_主办_·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三节_中国民俗学网_中国民俗学会_·_主办_·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三节_中国民俗学网_中国民俗学会_·_主办_·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节_中国民俗学网_中国民俗学会_·_主办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_中国民俗学网_中国民俗学会_·_主办_·(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专注清明节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处于春分和谷雨之间,时间大约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清明既是节气,又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因为上坟扫墓、祭祀鬼魂是其主要节俗活动之一,所以又称为“扫墓节”、“鬼节”、“鬼门关节”。也有的地方称其为“踏青节”、“三月节”。清明最早只是一个节气,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又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故谓之清明。”这都是指的节气。清明成为一个富有民俗活动的节日,大约是在唐代。此后,它逐渐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民俗节日 黄涛: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载民

2、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另参见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一直到今天仍然在民俗生活中占据着突出地位。另外,中华民国时期,还一度将其定为植树节。在我国传统节日体系中,清明节是个非常有特色的节日,肃穆、悲伤和欢快、享乐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几乎同时在其中得到尽情表达。当然,这种表达是以形形色色的习俗活动为媒介的。一、 扫墓在我国许多地方,扫墓是清明节前后都可以进行的一项习俗活动,如在江苏吴县,清明前后数日,士庶并祭祖墓,叫“上坟”。在辽宁海城,以清明前后十日为上冢期。在山西浮山,“清明前数日及此日,家家祭祖茔,宰牲羞肴,焚宝器、彩幡、彩缎、纸钱,添土于冢上,谓之拜扫。祭

3、毕,乃享馂余焉。”在上海,有所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的说法,清明前七天到后八天之间,都可以扫墓。在广东长乐,扫墓要在四月八日前停止,因为俗信这天闭墓。在广西上林,则从清明到谷雨都可以扫墓。但从总体上来看,在二十世纪,扫墓更主要地集中在清明这天进行。所谓“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机关人员、学生等到烈士陵园为烈士扫墓的做法也已蔚然成风。届时,人们向烈士敬献花圈或鲜花表达自己的哀思和怀念之情。从传统的扫墓活动来看,清明扫墓多采取合族共祭的方式进行,有些地方,格外强调新媳妇这个家族新成员参与扫墓活动。如在河南新安,如果家有新妇,一定要到祖父母坟上添土。在江苏吴县以及

4、上海张堰一带,扫墓时也一定要让新娶的媳妇同行,俗称“上花坟”。清明扫墓主要由坟前祭墓、添坟、用纸钱、食祭余等一系列的活动构成,但是在如何祭祖,用什么祭祖,如何用纸钱、如何对待旧墓和新墓等诸多方面,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方性差异。(一) 坟前祭拜清明坟前祭拜祖先,是扫墓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祭拜之前,通常都要先除去墓上的杂草。祭祖时通常要有纸箔、酒醴、香楮以及其他富有地方特色的物品。在山西万泉,祭墓时要有一种叫“子推”的物品,用面蒸成,状如兜鍪。荣河的“子推”上插鸡子,里面有胡桃九枚,外面有胡桃八枚。在浙江于潜,人们会用角黍祭祖,在嵊县,用粘米采菁苗做成糍;在泰顺,人们鼠曲叶(俗曰绵曲)或蓬蒿和米粉

5、馅糖做成“燕糍”,都拿来祭祖。另外,浙江的一些地方祭扫祖茔时,还会将海蛳散撒在墓上,以为这样能使家族兴旺发达,子孙繁盛。在福建永泰祭祀的供品还有用鼠曲或艾叶和秫米做成的粿。在台湾彰化、南投、嘉义、台南、澎湖等地,都有以轮饼祭祖的做法。轮饼,也叫润饼、春饼,用面皮包肉、虾、蛋、菜、土豆、白糖等而成。在广东长乐,清明时节用枫叶染糯米,蒸饭作团,叫做乌饭,用以祭祖。在广西宜北,每逢清明,“家家户户备办猪肉数斤,大鸡一只,稍裕之家宰用猪仔,造黄花糯饭,香烛纱纸,男女大小上坟拜扫。”在四川新繁,人家多采嫩艾,捣米粉为糍,以祭其先人。在贵州兴仁,清明日取清明草叶捣茸和糯米为饼,叫做清明粑,又用黄栀子染糯米

6、为饭,祭祀祖先。值得一提的是,清明祭祖通常在墓地,但也不尽然,亦有选择在家中或祠堂中进行祭祀的。如在江苏太仓,要在家中祭祀祖先,祭品中必有脍残鱼。在云南建水,这天不仅要扫墓,还要在祠堂祭祖。在安徽南陵,“大姓团祭于祠,召族中士人课以诗文,甄别有差,并由族长谕以孝悌忠信之道,如讲约然。”在浙江绍兴,清明祭祖,多在祠堂中进行。届时,大开祠堂门,族人依次进入,行祭祀之礼。午间,由轮值人置办祭祖酒,邀族人聚饮。酒后,各家还可分得一份实物,如猪肉、艾糕等。在宁波,也做祠祭,这天要按菜谱设“清明羹饭”。又有祖墓相隔甚远不能前去扫墓的,有 “野祭”之说,如在四川渠县,“上冢期内,凡侨居异地,离祖墓较远者,特

