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下册第一单元“千古涛声”教学设计(三)【教育类】

上传人:东****0 文档编号:121511606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下册第一单元“千古涛声”教学设计(三)【教育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7下册第一单元“千古涛声”教学设计(三)【教育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7下册第一单元“千古涛声”教学设计(三)【教育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7下册第一单元“千古涛声”教学设计(三)【教育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7下册第一单元“千古涛声”教学设计(三)【教育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下册第一单元“千古涛声”教学设计(三)【教育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下册第一单元“千古涛声”教学设计(三)【教育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河与扬子江 *江之歌 *壶口与龙门教学目标:1、了解相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文章表达上的特点。2、学习不同风格的写法。3、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深入理解。自读方法:比较阅读,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掌握生字词(一)拼音:峭壁(qio) 凿穿(zo) 羡妒(xind) 怨尤(yu)真谛(d) 桅杆(wign) 纤夫(qin) 匍匐(pf)牲口(shngkou) 澎湃(pngpi) 绷紧(bng) 心弦(xin)呻吟(shnyn) 泯灭(mn) 磅礴(pngb) 瀑布(p)分外(fn) 厮打(s) 一刹那(ch) 疏忽(shhu)钳制(qin) 篙(go)(二)

2、词义:【况且】连词。表示更进一层。【希罕】同“稀罕”,认为稀奇而喜爱。【固然】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作别】分别;分手。【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号子】集体劳动中协同使劲时,为统一步调、减轻疲劳等所唱的歌,大都由一人领唱,大家应和。【纤夫】指以背纤拉船为生的人。【极限】最高的限度。【匍匐】爬行。【竭尽全力】用尽全部力量或精力。【心弦】指受感动而起共鸣的心。【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悲戚】悲痛哀伤。【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磅礴】(气势)盛大。【神往】心里向往。【骤然】突然;忽然。【厮打】互相扭打。【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二、作者简介。(

3、一)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1914年考取清华学校留学资格,赴美国瓦沙女子大学深造,并以莎菲笔名开始写作。胡适曾说:“当我们还在讨论新文学问题的时候,莎菲却已经开始用白话做文学了。”1918年进芝加哥大学继续学习,1920年获硕士学位并回国,任教于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校。陈衡哲作为作家,她的创作并不丰富,只有1928年有新月书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小雨点和开明书店1938年出版的衡哲散文集等,另有社会科学著作文艺复兴史西洋史等。(二)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戏剧家。自幼父母双亡,在寄宿学校度过童年。1892年至1897年在伦敦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他的第

4、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即根据他作为见习医生的见闻写成。毛姆擅长写短篇小说,曾受到莫泊桑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多变,但又不落窠臼。1903年至1933年,他创作了近30部剧本,深受观众欢迎。1916年,毛姆到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远东。1920年到中国,写了游记在中国屏风上,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彩巾。他的不少作品有浓郁的异国情调,这也是它们吸引读者的一个原因。三、整体感知并掌握三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学情预测: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一般可以读出三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读出他们的区别。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学生把三篇课文放在一起来读,以便于后面的比较和探究。)教师提供参考:(二)

5、运河与扬子江通过运河与扬子江的对话,反映了一个受命于人的弱者对一个造命由己的强者的不理解,通过弱者的软弱苟且,反衬出强者的坚定执着;说明了不畏艰险、以苦为乐、奋斗到底,创造自己的生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的道理。(二)江之歌通过船夫号子和码头工人之歌,描绘了纤夫和码头工人艰辛的劳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处境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三)壶口与龙门是一篇科学小品,运用比较客观的科学的语言,写出了壶口与龙门的地理特点。四、比较阅读,总体把握三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学情预测:由于三片文章的体裁不同,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把握它们的写法特点,教师略加点拨即可。)教师点拨

