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与考察基本范围(复习小结课件)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21668357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与考察基本范围(复习小结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与考察基本范围(复习小结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与考察基本范围(复习小结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与考察基本范围(复习小结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与考察基本范围(复习小结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与考察基本范围(复习小结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与考察基本范围(复习小结课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讲 中国近代化历程 近代化含义 也称现代化 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 生产力方面 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转化 2 生产方式方面 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化 3 政治方面 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化 4 自然科学和思想方面的变化等 结论 以科技为动力 以工业化为中心 以机器生产取得手工生产为标志的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文化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一 近代几种经济形式性质及发展趋势概述 1 封建自然经济 地位与性质 近代经济基本形式 占主要地位 封建剥削性质 是清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 变化趋势 近代以来在外国入侵不断冲击下 逐渐解体 经人民革命打击逐渐消灭 新中国

2、成立后 地主经济被彻底消灭 小农经济经改造变成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个体农业 影响 近代初期抵制外资的作用 依附于外资和官僚资本 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是近代化的障碍之一 2 外商企业 列强在华企业 地位与性质 在近代企业中比重最大 在资金 技术等方面占据优势 列强随军事侵略而强加给中国的经济形式 是侵略性的资本主义经济 虽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和近代化发展 但主观上阻碍中国走上独立的近代化道路 发展趋势 因外资企业的反动性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最终被消灭而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3 民族资本主义 商办企业 地位与性质 由中国官僚 地主 商人私人

3、投资而兴起的近代企业 是进步性质的经济 是近代最先进的生产力 在近代企业中比重最小 处于 双重 压迫下 未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影响与作用 因产生和所处的 双半 社会环境 具有两面性 发展趋势 从19世纪六 七十年代产生并逐步发展 到新中国成立后被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 4 洋务企业 封建官企业 地位与性质 清政府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化企业 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封建性的官办企业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5 官僚资本 地位与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聚敛财富而形成 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封建买办经济形态 具有反动性 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发展趋势 随南京国民政府

4、兴衰而兴衰 第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形成并开始占统治地位 抗战时期膨胀 新中国成立后被消灭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6 新民主主义经济 地位与性质 新民主主义时期代表民主革命各阶级利益的革命性经济 是一种混合型经济 受官僚资本 外资企业 封建经济的三重阻挠 与民族资本主义联系密切 发展趋势 形成和存在于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以及新中国初期 最后被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 二 中国工业化历程概况 一 起步阶段 19世纪60年代 1895年 情况 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在 自强 新政 旗号下创办近代企业 近代化开端特点 军事工业为主体的近代化活动 由重工业到轻工业 由军事到民用工业 由经济领域渗透到

5、科技文化教育领域 弊端与缺陷 未涉及政治制度变革 没有改变 双半 社会环境 近代化以失败告终 1 洋务运动 2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六 七十年代 情况 主要由地主 华侨商人和部分官僚投资兴办近代工业 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 以轻工业为主 如纺织业 二 整体发展阶段 1895 1927年 阶段特点 资产阶级各派别各阶层探索工业化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结合起来 推动中国近代化深入向前发展 救亡图存浪潮推动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两个时期 甲午战争后 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政治变革运动失败 未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君主立宪制度 一次大战前后 辛亥

6、革命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目标未真正实现 实业救国 思潮推动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三 曲折前进阶段 1927 1949年 背景 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尖锐复杂 两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一次民族革命战争 工业经济发展面临动荡的社会环境 曲折情况 A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近代事业有所发展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 民族工业受到排挤和打击 B 抗战期间 日本入侵使原有工业遭到摧残 中国近代化进程被打断 C 解放战争时期 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民族工业遭到严重摧残 中国近代化陷入绝境 旧中国工业化的特点与教训 工业化历程曲折原因 1 社会环境恶劣 缺乏政治前提 处在 双半 社会中 受到封建势力和外国资

7、本主义双重压制 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新国家 发展艰难缓慢 2 近代化主导权问题 工业化的启动其领导权先后主要掌握在地主阶级洋务派和官僚买办阶级手中 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未掌握近代化领导权 前者的反动和腐朽性使其无法实现近代化 3 资金技术条件缺乏 工业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 技术 人才 思想等准备不足 主要动力不是内部生产力发展竞争的结果 而是来自外部 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方式进行的近代化 缺乏生存发展基础 4 发展畸形 近代工业产业结构不协调 不配套 A 地区分布不平衡 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B 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小 尤其重工业不发达 如钢铁 机械 电力 石油等重工业微弱 重工业落

8、后原因 深刻教训 三 中国各阶级阶层探索近代化活动 一 地主阶级 御辱图强活动 1 抵抗派 林则徐 魏源等 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御侮图强 学习西方 洋务思想萌芽 2 洋务派 主张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以求 自强 和 求富 虽未实现富强 但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3 清末 新政 略 二 农民阶级 救国救民的民主运动 1 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 前期 将从西方学来的拜上帝教与 天朝田亩制度 结合试图武装推翻清政府 建立农民阶级的理想王国 后期 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资政新篇 赋予新时代特征和意义 但均未实现 2 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提出具有朴素爱国情感的 扶清灭洋

