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政治】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训练

上传人:东****0 文档编号:121511348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高中政治】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高中政治】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高中政治】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高中政治】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高中政治】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高中政治】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高中政治】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训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训练(人教实验版必修3)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1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举世无双,强劲的文化传统传衍不息,拥有着辉煌的文化发展历程。下列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有()殷周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诞生时期秦的统一促进了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汉代儒家学说成为古代中华文化的“强势文化”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高度发展期,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期ABC D 解析:殷周时期是中华文化的萌动时期,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不是形成时期,故错误。都是正确的。答案:D2有一首

2、歌唱道:“最爱写的字是方块字,做人堂堂正正也像它。”“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关于汉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它是中华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它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A BC D解析:本题考查汉字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的发明使中华民族从此进入文明时代,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所以,都是正确的。答案:D3中华世纪坛序中“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中华文化

3、具有()A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B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特征C神秘莫测、至高无上的特征D一脉相承、求同存异的特征解析:从材料中的“千古”和“天地并存”等词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故选B项。A不符合题意。神秘莫测、至高无上、求同存异不是中华文化的特征,C、D不选。答案:B4从远古到近代,从昆曲到京剧,从吟诵论语到热唱我和你,从“四大发明”到“辉煌时代”凸显“中国元素”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潜移默化,深远持久A BC D解析:题干中“从远古到近代”“从昆曲到京剧”等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另一方面也

4、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正确,选A。不符合题意。答案:A5中国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这主要说明中华文化()A源远流长 B具有包容性C具有民族性 D具有地域性解析:北方、吴、闽、粤、客家、赣、湘是从地域角度讲的,因此,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地域性。答案:D 6中国人的饮食有“东辣、西酸、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异反映出中华文化的()A差异性 B民族性C地域性 D包容性解析:“东辣、西酸、南甜、北咸”中的“东”“西”“南”“北”这些方位词,体现了中国各地的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的,因此本题答案为C。答案:C711世纪中叶,中国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

5、刷术,人类的文化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一传播文化信息的新技术在15世纪传入欧洲,使欧洲进入了一个文明勃发的近代文艺复兴时期。这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科学技术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东方的文明决定着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A BC D解析:说法错误。答案:D在世界上最初几个文明的发祥地中,除两河流域文明湮灭外,印度文明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因恺撒大帝占领而罗马化、因阿拉伯人迁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据此回答89题。 8世界人类文明发祥地,除了中华文明仍然具

6、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外,其他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这说明()A中华文明是悠久的文明B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C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D中华文明是世界最早的文明解析:世界最初的几个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而绵延不绝,这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 9在中国,佛教是外来文化,在我国的许多著名寺庙中,儒、释、道三种宗教的外在特征可供奉于一殿、一庭、一山之中。这说明()A中华文明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B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和睦相处C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D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没有区别解析:中外文化象征的外在特征之所以可供奉一殿、一庭、一山之中

7、,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这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10历史上,西南地区属于边地,因交通不便,与内地交往不甚密切。加上云贵高原地势险要,地形复杂多样,多民族交错杂居,因而滇黔文化具有() 内敛性 多样性开放性 流动性A BC D解析:西南地区交通不便,多民族交错杂居,具有内敛性和多样性特征,故选A。答案:A11“槑”(音同梅),部首:木,基本字义:同“梅”。单看“槑”的解释跟“呆”可谓是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儿,可在新新人类的眼里,它们愣是被拉到同一个屋檐下,成了一家人。仅仅因为这个“槑”字由两个“呆”组成,于是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天真,很傻,傻到家了,实现

8、了古老文化和现代网络的完美对接。这体现了()汉字传承中华文明,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化的自我调节和完善发展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的强大功能要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A BC 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材料旨在表明汉字经过与现代网络对接产生了新的意蕴,并未涉及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问题,不选,答案为A。答案:A122010年7月30日,著名物理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在上海逝世。钱伟长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天下没有别国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懂,汉字可以。”这说明()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汉字具有丰富

9、的文化内涵D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解析:钱伟长先生这句话说明了汉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D正确。A说法错误,汉字只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故B错误。C观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答案:D13中华民族曾被称为“东亚病夫”,中华文化在近代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文化的兴衰与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决定经济和政治,也决定综合国力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A BC D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国力与文化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实则是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A当

10、选;不符合题意;夸大了文化的作用。答案:A14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对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提炼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这一结论说明()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中华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A BC D解析:传统文化在世界发明和发现中“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强调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故符合题意;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作出重大贡献,是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故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答案:A15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明开发最早的古

11、老民族之一,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文学艺术的巨大成就说明()中华文化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中华文化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中华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中华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A BC D 解析:我国在文化的很多领域能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不是各个领域,故说法错误。答案:D16中国民居建筑分布于祖国秀丽的山川之间,深深地扎根于各民族文化的沃土,多姿多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如:草原的蒙古包,广西壮乡的麻栏,陕西高原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等。这一现象体现了()我国各民族文化有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不同区域的文

12、化渐趋融合A BC D解析:材料主要强调建筑形式各具特色,不为材料所体现。答案:C172010年10月1日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日。中国馆主题鲜明,其规模、形式和色彩表达了中国的力量和信心,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意识,让各国宾朋感受到了中国的魅力:“来世博会参观,一定不能错过中国馆。”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A BC D解析:“中国的魅力”对应“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来世博会参观,一定不能错过中国馆

13、”对应“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因此当选。材料只说中国文化表达了中国的力量,这与文化为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不是一回事,不选。由“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意识”可知选。材料中参观中国国家馆的各国宾朋,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魅力,这与的解释吻合,所以当选。答案为D。答案:D18“佛教的传入,对我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补充。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吸收了许多有意义的外来文化。”这反映了我国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时代性 B包容性C民族性 D多样性解析: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吸收了许多有意义的外来文化,这句话是说我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了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是我国

14、文化具有包容性的体现。答案:B二、非选择题(28分)19材料一据文献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黄帝的乐官就到新疆“取竹”,制造出12根律管。这虽然只是古老的传说,但在新石器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已有了音乐文化的交流。材料二夏代,曾有许多少数民族到夏王朝来表演乐舞。周朝设有专门掌管少数民族音乐的官吏。魏晋南北朝是各民族音乐大融合的时期,当时流行于中原的少数民族音乐主要有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鲜卑乐、西凉乐、楚调、燕乐、雅乐等。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诗歌,如敕勒歌、企喻歌、琅琊王歌辞等,都是音乐史上的优秀作品。材料三隋唐时期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流行的十部乐曲中大多数是少数民族音乐。元代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加上蒙古族对歌舞戏曲的爱好和宋代已经有的城市音乐基础,为杂剧的形成提供了机会和条件。明清时期,少数民族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艺术家,他们在搜集、整理、加工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