6、:(一)运河与扬子江主要采用拟人化的写法,赋予运河和扬子江以人的精神气质,表现了对强者的赞美。这同时也是借物喻人的写法。(二)江之歌主要采用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也是一个突出的特点。(三)壶口与龙门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的客观和科学。突出的是把科学的语言和形象的语言结合起来。五、布置作业。完成伴你学语文的相关练习。第二课时学情分析:探究性的阅读,又是自读课文,必须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上学到的方法运用起来,因此,必须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往往是比较被动的,这是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中学阶段,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必须得到强化。在教

7、师的引导下,学生应该逐步学会如何去读懂一篇文章,如何去品味文章的妙处,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一、学习运河与扬子江。参考角度:(一)从内容上看。剥离了拟人化的外衣,我们可以看到,“运河”与“扬子江”实际上象征着两种人生的态度,象征着两种人。长江象征着强者,具有顽强的、不怕艰辛的精神气质。它从崇山峻岭中冲击而来,奋斗而来,面对运河的“讥笑”,自豪地宣布:“我为的是要造命呀!”因为它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只有成为自己的主人,“我的命”才是“无人能毁的”。它在艰辛中,在奋斗中,真正体会到了创造生命的最大的快乐。运河象征着弱者,与长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它的命是别人给的,“成也由人,毁也由人”

8、,并且不在乎无法自主的命运,对自己的处境心满意足,是可悲的奴隶。可笑的是,身陷这样的境地,运河还竟然对长江发出悲悯的声音:“可怜的苦儿!你竟没有人来替你造一个命吗?”讽刺的色彩十分浓烈。(二)从艺术特点看。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拟人化。除了最后部分的直接抒情外,全文都采用拟人化的说法,虚拟运河与扬子江的对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还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使主题的表达更为鲜明。命的来源命的特点1命的特点2态度运 河别人给的平缓,不需要奋斗快乐的奴隶心足扬子江自己造命虽也柔弱,但奋斗造就了强者艰辛的强者,拥有奋斗的快乐不羡妒没有奋斗的人生(三)结尾五段的抒情,从全文的角度看,是必须的吗?教师的意见:

9、结尾的五段抒情,显得比较突然,文风与前面各段都不相符比较缺乏内涵,缺乏独特的个体化的感受,因此作者虽然是激动的,但读者感受到的却是单调乏味的。结尾关于生命的议论式的抒情,完全可以交给读者自己去从对话中,从运河和扬子江两个形象中去品味,而不需说出。如此明确的说出,缺少韵味。因此,从全文的角度看,结尾五段完全可以删掉。当然,为了使意义的表达更为完美,前面对话部分就必须再加以润色,丰富形象的意义。二、学习江之歌。参考角度:(一)从内容上看,本篇的思想感情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劳动者的艰辛劳动的同情,即通过船夫号子和码头工人之歌,描绘了纤夫和码头工人艰辛的劳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处境的深切同情

10、;另一是对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的由衷的赞叹。这两个方面,作者更明显的是倾向于前者。(二)全文共两段,两段的写作对象同中有异。细读全文,品味“江之歌”的内涵。本文两段其实也是两个画面。第一幅画是纤夫拉纤的情景,他们“使出全部力量,像着了魔似的,大幅度地加倍弯腰,有时力量用到极限就全身趴在地上匍匐前进,像田里的牲口”他们在极为艰苦的劳动中“还是唱着激昂而热切的号子,那汹涌澎湃的江水号子”。这江水号子,就是“江之歌”,既是悲苦的命运,又是无比艰苦的劳动,更是对抗艰苦、克服自然力的顽强精神。第二幅画是码头工人劳动的情景。令人感到心灵受到煎熬的不只是极端繁重的体力劳动,不只是“他们赤着脚,光着

