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阅读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

上传人:wm****2 文档编号:121432177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阅读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阅读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阅读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阅读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阅读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阅读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阅读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阅读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 孙景华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高年段阅读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主题单元,放大空间,突出重点,关注衔接。下面我想就这四个特点,分别介绍一下:一、 采用主题单元组合教材所谓主题单元,就是围绕某个主题组织34篇课文成为一个单元,本单元的习作 练习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凸显这个主题。如六年级上册的七个单元分别是: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其中第二单元围绕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通过三篇课文,多角度、立体地歌颂了人情美、人性美。负荆请罪写的是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为国受辱忍让,廉颇为国、为友登门谢罪。船长塑造了船长在客轮被撞毁的危

2、机时刻,指挥若定,视死如归,为旅客置生死于度外,为职守与阵地共存亡的崇高形象!爱之链是写下岗的乔依,在路上主动帮助老太太修车,并谢绝了报酬;老太太开车到了一个路边的小饭店吃饭,又暗暗资助孕妇的故事。三篇课文分别歌颂了爱国、爱岗、爱社会的伟大精神,展现了课文主人公们为祖国、为他人献出真爱,向人间撒播真情的崇高精神境界。而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安排学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向他们示爱,记下整个过程;单元练习的诵读与感悟,要求学生领悟汪国真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这就较好地把阅读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活化了各项训练,增强了训练效果。六年级下册的七个单元也分别是围绕壮丽

3、山川、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等主题组织编排的。为了整合教材资源,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等综合能力,这两册的课文还比较集中地凸显一个主题。如六年级下册24篇课文,其中60%以上的课文表达了关注自然,研究自然,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主题:长江之歌揭示了长江刚柔并济的特点,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山谷中的谜底介绍了雪松坚韧的特点,揭示出人的生存和发展要能屈能伸,以曲求伸;螳螂捕蝉通过有趣的生物链现象,昭示人们要全面看问题;最大的麦穗通过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到麦地里捡最大麦穗的故事,把麦地的浩渺,麦穗的繁杂,与生活的复杂多变现象联系起来,揭示了理想与实现的关系;而孔子游春说

4、水的四德,于谦石灰吟对石灰坚贞品德的歌颂,王冕墨梅对墨梅淡泊名利的赞美,都使人领悟到做人的标准。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告诉学生自然与社会,人与万物不但有着天然的联系,而且相依相生,和而不同。这样编排,大大地提升了文本的教育资源,给阅读这套大餐提了味,增了色。黄帝内经云:智者察同,愚者求异;智者有余,愚者不足。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联系和发现,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让人智慧的学习。二、放大语文学习的空间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别重视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六年级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这个特点:一是安排了阅读指导文章-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读书要有选择,交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独立

5、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尽快学会阅读以提高课外阅读效率。二是安排了我读书 我快乐栏目,向学生推荐名著,六上是鲁滨逊漂流记,六下是西游记。三是单元练习采取活化训练的思路,注意了语文课内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开辟了语文与生活阅读与积累(感悟、欣赏)等。语文与生活阅读与积累(感悟、欣赏)进一步拓宽了阅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四是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系列-学和做。每一册安排一个学和做,而这个学和做就是一个实验、探究的小专题,是集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训练于一体语文实践活动。六上安排的读报和剪报,六下安排的我的成长册。三、突出了重点学习习惯项目的培养教材每册的开篇仍然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项目,虽然安

6、排在教材之首,却是贯穿于该册语文学习之中的重点训练项目。因此这些项目在该教材里也反复体现。如六年级上册安排的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两个重点项目,后面的课文学与问就呼应了不懂就问这个项目,在阅读、习作及其单元练习中也都反复凸现了勤于搜集资料的训练。而六年级下册的两个重点项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不但通过课文读书要有选择和我读书 我快乐学和做等重点训练栏目有所体现,而且在阅读课后练习、习作和单元练习中也反复安排了训练。四、关注与初中学习的衔接第三学段特别是六年级两册教材,在结构形式和选文的难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靠拢。比如名家、名篇的课文比重明显增大;主题单元的编排结构,就

7、是与初中阶段主题单元的教材编排和教学理念一脉相承的;文学常识(作家卡片、名著便览)、课外阅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栏目的开设等,都有利于小学阅读教学和初中阅读学习的衔接,有助于小学阅读教学向初中阅读学习的过渡。 按照教材的编写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我想对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如下建议:一、明确目标要求,强化目标意识作为教学,制定目标当属第一位的。因此,要想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标准,明确其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特别是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标准关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共提出了十项。我们通过学习研究,认为如下四个项目是最能凸显高年级段阅读课堂

8、教学的特点。 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联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的要求,我认为第三学段的默读要求,绝不仅限于速度的要求,还应该有这几方面的内涵:首先对默读速度的量化要求是一个保底的要求。也就是说,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最基本的默读速度应该是(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否则,就是欠账,不合格。其次,在提高速度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浏览,并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不断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其知识积累。再次,提高默读速度,也暗示了提高默读能力的要求,诸如理解、辨析、概括、探究、体验、评价等。谈到默读,不能不涉及阅读课的境界问题。当前,老师们在阅读课中所追求的书声朗朗 议论纷纷的境界是好的,

