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0届高三语文大二轮复习单元测试 诗歌语言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1390327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2020届高三语文大二轮复习单元测试 诗歌语言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高考2020届高三语文大二轮复习单元测试 诗歌语言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高考2020届高三语文大二轮复习单元测试 诗歌语言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高考2020届高三语文大二轮复习单元测试 诗歌语言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高考2020届高三语文大二轮复习单元测试 诗歌语言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考2020届高三语文大二轮复习单元测试 诗歌语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2020届高三语文大二轮复习单元测试 诗歌语言(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高考2020届高三语文大二轮复习单元测试 诗歌语言“三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阅读文签:七律爱国情怀晚秋登城北门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注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读懂点睛:(1)“满眼愁”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愁”字是诗眼。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的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作用。(2)“杜陵

2、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3)“横槊赋诗”“梦魂犹绕”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报效祖国的志向。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诗人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梦魂犹绕”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答案B解析“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错

3、,鸿雁将秋来的消息传来,并非将思情带回故乡。2本诗首联中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请找出来,并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答: 审题要点题目的关键词是“首联”“哪个字”“诗眼”“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读诗指导根据题目要求,需要认真阅读诗歌,这首诗主要是诗人登城的所见所想。首联叙述出游的地点、时间及感受。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的景象映入诗人的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颔联抒写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

4、头。颈联由失地而想到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遭际。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诗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尾联写自己对“横槊赋诗”往事的追忆和壮志难酬的悲哀痛苦。全诗以诗人之“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意想沉痛,爱国之情跃然纸上。答题点拨解答此题时,首先需要在首联中找出诗眼,然后理解诗眼的含义,最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诗眼的体现。答案诗眼是“愁”。首联描述诗人拄杖伫立在城头,满眼西风凄凉之景;颔联描述诗人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国家安危),前途未卜;尾联追忆“横槊赋诗”,此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愁味悠长。(诗眼2分,分析每点1分)白话译诗一幅头巾,一根藜杖

5、,深秋傍晚独自登上城北门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眼望破碎的山河呵,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呵,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可时时刻刻魂牵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阅读文签:七言古诗即景抒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注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读懂点睛:(1)“相接眼中稀

6、”,“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此指能彼此对话,思想感情上互生共鸣的人很少。(2)“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写出了李白与谢朓精神“相接”,谢朓的诗李白能理解;此时李白写此诗,与谢朓当年的心情相同,可是已经没有人能“解道”,能“长忆”了。可见李白“长忆”谢朓,乃是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蕴含了“月下沉吟”的诗人的无比寂寞和忧愁。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凉风发”暗示了季节,“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

7、意思;“眼中”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答案B解析“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错,“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4从炼字的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答: 审题要点题目的关键词是“炼字的角度”“颔联”“哪两个字”“好在哪里”“简要赏析”。读诗指导根据题目要求,认真阅读诗歌,重点分析颔联的内容。颔联写秋水澹澹,白云、城阙映入水中

8、,在月色下轻轻地摇动着;白露凝为水珠,明亮亮地缀在草木之上,泛着晶莹的光点。这两句是景物的实写,尽管没有正面描写月色的皎洁,却从侧面烘托出了月色的可爱。“摇”“滴”二字,以动写静,恰好反衬出彼时彼刻万籁俱寂的特点。答题点拨仔细审读这首诗的颔联,抓住动词“摇”“滴”所具有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指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答案“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白话译诗在金陵一个静悄悄的夜晚,凉风习习,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

9、,眺望吴越。白云低垂,水摇空城,白露好像是从秋月上垂滴的水珠。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归,思念古人,而古人能与吾心相接者,亦已稀也。惟有能写出“澄江静如练”这样清丽之诗的谢玄晖,方令人长忆不已。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阅读文签:元词叹惋迟暮清平乐白朴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读懂点睛:(1)“桃李”比喻青春年华。“桑榆”比喻晚年、垂老之年。(2)“无尘”表示超凡脱俗。古人常用“闲云”来形容自己无为逍遥的品性。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中“朱颜渐老”“白发添”“浑过了”直接抒