11、背,汗水不断地从脸上流下”,更是他们的歌,是“痛苦的呻吟,失望的叹息,听来令人心碎,简直不像是人的声音”,是“灵魂的无尽悲戚中的呼喊”。作者感受到,“那终了的一声简直就是人性泯灭的低泣。生活太艰难,太残酷,这喊声正是最后绝望的抗议”,“这就是江之歌。”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本文中,作者所谓的“江之歌”,内涵是比较丰富的。虽然在第一段,作者也说“表现了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但文章的主要的精神内涵却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的同情,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江之歌”不是颂歌,不是欢歌,更不是赞歌,而是一曲悲歌。也正是这一曲悲歌,撼动了人们的灵魂,引发人们的思考。三、学习壶口与龙门。参考角度:(一

12、)与前两篇比较,本篇突出的特点是把科学的语言和形象的语言结合起来。请结合课文中具体的句段加以品味。本文是一篇科学普及读物,一篇科学小品。科学小品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论文,它既要讲究科学性,使读者获得科学方面的知识,又要讲究普及性,要让一般的读者能够理解和乐于接受。因此,它的语言必须把握好科学性与趣味性或文学性的比较完美的结合。从本文看,写作的对象是黄河的壶口和龙门,采用了许多数据来加以说明,例如第1、第2段,都是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地理位置和壶口形成的原因。但作者显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简单的说明书来处理,而是同时使用了比较富于文学性的语言来进行说明性的描写。主要的方法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例如“就像

13、一把巨大的水壶往外倒水一样”(第2段),“两山伸呀相抱,像两扇巨门把河谷夹住”(第4段)等。引用神话或民间传说。例如,第3段说明壶口瀑布的一大奇观,引出了关于“红霞瑞马”的神话传说;第4段说明龙门得名的缘起,引用了“大禹神斧”的传说;第5段说明龙门是黄河上的一个古老的渡口,引用了1644年闯王李自成的故事。丰富的词汇,形象的描写。例如,第3段开头,就显得十分生动;第5段写摆渡时的惊险,“一刹那”“猛然”“惊涛骇浪”等词语的恰当使用,都突出了表达的效果。(二)品味词句。1、如果说长江三峡以山水秀丽吸引着游客,那么黄河的壶口、龙门却是以气势磅礴而令人神往。采用比较法,突出壶口、龙门的气势磅礴的特点

14、。2、一遇洪水季节,巨浪撞击悬崖峭壁,汹涌的波涛与岩石厮打,激起层层浪花。巨浪咆哮着冲向对岸,对岸的峭壁又把波浪扔回,这样叠浪翻滚地来回三次,被称为“龙门三激浪”。“厮打”一词十分形象。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波涛与岩石激烈撞击的情状,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扔回”一词,很有动感,动作的幅度大,更显激烈。3、三座桥腾空而起,比起那壶口彩虹,更加美丽,更为壮观。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三座桥的美丽壮观。要注意的是,本文写的是壶口和龙门,为什么会在结尾时把赞美之情倾向人工的“桥”?说明作者的赞美之情是有针对性的,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发出的由衷的赞叹。四、布置作业。(一)课后思考:本单元题为“千古涛声”

15、,共选入了6篇散文,三首诗歌(歌词)。它们写的都是黄河长江,但却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特点。请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并略加分析。(二)完成伴你学语文P.12“发展空间”。第三课时学情分析:本单元题为“千古涛声”,共选入了6篇散文,三首诗歌(歌词),写的都是黄河长江。同样的题材,由于文体的区别,作者写作角度和主旨的不同,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这一点,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感觉到。但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去比较和探究,学习往往会使自己的感觉仅仅停留在感觉的层面上。本课时有意识地设计若干个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更大范围的更深入的思考,获得更为理性的认识。一、本单元那些课文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写人与自然搏斗的主要有筏子江之歌和壶口与龙门。它们的不同有:(一)赞美的重点不同。筏子主要赞美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的黄河人的勇敢、镇定、智慧、大胆、细心的精神品质;江之歌主要赞美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也还表现了底层劳动者的苦难;壶口与黄河表现龙门渡口的摆渡船工的机警勇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