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7 李商隐诗两首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1355483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7 李商隐诗两首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7 李商隐诗两首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7 李商隐诗两首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7 李商隐诗两首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7 李商隐诗两首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7 李商隐诗两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7 李商隐诗两首(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李商隐诗两首平“语”近人习大大语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 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 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经典释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出自礼记学记。学记这一篇是专门讲教育问题的,既然讲教育问题,就会涉及一个话题:怎么样才能

2、学得好?怎么样又会学不好?在学记这一篇文章里,讲怎么样会学不好的时候,提到了六种可能,其中一种可能就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学”,就是一个人学习,没有朋友一起切磋琢磨,那会有什么后果呢?第一,孤陋,就是见识浅薄;第二,寡闻,就是见识不广。一个人既学识浅薄又见识不广,就很容易成为井底之蛙,就会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就很难再进步了。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广交朋友,集思广益。所谓广交朋友,并不是滥交朋友,而是要像孔子所说的那样,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就是和正直的人交朋友,和诚信的人交朋友,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样我们的眼界、心胸才能放开,我们才能进步。我们如今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向别

3、人学习,不用像唐僧西天取经那样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只要举手之劳,就可以做到。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格外珍惜这个时代赐予我们的机会。互联网那么发达,与其联机游戏,不如集思广益,跟全世界的人交朋友,跟全世界的文明交朋友,在交朋友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这样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也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国学经典大学经典名句解读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贤:前一个,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贤人。亲:前一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族。乐:前一个,以此为乐,享受之意;后一个,喜乐,快乐。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意;后一个,利益。【译文】君子尊敬

4、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人享受所得到的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赏析】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的总结,前半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怀。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诗海拾贝落花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赏析】这是一首专咏落花的诗。首联写落花与人的心情,含蓄蕴藉,耐人

5、寻味。颔联“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从侧面描写落花的飘零之感,萎靡之相,惨淡之色,无奈之势,连同庭院的冷旷,时光的清凄,诗人的怨悱,无不具现,令人目眩神迷。颈联“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两句,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断肠人又逢落花,自然倍觉伤情。“眼穿仍欲稀”一句写出诗人的痴情和执着,他望眼欲穿,希望花莫再落,却事与愿违,枝上残留的花朵仍然四处纷飞不止,越来越稀疏。尾联写花为装点春天而开,却落得飘零沾衣的结局。表达了诗人素怀壮志,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全诗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资料链接一、作者档案【简历】 李商隐(约813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

6、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县)人。李商隐生活在大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等现象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绹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四十六岁时抑郁而死【作品】 随师东有感二首富平少侯北齐二首锦瑟燕台诗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评价】 晚唐诗坛上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称“温李”二、人物颂歌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李商隐您满腹才华,年少有志

7、,理应有一番作为,却在朋党斗争中无辜受累,潦倒终身。“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恐怕是您一生最大的悲剧,纵使一生从未放弃过为仕途的求索奔波,但早已注定是个落寞的收场。您不能像李太白那样,花间一壶酒,舞得影凌乱;也不能像陶渊明那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您的性格使得您只能留在现世中漂泊无依,上下求索。于是您把心中的不甘、愤懑、无奈、哀怨和寥落的希望,全小心地藏在诗里。“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这和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容易遭到损坏的命运多么相似,和才华横溢、有抱负而潦倒终身的您又是多么相似!然而一个“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时代,毁了一个仕子的前途,却造就了一位诗人李商隐。见过柳

8、三变的多情,见过苏东坡的专情,见过元稹的痴情,但深情者,唯有您!那个“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为爱断肠的您;那个忆想“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生钟情的您;那个浅唱“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清词丽句的您;那个低吟“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幽怨的您。您历尽人间情爱沧桑、世事无常,本可万念俱灰,但您却用笔写下了一首首缠绵悱恻、温婉动人的诗歌,为晚唐日渐衰颓的诗坛描绘出了一道道彩虹。三、背景探寻1锦瑟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李商隐的诗语言

9、清丽,感情哀怨,境界朦胧,解读极为不易。古来解此诗者有几十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马嵬(其二)这首诗为咏史诗。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坡,六军不进,逼玄宗赐死杨贵妃及其亲属,史称“马嵬之变”。诗开首说“海外”,指传说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有方士说在海外仙山找到了她,并带回金钗之类的饰物给唐玄宗看的故事。四、相关知识1咏史诗咏史诗是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到了唐代,怀古咏史诗的创作蔚然成风,出现了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怀古咏史诗首先是诗中有历

10、史,或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因为是诗歌,是文学作品,所以诗中的“历史”不必如史书中的“历史”那么确切。这当然不是说怀古咏史诗可以歪曲、篡改历史,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诗人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叙述历史,表情达意,就需要创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环境、形象。李商隐的咏史诗之所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原因就在于此。2古代节日习俗【元旦】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

11、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被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宋代欧阳修有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驾有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2、。”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冷食。时间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奉君。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

13、为清明习俗之一。元稹有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的诗。【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赐衣:“宫衣亦有

14、名,端午被恩荣。”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有宫词:“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

15、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来也渗入腊日习俗。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一、认读字音(1)锦瑟(s)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