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下册第一单元“千古涛声”教学设计(一)【教育类】

上传人:东****0 文档编号:121511611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下册第一单元“千古涛声”教学设计(一)【教育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7下册第一单元“千古涛声”教学设计(一)【教育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7下册第一单元“千古涛声”教学设计(一)【教育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7下册第一单元“千古涛声”教学设计(一)【教育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7下册第一单元“千古涛声”教学设计(一)【教育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下册第一单元“千古涛声”教学设计(一)【教育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下册第一单元“千古涛声”教学设计(一)【教育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 教学设计编写:徐 飙单元教学要点一、通过黄河、长江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熏陶。二、体会同样写长江、黄河,但每一篇诗文的具体思想情感各不一样的特色。三、感受不同体裁、不同手法、不同语言个性的各篇作品的表达特色。四、了解长江、黄河的自然特性与作品内容之间的关系。五、努力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你自己心灵之歌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一事。六、交流最“不一样”的新鲜词句,锻炼勇于当众说话的能力。1 长 江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本篇散文诗一唱三叹的表达特色。3、品味学习本文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特点。重点难点:重

2、点:品味、学习散文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难点: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之情。媒体准备: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长江图片、歌曲长江之歌磁带或光盘。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2、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3、搜集有关长江的古代诗词、歌词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在一千年前,有一个伟大的诗人在长江边上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长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这就是苏东坡。长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上最长的河流。但我们热爱长江、歌颂长江,却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空间的长度,更是因为它的悠久历史,它的博大情怀。所以,在我们

3、祖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无数的篇章歌颂它、赞美它,把自己的情感豪迈的、悲壮的、忧愁的情感洒向长江,让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洗濯自己的灵魂,倾听自己的情感。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长江的诗词?请大声念出来,在全班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并检查搜集情况)(播放长江之歌,并投影展示有关诗词)长江是空间的大河,从西到东,奔流而去;长江又是历史的大河,从古代到现代,奔腾而来。在现代人的眼中,长江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郭风的散文诗长江。(主板书:长江 郭风)二、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12年,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

4、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又称“三年困难时期”,指的是19591961这三年的时间里,爆发在中国山东、安徽、河南、甘肃等地的大饥荒。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极端困难)。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正经受着一次严峻的考验,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努力工作,去迎接祖国美好的明天。(散行板书:三年自然灾害)三、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

5、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作品被译成俄文在苏联地区出版。主要作品集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郭风散文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散行板书主要作品名称。)四、检测预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玫瑰( ) 曙天( ) 吹拂( ) 哺育( )舢板( ) 驳船( ) 堆栈( )(二)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容光焕发:脸上光彩四射。穿梭:像织

6、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停泊:(船只)停靠,停留。舒畅:开朗愉快,舒服痛快。五、一读:引导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正音。(二)学生讨论本文的思想感情。(学情预测:本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比较明确。但学生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赞美长江”上,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全文的角度来把握,尤其是最后两个段落。)(三)教师明确: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板书:思想感情赞美歌唱)六、二读: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语言美,初步体会一唱三叹的抒情方式和生动的修辞手法。(一)学生交流自己感受

7、到的语言方面的体会。(学情预测:对修辞手法的使用,学生一般比较能够有直接的感受,可以由此入手整体感知,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二)教师明确:本文的语言富有诗歌的美感,特别有清新激昂的魅力。尤其是反复手法的运用,营造了一唱三叹的回环效果,余味不绝。(板书:语言特点清新激昂)七、布置作业。(一)反复朗读全文。(二)找出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看看在相同之外有什么不同。(三)找出本文其他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体会其妙处。第二课时一、三读:把握课文的抒情层次和思想感情。(一)本篇有几组反复出现的语句?(学情预测:反复手法在初中已有所接触,学生可以判断。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更细致地反复中的同与不同,

8、以及同或不同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三组。一是第2段和第7段的“迎接过江的渡船上的火车和旅客”。二是第3段和第6段的“哦,长江。哦,我们的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地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三是第4段、第5段、第6段的“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二)读这些反复出现的语句,有什么感受?(学情预测:感受是比较初浅的,但又是比较易于得出的。以此设问,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感。教师可以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理性爬升,掌握反复的修辞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一唱三叹,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使感情的抒发得到强调和升华。反复咏叹,使本文赞美和歌唱祖国的