7、备楮帛,就近邻丛葬处望风祭酹,名为野祭”。(二) 送纸钱清明扫墓,往往要给祖先送去纸钱。送纸钱的方法各地不同,大致说来,方法有四。一为焚化。焚化是常见的使用方法。之所以要焚化,是因为化作烟气可以进入冥界,易为祖先接收。二为悬挂。在浙江平湖,折竹插地挂纸球,叫“标墓”。在福建永泰,把纸钱挂于坟墓,叫做“压纸”。在河南新安,用白纸剪条挽于树枝或草上;在湖北咸宁、恩施等地,用竹悬纸钱插之墓上,叫做“标墓”;在四川长寿,用白纸剪作幡形(俗名青)插坟头,叫做挂青。在贵州兴仁,用白纸作长幡挂于墓上,谓之标坟,又谓之挂青。三为压在坟头。在台湾彰化,“男女老幼相率上坟祭祖先,在坟墓周围献置墓纸,压以土石,称为

8、挂纸,或称压(音帝)纸,以示子孙健在之意。”四为抛撒。在陕西宜川,男女踏青扫墓,撒彩纸钱,叫做“百纸”。亦有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者,如在甘肃灵台,在标纸幡的同时,还要焚化纸钱。另外,清明节送纸钱,又有不在坟墓的,如在河北张北、万全,清明日晚间,各家妇女到门前焚香烧纸,坐地哭泣,叫做“送纸”。(三) 添坟所谓添坟,是指给坟墓增添新土。这一做法也是扫墓习俗活动的重要内容,流行全国。在山东,俗信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在广西宜北,“坟墓崩塌,或墓顶凹低,则加工修砌补坭,并插纱纸一簇,以表闻雷泣墓之孝思。”(四) 食祭余食祭余通常指祭祖之后,合族在墓地附近会餐,共同享用祭祀后的饮品和食品。

9、恰如北京宛平县志所载:“清明日,男女簪柳出扫墓,担樽榼,挂纸钱,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以纸钱置坟岭。既而,趋芳树,择园圃,列坐馂余而后归。”在河北望都,这种活动叫做“吃会”;在浙江嵊县,叫做“吃清明酒”;缙云叫做“散清”,宣平叫做“吃清”。在福建崇安,叫做“做清明”。在台湾南投,叫做“培公”。在陕西绥德一带,称为“上坟会”。甘肃灵台,称为“清明坟头会”。在广西上林,祭过祖,人们在坟地附近藉地饮酒,食菜包,叫“扫清”。在灵山,“产多者,届期至墓挂纸钱毕,则有猪羊、鸡鹅、生菜、大虾等仪以祭。值事者为墓首,族大者多至数百人或千人,各携杯盘通行证。有绅职者主祭,不论宗子,祭后则荐以熟。将会

10、食,则依山团坐,以生菜裹肉饭等味大嚼,谓之包生,皆墓首料理焉。”在四川、贵州等省亦有同样的活动,如四川合江,类似活动称作“玩山”;渠县一带,则叫做“清明会”或“人伦会”。食祭余往往被人们视为敦亲睦族的一种有效方法。(五) 扫邻坟在我国一些地方,扫墓时不仅要为自己的祖先扫墓,同时还要祭祀邻近的墓主,如民国十九年(1930)辽宁朝阳县志载,“清明,或用车工,或用担挑,以封其先人之墓,随后及于平等及他人之墓,皆化帛奠酒,谓之“填坟”。另在上海一些地方,扫墓时要将角黍分给坟邻,叫做“记墓”。(六) 新坟旧坟有区别在不少地方,扫墓往往对旧坟、新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首先在扫墓日期上有较明确的区别,通常“新

11、坟不过社”,即为三年之内新逝的人扫墓必须在春社日之前 参见前第二章第二节社日之“祭扫新坟”。又如在台湾南投,有“培新墓”的做法,即人死后三年内丧家仍须备办牲醴、果品、五物碗等至墓地哭祭死者。按俗,死后第一年墓祭时间必须选在清明日之前,祭新墓的第一年由择日而定,大致选在春社日之前,并行哭祭;第二年选在清明日当天,第三年则在清明日之后。墓祭三年后,即不再视为新墓。其次,扫墓的内容方面也有所不同。 譬如在广西平乐,对于新葬者老幼聚哭于坟前,久葬者则不必。在台湾桃园一带,“祀祖扫墓,焚帛献纸,新丧之坟且备牲醴以祭,谓之陪墓。”又如在陕西葭县,新葬的,三年内戚属馈祭品奠墓,叫做新坟;旧葬者,封纸钱相赠,

