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书本归纳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21644041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9.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书本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学书本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学书本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学书本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学书本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书本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书本归纳(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地壳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部分一、 化学成分与矿物1. 矿物的概念及自然界矿物形成的主要方式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主要方式:气体凝华、液体或熔融直接结晶及固体再结晶作用。二、 岩浆岩1. 依据成因可以将岩石分为哪几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2. 岩浆岩的概念及其分类岩浆是来自地幔的高温熔融状物质,温度一般为8001200,具有较强粘性,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部分挥发物。当其沿岩石圈断裂带上升侵入地壳时,冷凝结晶形成侵入岩;喷出地壳则迅速冷凝成火山岩或喷出岩。按矿物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

2、岩、酸性岩3. 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结构:玻璃质结构:喷出熔岩因快速冷却不及而结晶形成的。显晶质结构:岩浆在地下缓慢冷却而形成的斑晶:冷却速度先慢后快形成粗大晶体后形成细粒或微粒晶体即基质从而形成斑状结构。构造:块状构造:因矿物排列无定向而形成。斑杂构造: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粒度杂乱排序或分布不均匀而形成。气孔构造:气体逸出后残留的。杏仁状构造:喷出岩气孔被次生矿物填充而形成。4. 岩浆岩的主要类型;依据化学和矿物组成: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岩依据其结构、构造与产状:深成岩、浅层岩、喷出岩三、 沉积岩1. 沉积岩的概念、成因、特征、主要类型。概念: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

3、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成因:原有沉积物不断被后续沉积物覆盖而与上层水分隔离,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中产生各种还原性气体,碳酸基矿物溶解为重碳酸盐,某些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还原成低价硫化物,软泥中水的矿物度增加,介质由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沉积物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胶体脱水陈化为固体,碎屑经压缩,胶结作用固结为岩石。若埋藏很深,还产生压熔、交代与重结晶作用,使晶体变粗和晶体进一步压固。基本特征:沉积岩富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和非碎屑结构之分。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均属沉

4、积岩原生构造结构。主要类型:碎屑岩类,主要指母岩分化碎屑搬运再堆积后胶结而成的岩石。黏土岩类:具泥状结构,由黏土矿物及其他细粒组成,硬度低。生物化学岩类:多由化学和生物化学形成物组成并主要见于海相或湖相沉积物。四、 变质岩变质岩的概念及变质作用类型。概念: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变质作用类型:动力变质作用 接触热变质作用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和超变质作用。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一、 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与基本方式。1. 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

5、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匀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即使非常缓慢道德构造运动也不是匀速进行的。 构造运动规模与幅度具有差异性。2.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二、 构造运动的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1. 岩相:海相、陆相、过渡相。2.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3. 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三、 地质构造1. 地质构造的概念及类型概念: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有压应力、张应力和扭应力之分。类型: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水平岩层经

6、垂直运动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物。如丹霞地貌 倾斜地貌:岩层经共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夹角时。褶皱、断层或不均匀升降都可造成岩层倾斜 褶皱构造: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褶皱能直观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 断裂构造: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断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一、 板块构造学说1.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及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主要内容: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板块构成的。几大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由于板块的强度很大,主要变形只能发生在其边缘

7、部分。三种类型:扩张型边界:是新地壳增生地方,喷出物多为玄武岩;以张应力产生的正断层和节理为主;地震震源较浅,烈度也不大。 俯冲型边界:见于两板块汇聚、消减的地方。又可分为岛弧海沟型边界和地缝合线型边界。 转换断层型:这类边界是由前两类边界活动导致板块间其它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位而形成,仅见于大洋地壳中,以浅层为主,亦有少量玄武岩喷出。三个板块的相邻接地点称为三联接合点。二、 槽台说与低洼说1. 槽台说与地洼说的主要内容。槽台说: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地壳此升彼降造成震荡运动,而水平运动是派生次要的。驱动力主要是地球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上升造成隆起,下降造成拗陷。主要的构造单元有地槽和

8、地台两类,地台由地槽演化而来。地洼说: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活动区和稳定区可以相互转化,不仅地槽卡可以转化为地台,地台也可以转化为地洼,这种转化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发展。三、 地质力学学说。1. 地质力学学说的主要观点。全球地质构造的展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一、 火山1. 火山的概念、分类及分布规律。概念:火山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释放的一种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类型:裂隙式喷发:多见于大洋中脊裂谷中,是海底扩张的原因之一。 中心式或管状喷发。分布规律:火山几乎无一例外地分布在大小板块边界上,环太平洋-沟系统火山密集。二、

