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0届人教版大语文仿真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十一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1393493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2020届人教版大语文仿真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十一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高考2020届人教版大语文仿真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十一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高考2020届人教版大语文仿真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十一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高考2020届人教版大语文仿真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十一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高考2020届人教版大语文仿真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十一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考2020届人教版大语文仿真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十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2020届人教版大语文仿真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十一(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高考2020届人教版大语文仿真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单元测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任何一个曾沐浴过先锋文学的余泽而有志于小说创作的新手作者而言,对故事的戒备恐怕已经成为一种先在的常识,所谓“小说在故事终止处开始”的说法就是这种戒备意识的集中显现。事实上,就中国本土先锋文学思潮嬗变的轨迹来看,“故事”其实并未远离,1990年代以后更是全面回潮,但是当“写什么”又一次代替“怎么写”去接管小说时,那个时刻被后来的很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描述为一个先锋文学精神终结的时刻,似乎在意味着更具现代性和探索意识的先锋文学理解中,传统的故事既已被打倒、拆解或置换,就再也不可能构成驱策文学向前的资

2、源。这一理解导致了两个至今仍有相当影响的结果其一,以故事驱动的小说在艺术性上要弱于以叙事驱动的小说成了被广泛认可甚至是具有自明意义的写作观念;其二,除了像莫言这样的庞然大者,即便一个小说家擅于写故事,他也绝少以此自矜,似乎讲好故事并非荣耀并最终形成了我们开头说到的那个认识效应。然而,最近几年事情却有了变化。先是2015年,赵松的抚顺故事集出版,在读书圈引起不小的关注;同年,以故事命名的小说集还有颜歌的平乐镇伤心故事集和宝树的时间狂想故事集;随后两年,以“故事集”为名的各类纯文学作品越出越多;此外,还有为数不少虽不直接以故事为名,但一看便摆明了要讲故事的小说集,如朱岳的说部之乱、冯唐的搜神记、刘

3、汀的中国奇谭、赵志明的中国怪谈,以及化身“说书人”身份的张大春的春灯公子等。当然,仅以“故事”来命名作品可能说明不了太多,放眼世界,诸如尼克亚当斯故事集九故事东方故事集之类的名号也所在多有。但是这一回,中国故事的复归并不羞涩,不但大张旗鼓地亮出本尊的旗号,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从张大春、李敬泽到弋舟、冯唐再到赵志明、郑在欢,这些故事的讲述者不但囊括了50后到90后的完整代际,还各自有着文坛宿将或新锐的名号,在文学圈子里代表着有相当影响的文学品位,他们不约而同,重建小说与情节的友善关系,重塑对故事的敬畏和尊重,这恐怕不能简单地以巧合来解释,虽然还不完全明朗,但至少意味着新世纪关于小说理解的又一次深刻

4、转向:故事,真的重新开始了。写作故事的罗伯特麦基说:“故事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我们去追寻现实,尽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混乱人生的真谛。”如果说以现代主义为代表的小说之所以要放逐故事是出于对陈旧叙事成规的不满,因为是故事使小说获得情节秩序的支撑,要变革这个文体秩序,就必须从破除故事入手。但在经历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种种“后设”叙事的实践之后,小说再度召唤故事时,对故事的理解当然也势必经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或者说,小说家有了一套新的讲述故事的方法,既能保持故事应有的情节密度、弹性和内爆力,又能突破单一线性封闭叙述的老套,使小说的文体属性更鲜明,也更开放。因此,对于故事的再度开始,我

5、们且谨慎地乐见其成。(摘编自马兵故事,重新开始了,南方文坛2018年第4期,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C)A先锋文学作家关注的是“话语”,对于“故事”,他们有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防备心理。B中国本土先锋文学并不成功,当“写什么”再次代替“怎么写”之时,它就结束了。C“故事”并未远离,尤其最近几年,无论是创作还是影响,都让人觉得眼前一亮。D破除故事并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本意,它因此建立了一套讲故事的新方法。【解析】A项“集体无意识”错,原文是说“对故事的戒备恐怕已经成为一种先在的常识”。B项“中国本土先锋文学并不成功”“它就结束了”错,“并不成功”在文中无

