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2 祝 福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1356470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2 祝 福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2 祝 福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2 祝 福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2 祝 福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2 祝 福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2 祝 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2 祝 福(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祝福平“语”近人习大大语“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如果不除恶务尽,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死灰复燃、 卷土重来,不仅恶化政治生态,还会严重损害党心民心。所以,从严治党的军令状不是随便立的,我们说到就要做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一段讲话)经典释义“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两句诗出自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中的第四首。严郑公就是严武,严武是名臣之子。杜甫和严武是好朋友,杜甫曾经一度离开成都到外地去,后来他听说严武要来主政四川,就从外地回到成都。这首诗就是杜甫在回来的路上写的。杜甫对于重新回到成都生活是非常向往的,他写这一组诗就是要表

2、达他回到成都之后重整家园,开始新生活的信心和决心。这时他已经离开草堂三年了,在杜甫的想象中,此时的草堂肯定已经破败不堪了。杜甫最惦记的是他亲手种下的四棵小松树。他非常希望这四棵小松树都已经长得有千尺那么高了,但是成都潮湿又多竹,不必精心呵护,竹子就会长得到处都是。那么竹子会不会妨碍小松树的成长呢?如果是那样的话,长出来多少竹子就砍掉多少竹子。在这样的思想历程中,他写下“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两句诗,我们现在用来表达除恶务尽的决心,要想让小松树茁壮成长,就必须清除恶竹。其实这就像是官场的风气,腐败疲沓的风气不除,廉洁高效的风气就难以树立。国学经典大学经典名句解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3、,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齐:管理。修:修养。正:端正。致:求得,获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要先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赏析】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

4、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就会表现为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的道理。由此,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诗海拾贝自嘲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赏析】这首诗

5、表现了鲁迅对敌人的蔑视和自己战斗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本色。颈联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句谈自己对敌人的态度,“俯首”句谈自己对人民的态度,作者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从诗的结构承继关系来说,是对自己处世态度的进一层具体剖析。为人处世最要紧的当然是对敌人的憎和对人民的爱。资料链接一、作者档案【简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回

6、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6年,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作品】 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

7、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评价】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二、人物颂歌世纪文化伟人鲁迅在那个硝烟四起、战火弥漫的年代,你不甘愿就这样庸庸碌碌地随波逐流,你不愿麻木不仁地看着自己的祖国就这样沉沦。所以,“鲁迅”这个名字响彻了祖国的山河,你铿锵有力地“呐喊

8、”,你孤注一掷地“彷徨”。你要的不仅仅是对封建思想文化流弊和余毒的揭露和批判,更多的是国民身体上的健康以及心灵上的解放。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一曰“横眉”,一曰“俯首”,就这样完美地勾勒出你的形象。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国人醒了,你却睡去了,沉沉地,在另一个梦想的国度,开始你人生的又一段“呐喊”。 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

9、行世,千秋共仰。谨以此语作为菲薄的礼品献给你世纪文化伟人鲁迅。三、背景探寻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没有把整个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推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枷锁。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农村妇女生活的真实面貌。四、相关知识1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作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人们于此日或前一日祭送灶神,叫“送灶”。灶神是玉帝派到人间至各家

10、监察善恶之神,故于其“上天奏事”之日,家家户户均须以酒食祀之。2四书“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3祝福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的一种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的平安,并祈求来年的幸福。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1)悚然(sn) (2)芒刺(mn)(3)俨然(yn) (4)忌讳(hu)(5)尘芥(ji) (6)

11、形骸(hi)(7)荸荠(b) (8)山墺(o)(9)草窠(k) (10)驯熟(xn)(11)讪讪(shn) (12)渣滓(z)(13)窈陷(yo) (14)惴惴(zhu)(15)歆享(xn) (16)牲醴(l)(17)蹒跚(pn)(shn)(二)多音字(1)拓 (2)削(3)间 (4)更(5)槛 (6)剥(7)拗 (8)炮二、辨识字形1. 2.3. 4.5. 6.7. 8.三、积累词语1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2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3百无聊赖:表示思想情感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无聊。四、辨析词义1毕竟 究竟课本原句旧历的年底毕竟

12、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巧辨巧析都可作副词,表示到底,说明事物的终究。但二者的语法功能还是有区别的:“究竟”在句中还可作名词,“毕竟”没有这种用法。2.鉴于 基于课本原句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巧辨巧析都是介词。但它们构成介宾短语的内容不同:“鉴于”中“鉴”引为教训或教训的事,“鉴于”表示觉察到,考虑到某些经验、教训,后面一般会给出应对措施;“基于”表示根据某些理由。1.理解文章结构形式并概括故事情节。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析肖像描写的作用。1阅读全文,试完善下面的表格:部 分段落情节内容段解第一部分

13、12序幕祝福景象热闹、忙碌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第一部分333结局鲁四老爷保守、反动、冷酷、无情、残忍短工冷漠、麻木、无情“我”愧疚、同情、无奈祥林嫂寂然死去第二部分3453开端到四叔家打工安分、勤快被婆家抢回失去工钱和自由祥林嫂初到鲁镇第三部分5465发展祥林嫂的被卖祥林嫂的反抗祥林嫂被卖改嫁第四部分66111高潮祭祀时的清闲倾诉她的悲哀捐门槛祥林嫂再到鲁镇第五部分112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2.行文图解1. 找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赏析其作用。明确第一次的作用:这是全文倒叙开头处第一次描写祥林嫂,实际上却是祥林嫂一生时序中的死前的最后一次外貌描写:比五年前大见苍老,头发花白程度

14、跟年纪不相称,面容黑瘦,表情麻木,再加上乞丐的衣着,这一切暗示着祥林嫂的处境不仅不如第一次到鲁家(那时不幸却还健壮),而且不如第二次再到鲁家时了(那时悲惨但尚有生气)。这时肉体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了。这个倒叙开头的外貌描写是不幸的顶点,给读者造成悬念,引导读者深入下文。 第二次的作用:这第二次外貌描写,刻画的是自然时序中大家最早见到的祥林嫂为死去的家人穿孝,不幸;但年轻,顺从、沉默、健壮、能干,在鲁家暂时安了身。这次外貌描写已点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着抗争的希望,所以尽管劳作辛苦,她却“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第三次的作用:这第三次外貌描写,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

15、是脸色和眼光,今不如昔了。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抗争依然不幸。 三次描写突出了眼神的细节,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2. 描写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对塑造鲁四老爷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明确这是一个保守、反动的理学监生的书房。大红的“壽”字和祥林嫂的死形成对照,“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与鲁四老爷大骂新党、大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形成鲜明对照,这样言行不一,对鲁四老爷起到嘲讽批判的作用,有力地表现了鲁四老爷的虚伪、保守和反动。3. 作者用倒叙的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