9、主题更加饱满,充满了不可遏止的激情。(板书:一唱三叹)(三)这些语句的反复,有的完全相同,有的有所不同。请找出不同之处,说一说这些不同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作用。(学情预测:还是应该注意学生知识的前后衔接。)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第一组有一处不同。即:第二段是采用第三人称“它”,且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第七段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从第三人称转变为第二人称,表现了作者情感上发生了变化,更加亲切,更加浓烈了。(板书:人称转换)第三组在内容和句式上有所不同。第4段是写江面上繁忙的景象,“不止是下关码头两旁长长的仓库、堆栈和高楼,使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第5段则是写长江沿岸的景象,“不止

10、是这些,使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第6段则是从理想和时代精神的层面,写“那是祖国人民的无比的幸福生活,那是祖国人民对于未来的灿烂的理想,祖国人民奔赴未来的壮志,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光辉,照耀得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从内容上看,由物质景象到精神深处,由具体到抽象,由小处到大处,都是呈现出上升的、升华的情感走向,赞美之情越来越浓烈,自豪之情越来越激昂。(板书:物质景象时代精神)从形式上看,第三组反复在诗的章法上叫做“复沓”,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意的反复咏叹。这三次“重复”,都是安排在各自段落相称的位置上,形成一种对称感,旨在营造一种一唱三叹的效果,使

11、主题在反复咏叹中得到不断的强化和升华。(板书:复沓)(四)根据情感和内容的变化,划分本文的抒情层次。(学情预测:划分段落,归纳层次意义,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作者的情感抒发的脉络。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能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学生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教师明确:第一层,13自然段,写古老的长江很早就醒来,微笑着。为全文的奠定赞美和歌唱的抒情基调。第二层,46自然段,通过写长江的繁忙、美丽,人民的幸福生活,赞美祖国母亲青春焕发,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第三层,78自然段,照应开头,用“一起来歌唱时代和祖国”的号召,收束全文。(板书:段落层次)二、四读:品味和感受语言之美,交流探究感受。(一

12、)本文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请说说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学情预测: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学生可以找出一些,但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宜引导学生尽量全面地去找,去体会。尤其要注意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学生交流讨论,充分发言。教师明确:本文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排比、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在全文有许多语句。例如:1、拟人。通篇采用拟人手法,赋予长江“祖国母亲”的身份和人的感知,使得全文亲切感人。例如,课文的第一段的第一句“长江很早就醒过来”中的“醒”字,就特别有意味。长江本属自然界,没有动物的感觉,不存

13、在醒不醒的问题。“醒”是人的生命感知。作者一开头就是把长江当做有生命的存在。2、比喻。“哦,长江。哦,我们的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地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把长江比作“古老的母亲”,比作“千年万载地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唤起人们的敬爱之情,十分贴切。又如:“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用“黎明”“青春”来比喻“舒畅”“欢愉”的心,十分别致、新颖,很有创造性。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感性的去比喻不具体的,缺乏感性的;而这里的青春和黎明,都不是感性特别强烈的喻体。作者选择感性并不强烈的喻体,是有特别的考虑的。因为长江水面本身就是感性的,如果再来一些感性的比喻,

14、未尝不可,但是,一味感性,可能单调;改用情绪化的比喻,则不但可以避免单调,而且可以强化内在的热情。3、排比:第2段,“它以鱼肚色抹着缕缕玫瑰红的曙天,它以宽阔的江面上的黎明,它以四月的风吹拂着的麦浪似的水波,它以脸上展开的微笑,迎接过江的渡船上的火车和旅客。”气势磅礴,情感炽热。4、对比。本文的对比比较特殊,是分散在全文中的,而不是集中在某一段落的。例如开头两段和中间三段之间,就充满了光和色、动和静的对比:前面的鱼肚白和玫瑰色,这里的繁忙景象和前面的早晨宁静,作者在前两段中沉静的凝神和这里目不暇接的兴奋,都是对比,不是单调的对比,而是多方位的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使得内容富于变化,文章更加灵动

15、,情感不断升华。(板书: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对比、反复)(二)作者在46段反复吟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为什么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矛盾吗?(学情预测: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回答会比较不一致。但要把握一个原则,即要言之成理。要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进行思考,从全文的角度来把握,来弄清这个“合理的矛盾”。)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明确: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舒畅”“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这是我们祖国民族的和时代的特点,是既古老,又年轻;在新的时代,主要体现的又是朝气蓬勃,是年轻。(三)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学情预测:这是属于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内容,学生大都能够有自己的积累,但往往又是属于比较感性的。要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学生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