10、发了词人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B“浑过了”中的“浑”字用得极好,看似俚俗,实则意蕴甚丰,它既有“等闲”之意,又有“全部”之意,用于句中就把“一切的一切全部白白流走了”的惆怅之情做了确切而完满的表达。C“地迥无尘”四字颇具匠心,词人不说“人迥”而说“地迥”,暗喻其徙隐江南系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而“无尘”既写出了江南天明地净的山光水色,也暗喻词人从此融入了世俗。D最后两句是本词的点睛之笔:词人流连忘情于青山,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与青山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的一瞬,因此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在,也“未必”能把人长留于怀抱之中。答案C解析“融入了世俗”错

11、,应是“暗喻词人从此离开了世俗的烟尘”。6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6分)答: 审题要点题目的关键词是“语言风格”“特色”“简要分析”。读诗指导根据题目要求,需要通读全词。上片四句慨叹时光的倏忽,转眼之间,青春已逝,迟暮之年已匆匆到来。“桃李春风”使人想见词人青春年少之时曾有过怎样令人神往的、销魂的经历。第四句将“桑榆”与“残照”连用,描绘出夕阳西沉,斜晖照在桑榆之间的画面,这样就把人生的暮年晚境作了富有视觉性的象征性的表述。下片首句写词人回金陵之后所过的脱离“红尘”的隐逸生涯。“老夫一片闲云”进一步表达了词人晚年那种超脱、豁达的心情,他把自己比作一朵自由自在地飘逸于天际的“

12、闲云”。末尾两句是此词的点睛之笔:词人流连忘情于青山,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与青山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的一瞬间,因此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在,也“未必”能把人常留于怀抱之中。答题点拨解答此题时,一般通过分析诗歌运用的词语,确定诗歌的语言风格。阅读全词,抓住本词中的关键词语,如“浑过了”“老夫”“恋杀”,从这些词语的运用来看,语言口语化,浅显、通俗易懂,带有一定的生活气息。据此,可以概括本词的语言风格为朴实无华、平易晓畅。答案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2分)词中“浑过了”“老夫”“恋杀”“青山未必留人”等词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4分

13、)白话译诗青春的容颜逐渐衰老,鬓角又增添了多少白发?桃李、春风就这么全都过去了,只剩下夕阳的余晖映出桑榆长长的影子。再次来到江南,无一丝烟火之气,自己就像是一片飘逸的闲云。我留恋这青山,不想离开,青山却不一定能永远留住欣赏的人。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阅读文签:五律骨肉至情示三子陈师道 去远注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注去远:离去很远。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因家贫而将妻子儿女送往在四川做官的岳丈处寄养。读懂点睛:(1)“不可忍”指的是难以忍耐,形容与子女见面的急切心情。(2)“心未稳”写与亲人分离太

14、久,多少次梦见亲人,却是一场空欢喜,所以当真的会面时,唯恐仍是梦中之事,曲折地表现出了思念之情的深沉。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第一句写妻儿们走远了,诗人也就忘了他们,看似“忘情”,实则暗含着无可奈何的感伤。B“去远”与“归近”在上下句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诗人对亲人不可抑制的思念之情。C儿女们已近在眼前,诗人来不及看清他们的长相,只是一味地沉浸在家人团聚的喜悦之中。D诗歌尾联说诗人明知不是梦却犹恐是梦,运用心理描写,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答案C解析C项对“眉目略不省”理解错误,这里应该是因为离别太久,诗人已经不能辨认儿女们的面目。8陈师道提倡作诗“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此诗就是朴拙无华而感人肺腑的典范之作,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答: 审题要点题目的关键词是“朴拙无华”“感人肺腑”“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读诗指导根据题目要求,需要认真阅读诗歌内容。这首诗描述的主要是诗人思亲、见亲的全程心理感受。首联说妻儿们走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而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颔联写初见面的情形。因离别四年,儿女面目已不可辨认。表明了离别时间的长久,并寓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