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入侵》教学设计

上传人:wm****2 文档编号:121426927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生物入侵》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生物入侵》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生物入侵》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生物入侵》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生物入侵》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生物入侵》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入侵》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生物入侵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中“科学技术社会”栏目的内容,故本课有以下特点:根据“课标”而不是根据“教材”进行教学。拓展这一部分内容,是因为: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密切,生态入侵的现象也越发严重,造成的危害也越发深重,而海南是我国著名的南繁育种基地、热带树木引种基地及海上贸易通道。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充沛的雨量极为适应动、植物的生长,生物入侵的事件也常有发生,加强教育,使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也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如何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性地选择、开发、利用教材,以达到课标的要求,是

2、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本课就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充分体现了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二、学情分析生物入侵及危害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并且作用范围广,具有宏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初中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并由此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缺乏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这对于预防和抵御恶性“生物入侵”造成的巨大经济和社会灾难,化解风险非常不利。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具备初步的信息技术素养,会利用网络获取资料,这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展提供了可能。但学生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还比较薄弱,学习交流缺乏群体交流和协同讨论的意识,这有待于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学生关

3、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习惯。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及科学探究的方法。3通过分析生物入侵的原因及对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了解人在生物入侵中所扮演的角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4学生通过对话、分析、归纳等活动,自主构建“生物入侵”的生物学概念,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归纳总结等能力。四、重点难点:1进一步掌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等科学探究的方法。2构建“生物入侵”等生物学概念。3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五、教学设计基于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采用如下的教学设计: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设计,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表达,自己得出结论的“参与

4、式”、“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互渗透中,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2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渐进式的方式进行设计。六、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诊断性评价(1)关注身边正在发生的生物入侵的有关实例,形成问题意识,激发探究欲望。学生讨论椰子的好处,并探究种、砍的原因。然后利用教室中的联网电脑查询有关资料:(1)海南省万亩椰树正在遭受什么害虫的肆虐?(2)这种害虫的危害性有多大?(3)这种害虫是如何来到海南的?为什么这种害虫会大面积传播?目前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其危害吗?通过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明确

5、查找目标,提供查找线索,鼓励学生分工协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对于还未能熟练使用网络查找资料的小组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学生所用的查找时间,鼓励不同的小组查找不同的资料,以备交流。(1)利用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件入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是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好?还是课内利用已有的教学设备?各有利弊。课前查找,学生有更多时间选择,也为课堂教学腾出了时间;课内查找,充分利用了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师也可以更直接了解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并可以针对性的指导。(2)课堂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查找到的资料,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共同分析,互相交流。组内派一代表在班上分工合作,组与组之间进行

6、交流,其他同学给予补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指导各组学生在课堂上探究交流,有利于获取更全面的信息,教师控制交流时的气氛和时间,当好组织者和协调者。(1)分组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学习、表现的机会。兼顾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2)学生参与教学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3)问题的迁移拓展:象椰心叶甲虫这样的“客人”打败“主人”而给当地生态、经济、人们生活造成极大破坏的实例你还知道多少?这些 “客人”可能通过什么方式入侵的?学生再次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网络快速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及对生物入侵的危害和途径有较全面的认识。帮助、引导

7、、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小组分工中,教师也可参与到小组的学习过程中。(1)又一次的利用网络,为第一次因为计算机数量限制而无法亲自操作的学生提供了机会,教师也能更好的了解每一位学生,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帮助。(2)第二次查找资料,不像第一次那样有比较明确的查找目标,对学生的要求更进一步,也有利于不同学生的自由选择。(3)教师的帮助不可或缺。(4)进一步探究,内化知识学生第二次交流分析,由于没有了第一次那么明确的查找目的,学生的分析,交流,甚至辩论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被进一步调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1)课程已

8、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个人生活需要紧密结合。充分发掘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这一重要课程资源。(2)教师驾驭课堂的基本功此时得到充分的表现。(5)“生物入侵”概念的学生自主构建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决以下问题:(1)以上讨论的实例它们的发生,发展有什么特点?(2)它们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关系如何?(3)你能归纳总结出“生物入侵”的概念吗?(4)对待“生物入侵”国家有何对策?做学生讨论的促进者和协调者,使学生的讨论不至于偏离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表达不够清晰的地方加以修饰,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交流。(1)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组织起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2)体现了学习的过程是自我构建、

9、自我生成的过程。课程要成为学生生命里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教师“教会”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学会”、“会学”、“创新”!(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如果我们是决策者,如果我们是新闻工作者,如果我们是外资投资者,我们能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并在实际行动中争当“环保小卫士”。参与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培养创新意识。(1)知识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储存的。现学现用,既检验了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又满足了学生爱表现的心理需求。(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巧妙渗透,“润物细无声”,并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七、教学反思实

10、践证明,采用上述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1用心感受生活,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有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只有用心感受生活,关注社会的热点,总是用科学的眼光审视生活中和社会中的问题,并有机深入教学中,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上述目标。2不断进取,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

11、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教科书具有一定的“时差性”,往往不能及时反应社会的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难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但现代信息技术能及时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性地选择、开发、利用教材,较好地弥补教科书的不足并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此外中学生接受新生事物快,教师如果不积极进取,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就难以在教学中取胜,难以获得学生的尊重。3新观念,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即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借鉴了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本课中教师注意到大班教学中学生

12、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多次学生使用网络查找资料及交流讨论的机会,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各自的发展机会,并且注意培养同学间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感情,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另一方面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当学生面对网络中浩如烟海的相关知识无法快速、正确地选择时,教师指导选择;当学生在讲座中陷入思维的漩涡时,教师引导辨明方向;当学生畏惧时,教师引导鼓励增强其信心;当学生对内容不理解时,教师可以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去感受。4结合本地实情,

13、创造性使用教材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本节课在教材的处理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和本土乡情,以课标为依据,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使教与学达到 “实”与“活”的高度统一,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的主观行为脱离实际,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新课程理念。5网络教学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在课内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对校园硬件要求较高;二是“讨论式”教学,可能会出现学生讲座不积极或太兴奋而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三是网络内容刷新快;这些都给组织教学增加了难度,要求教师要提前作好各种充分准备,教师的工作量实际在加大。如何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仍在不断地探索中,希望与各位更多地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