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走近苏轼》教案

wm****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2.50KB
约7页
文档ID:121574022
《走近苏轼》教案_第1页
1/7

《走近苏轼》教案 高二语文组 教学目标1.整合必修及选修课本关于苏轼的诗词文2.全面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思想3.背诵苏轼的代表性的诗词文4.结合后人对苏轼的评价尤其是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和所学诗词文知识,写作专题性的研究文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回顾2. 苏轼三篇“赤壁”诗文鉴赏解读教学过程一、 东坡生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 (1)良好的家庭教养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2)京城为政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3)地方为官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4)“乌台诗案”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5)新旧党争,仕途多舛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二、苏轼的思想苏轼既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又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入世的精神,在生活上较多地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执著超脱,无往不可,这种人生境界对宋人及宋代以后许多文人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格魅力在古代历史上少有伦比,就受后人喜爱的广泛程度而言,他在历代作家中也是无人可以比拟的。

三、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在诗、文、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全面的成就,是文学史上少见的文学全才 1,苏轼的散文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代表了宋文创作的高峰散文代表作:《留侯论》《超然台记》《前后赤壁赋》等(见《唐宋八大家选读》) 2.苏轼的诗有广泛的题材和多样的风格,体现了过人的创造才情和艺术表现能力在内容、形式、手法、语言等诸方面都突破了前人窠臼,往往将诗歌写得超迈豪纵而又有隽永的韵味和浓郁的诗意苏诗不仅显示磅礴的气势,表现深婉的情致、绰约的风韵,还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苏轼又是学问渊博的大学者,无书不读,其诗也相应表现出浓厚的书卷气,成为以才学为诗的典范之一诗歌代表作《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等 (存目,见《唐诗宋词选读》课堂笔记) 3.苏轼的词 苏轼的博大胸怀和过人才情在词的创作中也有突出的表现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他将历来以柔婉为传统的词体注入了阳刚之气,并将诗歌的表现功能和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使词可以像诗一样表现作者的性情和人格个性他的革新实绩,提高了词体的文学地位,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品的状态,成了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苏词风格多样,尤以清雄旷达、奔放豪迈为其独创,为词史带来全新的审美境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为后人启示了新的创作道路。

在宋代以及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人,他的作品当时广泛流传,身后影响深远他的诗、文、词的创作都在各自的文类领域内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代表词作《水调歌头 》《念奴娇》《定风波》《水龙吟》(见唐诗宋词选读部分)4.苏轼文学的影响 苏轼是继欧阳修以后北宋文坛最杰出的领袖他热心培养后进,团结许多重要作家在他的周围,其中名声最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从苏轼主盟文坛的神宗朝开始,宋代文学的发展达到了极盛苏轼、黄庭坚的诗歌达到了宋诗创作的颠峰张耒、晁补之、秦观和陈师道的诗歌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苏轼变革词体的同时,词坛也出现了风格纷呈、词人辈出的繁荣局面晏几道、秦观、黄庭坚都是这一时期重要词人 四、诗词文代表作鉴赏 1. 《念奴娇赤壁怀古》(必背)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 《前赤壁赋》(必背)复习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3. 《后赤壁赋》讲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苏东坡突围》及《苏轼的赤壁》2.全面了解苏轼,形成自己的独到研究成果3.背诵苏轼诗词文教学步骤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它竟响了,急忙冲过去,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刻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大多说是在嘉鱼县打的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苏东坡怀古没怀错地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

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