12、不到墓上,叫做“送封包”。 在江苏苏州,新丧终七而未满周年的,要招僧道诵经礼忏,至亲都来拜灵座,叫“过新清明节”。(七) 迁葬、修理坟茔由于民间多相信清明时节不忌坟墓的方位吉凶,所以此时迁葬、修理坟茔的很多。又在广西桂平有“拾金”的做法,实际上也是一种迁葬习俗。由于境内土质疏松,葬地常有水泉之患,但人们多信奉风水之说,讲究地形,而不肯细验土色。因此葬后不过几年,往往被水、泥所淹。当地人常趁着清明墓祭时偷看坟墓情况,如果情况不好,就捡拾其骨,放入“金斗瓮”中,叫做“拾金”。二、 祭祀在清明节,除了祭祖外,还有针对其他对象的一些祭祀活动,其中极普遍也重要的一个便是迎城隍祭厉坛。(一) 迎城隍祭厉坛

13、城隍,古代神话传说中守护城池的神灵,后为道教所信奉。至少从唐代起,祭城隍的做法就已相当流行。道教以城隍为管领亡魂之神,道士建醮“超度亡灵”时,须发城隍牒“知照”城隍,才能押解亡魂到坛。迎城隍祭厉坛的做法盛行于明清两朝。明、清时期国内各府州、县皆立厉坛,礼部还颁发有定礼及钦定祭文。厉为无所归的恶鬼,好祸害百姓,为此才官府才设坛加以祭祀,以防民患。厉坛一般建在城北附近,每年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都要致祭 四川名山一带,有三月初二迎玉烛的做法,实际上也是迎城隍。据民国十九年(1930)名山县新志载:“县城是日有玉烛会。玉烛重约三、四百斤(六十年前重率千斤),以燃彻周年为度,因迎玉烛并迎城隍神。先

14、夕,宿卫发先驱作清尘状。比日午间,备鸾舆迎神出殿,公曹按辔,卤簿执戟。于是,步骑之会,高竿之戏,笙箫鼓乐之音,鱼龙爵马之玩,六街巡幸,香火供迎,玉烛导前,神驾列后,士女聚观,嗔咽街巷,极一时盛会。毕,城隍暂居行宫,演戏以乐之,而玉烛则供之城隍祠。”(见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363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又大邑一带以初十日为城隍会。先在初七日奉神到城南郊观音阁驻节,初十日回驾,两处演剧迎送,热闹异常。在河南郑县,俗传十八日为“城隍灵佑侯圣诞”,庙会最盛。“自十五日起,士女答赛拈香,或奠献花果,或恭悬匾额,或割股披红,或枷锁伏罪,并有卖买赶趣香茶细果,酒中所需。

15、凡儿童玩物,例如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鼗鼓、枪刀剑戟、零碎戏具,在在成市。至一切耕具农器,尤属色色俱备。什方道人络绎不绝,迷信之家任意施舍。天气放晴,香资供费三日所入足敷庙中一年之用。”(见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在新乡,亦以十八日为城隍庙会,香火甚盛。城乡妇女烧香的很多,有肩负铁索的叫“代重”,小孩子有戴纸糊小枷的,叫做“开枷”。此外,亦有四月办城隍会的。如山西翼城以四月二十二日为城隍庙会期。通常清明日祭祀前三日内,先由地方官员移牒城隍。到祭祀日,将城隍神奉请于厉坛内,让其南向,无祀鬼神名位奉陪于左右两侧。官方祭厉坛的活动持续到清

16、末才告结束。迎城隍时热闹异常,在上海,迎城隍神至厉坛赈济,仪卫整肃,吏民执香花拥导,设行馆于东、南、北三门内,到晚上才以华灯引导返回。在崇明,迎城隍时,还有社火或涂粉墨、扮故事等热闹活动。在江苏吴县,“是日,府县诣虎丘厉坛祭无祀孤魂,府县城隍神及十乡土谷诸神以次临坛主祭陪祭。巡抚都土地诸神督祭各境,均舁其神像至坛,谓之舍会。”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378-379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除了官府祭无祀之鬼外,在广东始兴,人们还集资买纸祭无祀之鬼,俗名“醮野墓”。(二) 其他祭祀在祭祖与祭厉坛之外,民间还有一些其他的祭祀活动,多带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如在山西襄陵有“千鸡会”。这天,男女结伴到华佗神庙焚香,每人要敬献一只雄鸡,用针刺鸡冠滴血以祭祀,俗称千鸡会。在浙江诸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