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9、鱼我所欲也(表格型)优质教案

上传人:东****0 文档编号:121511559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9、鱼我所欲也(表格型)优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9、鱼我所欲也(表格型)优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9、鱼我所欲也(表格型)优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9、鱼我所欲也(表格型)优质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9、鱼我所欲也(表格型)优质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9、鱼我所欲也(表格型)优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9、鱼我所欲也(表格型)优质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科语文课 题19、鱼我所欲也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过程方法1.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己解决课文的翻译,大体理解文章的意思。2.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取舍,明辨是非,做一个有“大义”的人。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教学媒体多媒体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

2、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义” 1、教师示范。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3.师生补充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 三、细读课文、疏通积累“义”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

3、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3、教师点拨学生聆听教师讲故事,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听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介绍自己积累相关资料整理积累笔记分组疏通文意对不懂得地方质疑 、记录交流 释疑这个导语的设计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学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点,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7精品文档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学 生 活 动设 计

4、 意 图四、研读课文,探究“义”的论证 (一)探究论点:1、文章用哪一句话提出论点? 2、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取义”是最高境界。你同意哪个观点? (二)探究论证过程: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明确:比喻

5、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3你能够从所了解的诗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证明文章论点的诗句或事例吗? (三)探究重难点句子含义: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

6、,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明确: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五精美朗读,品读“义”的语言 在孟子二章里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在课文中找出能够 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集体探究论点回答教师提问,阐述自己观点并说明理由课堂上座位相邻的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一组,探究论点的提出方式,并阐述理由。同桌探究,从课文中找出不同论证方法的句段,加以说明。最后集体整理。学生发表看法,集体交流、理解多名学生阐

7、述自己的理解,整理记忆找出语句并朗读赏析品味明确论点,把握议论文的灵魂引导学生明确比喻的妙用,就更好的理解了论点的提出。设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易懂。 理解论证方法,进一步理清文章论证思路。丰富积累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犹如一个投入湖面的石子,从而溅起文章这池湖水的涟漪,突破重难点。在诵读中欣赏品味,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六、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 时空连线,设置情境从下面的问题中任选一个回答,假若我是节目主持人,同学们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时空隧道,请回答我的问题: 1.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

8、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你该如何舍生取义?梳理:把“道德”、“正义”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2.讲述一个体现“义”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理解的“义”。义是_。 七、总结回顾: 同学们,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但却不要认为高不可及。舍生取义,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

9、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谱写现实生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 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讲述体现“义”的故事,进行说话练习体会教师的总结语,接受情感教育。教师通过两个活动设计,为学生创设情境,再度理解文本内涵,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补充事例对课文主旨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教师慷慨的总结语,让学生在此感受文本主旨,接受情感教育作业设计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10、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相关链接相关链接和孟子学生活:孟子的“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声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也。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这段话的意思是:“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那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缺乏它,就没有力量了

11、。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那种气就会疲软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之物。(我们必须把义看成心内之物),一定要培养它,但不要有特定的目的;时时刻刻地记住它,但是不能违背规律地帮助它生长。”孟子说:“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浩然之气”是一种合于自然,通于宇宙的具有某种实体意味的感性力量。这种感性力量的形成有一个内在的源泉,那就是人的心志,人的道德心灵。故“浩然之气”是既感性又超感性。这种“超”是内在的超越而非向外驰骛的超

12、越。“浩然之气”的形成是一种道德人格的精诚的修炼过程,这一修炼过程具有一种无目的的目的性,并从而化成“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同一,理性与感性同一)的境界。可以说,“浩然之气”其实就是“善”达到极境时所放射的“美”的光辉。它是善的巨大力量与美的强烈感染力的内在统一,是一种崇高美。宋人文天祥正气歌撼人心魄地呈示了“浩然之气”所具的崇高美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孤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万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

13、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孟子的“浩然正气”就是他一贯表白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说不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说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两千年来始终激励人心,传颂不绝的伟词名句。它似乎是中华民族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很明显,这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并不是宗教

14、性的精神,而是具有审美性灼灼光华的感性现实品格;它不是上帝的忠诚的仆人,而勿宁是道德意志的独立自足的主体。”从孟子到文天祥,再到近代以来的无数仁人志士,正是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辉映千古的“浩然正气”铸就了我们民族的脊梁,开拓着中国的希望。孟子故事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大师.我游说各国君王,对天下施行仁政.君轻,社稷次之,民为贵.是孟子很有名的儒家思想 有个小故事,明太祖看过孟子这本书后,吓了一跳,这思想可不利于我统治啊.马上下命令把孟子从孔子身边拉下来.这遭到无数读书人的誓死抵抗.西方的一位学者读到孟子的时候.也吓了一跳,天哪,没想到中国几千年前就有这么民主的思想1,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