6、据,由“写什么”再次代替“怎么写”不能得出先锋文学“不成功”和“结束了”的结论。D项因果关系不成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先锋文学对故事的戒备是本文论述的逻辑起点,文章由此又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B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突出先锋文学对故事采取否定的态度是不可取的。C从现象到亮出旗号再到创作队伍的组成,文章对“故事,重新开始了”的论证严密。D文章在论述故事重新开始了之后,进一步分析了讲故事的变化,其论证层次清晰。【解析】“对比论证”“以突出先锋文学对故事采取否定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均错,原文无依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7、A先锋文学时代,莫言的创作仍坚持以讲好故事为荣,这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B中国的先锋文学思潮,既影响了人们对小说艺术的评价,也影响了作家的创作观。C西游记和红楼梦这些古典作品承载着人们对现实的追寻和人生真谛的挖掘。D近年出现的以故事命名的小说,虽然也讲故事,但讲故事的方法已与过去有所不同。【解析】“这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错,二者没有因果关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

8、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

9、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

10、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选

11、自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B.“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C.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D.“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答案:A解析:B项,“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并非“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C项,“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错,相关内容见文中第4段,原文是“中国文化倡导和

12、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D项,“中庸之道”不能消除文化冲突,原文是“更具高明之处”。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B.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C.文章第3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论,旨在强调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D.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答案:B解析:B项,文章不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共建

13、“一带一路”,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B.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C.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D.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一种狭隘的自信,无益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答案:C解析:C项,西方的“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推断不当。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人工智能如何打开未来李洪兴“来!试试这杯机器人的手冲咖啡。”从下单到取咖啡只需10秒左右,在美国旧金山,一款咖啡机器人近期受到媒体广泛关注。不少体验者认为,机器人的手冲咖啡可媲美人工制作。无论是咖啡师、厨师,还是服务员、保洁员,以

14、“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似乎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电影摩根的预告片出自人工智能之手,新闻消息由机器人完成,谷歌机器人在围棋的人机对战中屡尝胜果拥抱人工智能,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时代红利。20世纪50年代,10位科学家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60多年来,原本存在于科幻故事里的主角,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无人汽车到农牧自动化作业,从医疗看护到育婴保姆,人们对人工智能早已见惯不怪。但面对人工智能,人类并未变得更加从容,对其了解越深入越觉得担忧,每一波人工智能的升级,都伴有焦虑和恐惧。在好莱坞电影中,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后“造反”的桥段不胜枚举。如何与人工智能和

15、平相处?答案依然在探索之中。今年1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预测,人类工作有一半可能在2055年实现自动化。对技术乐观派而言,人工智能的意义在于为发展更新了“发动机”。埃森哲咨询公司在研究了美国、英国等12个发达国家后认为,预计到2035年,人工智能能将这些国家的生产率提高40%左右。然而,在另一部分人看来,人工智能或许是一个随时可能“张开獠牙”的影子。正如霍金所言,“人类由于受到缓慢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机器竞争,并会被取代”“人工智能的全方位发展可能招致人类的终结”。从“类人类”到掌握人类思维,科学家们的提醒,揭示了潜在危险所具有的巨大能量。不过,有一点是共识,即机器人与自然人不同,而且要加以区分。近期,欧洲议会就正式向委员会提议,打算设立一套全面的法律来界定人工智能带来的责任和道德问题。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集我,机器人中曾设定“机器人学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考虑到机器人会在很多领域代替人类工作,比尔盖茨就提议向机器人征税,此前欧洲议会也对类似法律提案进行过投票。制定法规,是否会造成过度干预,又该如何避免阻碍创新?在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人类也在进行着去焦虑化和去危机化的制度探索。(有删改)1.下列对“人工智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的概念是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