9、 地震1. 地震的概念及地震带的主要分布。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震源及震中:地震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叫做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叫震中。主要地震带: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但扩张边界上地震带较窄即最集中,汇聚型边界上地震带较宽,大陆碰撞型边界上地震带尤为分散。地震多分布与靠大洋一侧海沟中,火山则多分布于靠陆一侧海弧上。主要地震带包括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或称环太平洋震环;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大洋中脊带;东非裂谷带。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量1. 大气的成分有什么?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2.

10、按照温度与运动情况把大气分成哪五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以空气的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特点。 平流层。随高度上升温度不变或微升,即由等温分布变成逆温分布。 中间层。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迅速降低。 暖层。空气密度很小,强烈地吸收紫外辐射,因而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很快增加。 散逸层。是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区域,但无明显边界。3. 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可分为哪两个部分。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它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4. 大气如何获得太阳辐射。 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 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潜热输送。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使地面热量得以输送到大气层

11、中。 感热输送:陆面、水面温不相等,因此地表和大气间便于感热交换而产生能量输送。5. 气温的概念。气温是大气热力状况的数量度量。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1. 湿度的概念。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2. 蒸发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液态水转化为水汽的过程称为蒸发。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蒸发面的温度,性质,性状,空气湿度和风。3. 大气降温的四种方式。 绝热冷却。空气上升时,因绝热膨胀而冷却,可使气温迅速降低,在短期内形成凝结现象,形成中雨或大雨。 辐射冷却。空气本身向外放散热量而冷却。 平

12、流冷却。较暖空气经过冷地面,由于不断把热量传给冷的地表而造成空气本身冷却。 混合冷却。温度相差较大且接近饱和时,混合后气体的平均水汽压可能比混合前的饱和水气压大,多余水汽压就会凝结。4. 雾的概念及分类。雾是漂浮在近地面层的乳白色微小水滴或冰晶。 辐射雾。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后使贴近地面气层变冷而形成雾。 平流雾。暖空气到冷下垫面上而形成 蒸汽雾。冷空气移动到暖水面上而形成。 上坡雾。潮湿空气沿山坡上升使水汽凝结而产生。 锋面雾。暖气团的降水落入冷空气层时,冷空气因雨滴蒸发而达到过饱和。水汽在锋面底部凝结而成。5. 降水的概念,形成基本条件,增长过程及类型。概念: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

13、基本条件:一是雨滴下降速度超过上升气流速度。二是雨滴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前不至完全蒸发。增长过程:一是云滴凝结增长。二是云滴冲并增长。类型: 对流雨。暖季空气湿度较大,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引起对流而形成降水 地形雨。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较高山地阻碍而被被迫抬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是便产生降雨 锋面雨。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暖湿空气循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雨。 台风雨。台风是产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空气漩涡。与对流雨性质相似。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一、大气的水平运动1. 大气运动可以包含哪几种类型。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可分为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2. 作用于

14、空气的力有哪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球偏向力;地面摩擦力;曲线运动时的惯性离心率 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分布不均产生气压梯度,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是空气运动即形成风和决定风向、风速的主导因素。 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转动而使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力。包括水平和垂直两个分量。 地面摩擦力:空气作曲线运动时还受惯性离心率作用。 摩擦力:运动状态不同的气层之间、空气和地面之间、都会产生都会产生阻碍气流运动的力。3. 自由大气中形成的风。 地转风: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梯度风:自由大气中的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率达到平衡时的状态。三、 大

15、气环流1. 大气环流的含义: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2. 全球气压带的分类。 赤道低压带:赤道附近终年受热,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到高空向外流散,导致气压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区。 极地高压带: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而高空伴有空气辐射,导致气柱质量增加,在低空形成高压区。 副热带高压:从赤道上空流向两极地区的气流在地砖偏向力作用下,流向逐渐趋于纬线方向,阻滞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向高纬流动,空气质量增加,形成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的一个相对低压带3. 行星风系的含义及地球上的三大盛行风带。行星风系: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 信风带:由于南北纬3035附近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一部分气流流向赤道,因受地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