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必背优秀范文汇编(14)兴趣与创新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1647317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语文必背优秀范文汇编(14)兴趣与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高考语文必背优秀范文汇编(14)兴趣与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高考语文必背优秀范文汇编(14)兴趣与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高考语文必背优秀范文汇编(14)兴趣与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语文必背优秀范文汇编(14)兴趣与创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兴趣与创新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3M公司,素以勇于创新、产品繁多著称于世的,它有一个“15%规则”:研发人员每可拿出15%的工作时间用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管这些东西是否直接有利于公司,结果,100多年里,3M公司平均每两天研发出3个新产品,品种超过6000种。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兴趣是创新之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谈创新 “在创新方面,个人兴趣尤其是早年兴趣,常常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9月19日,2015

2、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上,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演讲中,与300余位科学家和中科大师生分享了他对科研创新的看法。 “兴趣是创新之源、成功之本。”在演讲中,杨振宁谈到世界上多个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他们的成功均与早年兴趣有关。1905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26岁的时候,就写出了狭义相对论论文,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常大的、观念上的革命。为什么一个26岁的年轻人,能做出这样的成果呢?杨振宁说,其实爱因斯坦还在读书的时候,在给女友的信中就透露他对电动力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个电动力学,就是后来狭义相对论这一革命性理论的重要基础。 1953年,世界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世纪性的重要发展DNA

3、双螺旋结构学说的提出,那是美国青年学者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做出来的。杨振宁介绍,在很年轻的时候,两位科学家就意识到必须研究DNA分子结构,他们对此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当时,不少科学家对此有兴趣,但他们两位是比较专注的,这也是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20世纪,数学界有一个重大的、世纪性的成就,由中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完成,这与其兴趣有着根本的关系。”杨振宁透露,1944年,陈省身完成了高斯-博内公式的简单内蕴证明,攻克了“几何学中极其重要和困难的问题”,该论文被誉为数学史上划时代的杰作,现代微分几何就起源于他的这一研究。高斯-博内定理,19世纪就已经存在,但是局限在二维空间,陈省身把高斯-博内

4、定理扩展到四维空间。生前,陈省身教授再三地表示,他对这个定理很早就发生了兴趣。早在巴黎做博士后的时候,他就对此发生了兴趣。后来,他在西南联大做年轻教授时,仍然对这方面继续发生兴趣。研究中,他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把两维的高斯-博内定理证明简化,浓厚的兴趣最终奠定了世纪性成果的根基。 “我一生所做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规范场,这与我的兴趣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杨振宁如是说。1954年,杨振宁与年轻博士后Mills共同提出规范场理论,这是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的最高成就。“为什么我要写那一篇文章?那是因为我在西南联大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以及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研究生的时候,就对规范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杨振宁

5、说,很久以前,就有科学家讨论了规范场,但讨论的规范场很漂亮却没有用处,而他一直对这个漂亮又没有多大用处的东西发生着浓厚的兴趣。“到了1954年,这个兴趣就发生了作用,当年杨-Mills规范场论(即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发表,这个后来成为我一生最重要的工作。”杨振宁透露。规范场理论,后来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主导了长期以来基础物理学的研究。 “做科研成功,有好几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兴趣、一个是能力。”杨振宁说,但光有兴趣和能力还不够,做科研的人,有很多对研究有着很大的兴趣,也有着很好的能力,可是并没有做出重要工作,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科研成功,还要有机遇。”杨

6、振宁表示,“恰巧这个人在有兴趣又有能力的情况下,他的兴趣和能力与当时有机会发展的科学方向重叠在一起,这个时候他才有成功的希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对材料的分析、整合,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主要讲述了素以勇于创新、产品繁多著称于世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3M公司有一个“15%规则”,

7、就研发人员每可拿出15%的工作时间用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管这些东西是否直接有利于公司。然后介绍3M公司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平均每两天研发出3个新产品,品种超过6000种。3M公司为什么会有如此令人惊艳的创新能力,平均每两天研发出3个新产品。主要原因在与其“15%规则”,正是这一规则解放了员工的创造性,从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以上分析,作文时可以参考以下角度立意:自主性更容易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兴趣往往能够促进创新;管理智慧也是一种生产力。【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