9、也是应该要的。但是,阅读课上如果都是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而无鸦雀无声,恐怕是值得质疑的,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课。首先,课堂教学结构要张弛有度,动静搭配,学生如果40分钟都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不但不利于深入思考,而且也会产生更多的弊端。其次,朗读的质量,往往取决于理解、领悟的深度,而让孩子带着高质量、大容量的问题默读,思维的强度、深度和广度都会得到增强,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沉下心来去默读,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次,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特别是综合阅读能力的形成,绝不是单纯的朗读训练所能完成的,相反,可能更多的要依靠默读训练。因此,我认为,第三学段阅读课堂教学的读书训练应该是朗读、默读并重。也就是说,

10、默读训练比重的增加,是小学高年级与低、中年级阅读课堂教学区别的明显标志之一。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褒、贬色彩也多是约定俗成的。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类词语并不太困难。但是,更多的中性词在语境中有时可褒、可贬,甚至有些褒义或贬义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的感情色彩却相反了。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而辨析、体会关键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则是阅读教学的较高要求。因为这是把文本的内容与语言学习融为一体的更为综合的训练。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词句训练,也只有上升到这个高度,学生才会更深切地领悟到语文学习的特有魅力,才会对阅读产生更浓厚

11、的兴趣。如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是一篇一读就懂的叙事性课文,教学时老师如果引领学生只是在故事情节上纠缠不休,不但严重地抑制了学生探究、赏析等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会大大地挫伤学生阅读的兴趣。而如果引导学生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军人表现的词语;接着再辨析比较其感情色彩,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见下表);然后通过表情朗读、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等,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领悟课文的写法,内化课文的语言。 分 类 我 军 敌 军 语言描写 大声喝问 严词拒绝 气势汹汹 搜查 偷袭行动 悄悄进发 偷偷摸来 战斗情景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恼羞成怒 哇哇吼叫 疯狂扑来 失败表现 众寡悬殊 暂时退守 人仰马翻 哭爹喊娘

12、 抱头鼠窜 狼狈而逃 文章不是无情物。叙事性课文如此,说明性文章也是如此。如六年级上册麋鹿第一段:天色微明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语言形象、生动,在读者面前展现一幅优美而神秘的画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而课文的最后一段,把麋鹿比作流落海外的游子归来,在祖国的土地上繁衍后代,茁壮成长。爱国之情,溢于言表。3、 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标准的这项要求,包含如下三层意思:一是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顺序;二是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表达效果;三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目标进行训练,才能收到最佳效果。阅读教学,如果不引领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

13、序,领悟表达方法,那么就很难体会文章的深层思想感情;而对文章深层内涵的探究和领悟,又会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领悟。这项要求,明确地规定了高年级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写的什么,还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是怎么写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标准要求的揣摩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着眼点是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内涵,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服务的。与传统的从知识点的角度所进行的写作方法教学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那么,如何把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目标进行训练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强化篇章意识,注重整体联系。即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内容与写法、

14、表象与内涵的联系等。如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第一节交代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第二节又交代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既给学生造成了阅读的心理冲突,又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对这株柳树望而生畏之情。而三、四两节,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青海高原的苍凉。直到第五节才具体地描述了这株柳树的巍然强大。而六、七两节通过猜测和想象,追忆了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艰苦卓绝的生长过程,不但与三、四两节照应了起来,而且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第八节通过对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而又名贯古今家乡柳树的介绍,进一步反衬出这株柳树的神奇。最后一节以议论结束,高度赞扬了这株柳树顽强的毅力和韧劲,托物誉人,手法昭然。课文采用了顺叙、插叙、描写、议论

15、、抒情、联想以及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既把这一株平常而又神奇的柳树鲜活地伫立于读者面前,又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力的顽强和伟大。为了较好地发掘教材的这些资源,建议老师们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先找出描写这株柳树的部分平常、神奇、巍然、强大。接着再读书思考其他内容与这株柳树的关系渲染环境艰苦,凸显了这株柳树生长艰难;对比强烈,说明这株柳树与家乡柳树生长环境反差巨大。最后通览全文,想想这样写的作用凸显了这株柳树的神奇;抒发了作者对生命力的赞扬之情;揭示了中心,借物誉人。4、 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这是要求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而不是传统的文体教学。需要说明的是,标准要求学生学会阅读的这三类课文,是对文体的宽泛界定。所谓叙事性作品,并非传统所界定的典型的记叙文;所谓说明性文章,也不是传统教材所选定的典型性说明文。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决不是立足于如何传授文体知识的教学,而是着眼于不同文体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教学的立足点是如何把文体知识的教学渗透在读写训练之中,以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反思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有三个一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