9、口号 对中外反动势力限于感性认识 拒绝西方近代文明 注定了失败结局 农民运动的历史启示 1 充分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2 平均主义和盲目排外的极端性又充分表现了农民阶级保守与落后性 小生产者自身局限性 3 农民阶级不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责任 三 民族资产阶级 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活动 1 早期维新派 脱胎于洋务派 主张 否定与继承洋务派主张 主张从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学习西方 奠定了康梁维新派思想基础 2 康梁维新派 主张 理论 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学思想结合形成较系统的维新理论 挽救民族危机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发展资本主义 提倡西学 以日本为师 超越洋务

10、派 中体西用 实践 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改良道路行不通 民主政治的近代化理想未实现 3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主张 理论 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政治纲领 武装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以美国为师 超越维新派 改良以图君主立宪政治 的近代化探索 实践 革命派发动武装起义 推翻专制统治 建立了中华民国 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法令 措施 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民主共和的近代化理想破灭 4 实业救国派 南张北周 为代表 辛亥革命后 主张 在辛亥革命鼓舞下 主张创办实业以振兴民族经济 抵御外国列强入侵而强国 实践 一次大战期间掀起创办实业高潮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 春天 结果 民

11、族工业未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未实现国家富强 根本原因 未实现民族独立 5 激进民主主义者 新文化运动前期 主张 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 矛头直接指向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 促进民族 伦理觉醒 形成西方式的自由平等意识突出的人的觉醒 实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以美法为师 影响 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是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 但因脱离群众 无法实现 6 民主党派和中间人士的第三条道路 解放战争时期 主张 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也不赞成中共主张 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果 实践证明走不通 最后转向中共共同反蒋建立了新中国 资产阶级探索规律与认识 1 近代化进程 19世纪末期以来 民族资

12、产阶级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成为民主革命的主角 探索近代化的层次由浅入深 学习西方 器物 递进到 制度 2 探索结果 1 民族资产阶级克服了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局限限 取得反帝反封建的一定成果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2 因其软弱妥协的局限性 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其政治目标 民族独立与政治民主化不能实现 近代化也就难以实现 3 民族资产阶级地位 不能胜任民主革命领导阶级 但因其革命性决定了它是民主革命的团结对象 四 中国共产党对近代化的探索 一 救国主张 方案 1 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后期 主张 从以西方 美法为师 到以 俄国为师 积极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 2 中共成立后 制定

13、党纲和革命纲领 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二 中共探索近代化 三大理论成果的形成 1 哪三大成果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思想 2 三大理论分别于何时写入党章 1945年中共 七大 1997年中共 十五 大 2002年中共 十六 大 3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人物的理论创新及其贡献是什么 1 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 面临的问题 双半 社会如何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并如何建设新中国的探索 探索及结果 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结合 形成了关于中国民主革命 道路 对象 领导阶级 同盟军等方面 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即毛泽东思想 2 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 面临的问题 解决

14、 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的根本问题 探索及结果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即邓小平理论 3 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 面临的根本问题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探索结果 总结中共建党理论和实践 形成了 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 4 三代领导人理论探索的共同特点 表现了勇于进取积极探索的精神 善于总结国内外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 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 三 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其一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曲折历程 1 建党初期 探索起步 理论上 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形成分步走的战略 实践上 以工人运动为中心 领导城市第一次工人运动

15、教训与认识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2 大革命时期 革命道路酝酿中 探索成就 1 联合各革命阶级 形成革命统一战线 2 以城市为中心 领导工农运动 推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革命走向高潮 基本摧毁北洋军阀统治 探索教训 国民党背叛和中共右倾机会主义而失败 未懂得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并重的道理 革命疑无路 3 十年对峙时期 革命道路初步形成 探索成果 1 革命道路上 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 在城市武装起义受挫后 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民主革命道路 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成果 工农武装割据 包围国民党反动派 2 正确处理好了党内路线分歧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之间的关系 推动国共合作初步形成 中共自身开始

16、走向成熟 挫折 王明等人受共产国际影响 仍坚持城市中心论 推行 左倾 冒险主义 导致革命严重挫折 红军长征 转折 遵义会议扭转危局 长征胜利 过程 井岗星火 瑞金红色政权 革命战略重心转到陕北 4 抗战时期 革命道路发展 探索成果 1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推动抗日民族革命走向胜利 2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正确策略原则 中共走向成熟 形成毛泽东思想体系 3 革命道路上 由 工农武装割据 到抗日根据地 农村包围日寇 反帝斗争 夺取抗战胜利 4 重心 延安 陕甘宁边区 5 解放战争时期 革命道路完善与终结 1 领导人民反对美蒋反动派的内战 坚持人民战争 农村解放区巩固和发展 结果 三年内战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结束了 双半 社会历史 建立新中国 夺取全国政权 农村道路取得胜利 2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解决革命转变重大问题 开始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 结论 中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 其二 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 四个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