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翻译硕士考研备考详解:翻译理论史常识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134327 上传时间:2017-10-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翻译硕士考研备考详解:翻译理论史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翻译硕士考研备考详解:翻译理论史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翻译硕士考研备考详解:翻译理论史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翻译硕士考研备考详解:翻译理论史常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翻译硕士考研备考详解:翻译理论史常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翻译硕士考研备考详解:翻译理论史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翻译硕士考研备考详解:翻译理论史常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第 1 页 共 7 页2017 翻译硕士考研备考详解:翻译理论史常识一、佛经翻译时期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 20 多年,多是直译。“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支谦法句经序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世间伎艺,多所综习。遍学异书,通六国语。孙权时(二二二 二五二) 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反对译文尚质

2、,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论。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 380 多卷。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 畅达 ),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还总结出翻译的“五

3、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一) 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 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 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 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 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总之,翻译时,遇到达五种情况,译文在形式上

4、绝不会与原本一致,道安允许这五种“失本”的情况,实际上是要求译文应该比较接近于汉文的规范。至于道安法师的“三不易”则是指三种不易于翻译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佛经是佛因时而说的,古今时俗不同,要使古俗适应令时,不易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第 2 页 共 7 页做到。第二种情况是要把佛经中圣智所说的微言大义传给凡愚的后人理解,时间相距很远,也不容易做到。第三种情况是指佛经结集时,那些大智者还需要不时地相互审察、校写,如今由普普通通的人来传译,也是件很难的事。道安提出这三点不外乎是要求译人注意到译经的艰辛,从而要求译人尽可能忠于译事。彦琮“八备说”彦琮:(隋朝)历事北齐、北周和隋三个朝代

5、,被誉为“ 翻经大德”。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少年时才思敏捷,文笔清新,能洞察幽微。十四岁受北齐重臣联名邀请为北齐的建立讲大智论。隋炀帝召彦琮入宫谈论佛法,在洛阳上林苑设立翻经馆,让彦琮在那里主持翻译。用汉文翻出的经书,有二千二百多卷。勘定了书写佛经总集的标准,对后世经典具有很大影响。当时,有一个印度僧人来谒见隋文帝,回国时,请求带回隋国舍利瑞图经和国家详瑞录,彦琮倾一人之力,独自将他们翻译为梵文,后在西域诸国流传很广。彦琮还著有天竺记、西域传、大隋西国传等著作。彦琮的著作和译文,繁荣了东西方佛教界,促进了东西方佛教界的交流,尤其是在西南诸国传播了中国的文明和文化,为沟通

6、中外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谓“八备”,是指做好佛经翻译工作必须具备的八个最基本条件:(一) “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即要求译经人诚心诚意接,受佛法观点,立志做有益于他人的事业,不怕花费长久的时间。(二) “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要求译经人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别人讥笑厌恶。(三) “签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要求译经人对佛教经典有渊博知识,通达大小乘经论的义旨,不存在含糊疑难的问题。(四) “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要求译经人通晓中国经史,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文字表达准确,不疏拙。(五)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

7、专执,其备五也。”要求译人心脑宽和,虚心好学,不固执己见,不武断专横。(六) “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其备六也。”要求译经人刻苦钻研学问,不贪图名利,不奢望高贵职衔。(七) “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地。”要求译经人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但又不能拘泥于梵本格式。(八) “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要求译经入对中国文字学具有一定的修养,熟悉文字的使用,保证译文通畅典雅,忠实准确。玄奘伟大的翻译家唐玄奘(唐朝)又名三藏,发现经文有大量的漏洞,想去印度取经,翻译完整的没有错误的佛经。于是拿着钵盂就出发了,从甘肃沿着丝途之路往西走,经过重

8、重边关,几生几死,穿过沙漠往东走。玄奘法师在艰难困苦中跋涉一年,在公元 629 年到印度, 开始梵文的学习和佛法的研究,在印度学习 13 年,成为印度佛界大禅法师,开坛讲经。取回的经卷 707 卷,中途遇险丢失 50 卷,经卷的丢失成了唐玄藏一生的遗憾。回国后,唐玄藏在慈恩寺用 19 年的时间译出 75 部佛经,1300 余卷,这些佛经为中国佛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玄奘、鸠摩罗什、真谛最被誉为我国三大佛经翻译家。唐玄藏翻译佛经的时候的几个不译原则就包括“咒语不译”。因为这些咒语原来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第 3 页 共 7 页可能都是向神佛祈祷的原句,大约他认为佛是听不懂汉语的,

9、所以就没有意译,只用音译。玄奘精晓梵语,深通佛理,汉文水平又高,能够运用文字融化原文义理,非常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达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所以他的译文质量很高。被誉为有史以来中国翻译家中的第一人。唐玄藏翻译佛经的时候的几个不译原则就是包括“咒语不译”。因为这些咒语原来可能都是向神佛祈祷的原句,大约他认为佛是听不懂汉语的,所以就没有意译,只用音译。一、“秘密故不翻”意思是说,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佛经中有大量的“秘密”,如“咒语”等。“陀罗尼”在梵语中的意思就是“咒语”,汉译为“秘密语”、“真言”或“神妙章句简单的符号”,是佛、菩萨、诸天的秘语,总括佛、菩萨公德、誓愿及

10、佛法精义的简单的语言符号。这些秘密咒语具有神秘莫测的特点,通过念诵的声音形式来体现其神秘之处,因此宜采用音译方式。“经中诸陀罗尼系佛之秘密语,微妙深隐,不可思议,故不以义译之”。如果保留这些咒语的梵文音译,朗读时就会产生一种神秘感应,获得字面意义之外的效果,深刻领会佛意,保持佛语的神秘、庄重和典雅;但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汉语,则会失去这种神秘感,失去原有的佛意。例如,“阿弥陀佛”意为“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意为“哦! 莲花里的珠宝!”; 大悲咒共 84 句,全部采用音译,第一句“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意为“皈依三宝”; 般若婆罗蜜多心经“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

11、揭谛,菩提娑婆诃”意为“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度到彼岸,愿正觉的法成就”。诸如此类的陀罗尼均采用音译,世代口耳相传,其所体现的神秘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心理震慑力。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则意趣全无。其实,不光佛教咒语对佛教徒具有特殊的魅力,其他宗教咒语对其信徒也同样具有神秘莫测的魅力。此外,任何一种语言中都会有一些具有特殊魅力的词语,对本族人具有特殊影响力,这种特殊影响力对外族人来说往往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二、“多含故不翻”意思是说,具有多种含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佛教经典中有些词语含义非常丰富,而汉语中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语,如果使用其中一个含义的词语,则会造成信息与意义缺失。

12、例如,“薄伽梵”具有六种意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汉语里不存在同时包含这六种意义的对应词汇,如果采取意译,在一定的语境中只能译出其中的一个意义,而其余五种意义都会缺失,因此只能音译。又比如,“阿罗汉”意思是“无生、应供、杀贼”;“比丘”意思是“乞士、破恶、怖魔”。这些词语含有多种意思,如果只翻译其中的一种,就会丢失其他意思,不能完整表达原义;如果全部意思都翻译,又显得累赘,所以只能音译。三、“此无故不翻”意思是说,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例如,“阎浮树”又名“胜金树”,只产于印度等地,中国没有这种树,所以采用音译。同样,“槟榔”是印尼语的音译,“葡萄”

13、是大宛语的音译,“西瓜”是女真语的音译,“茉莉”和“昙花”是梵语音译,等等。这种彼有我无或彼无我有的文化局限词,即只存在于一种文化当中,而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事物或概念,一般都采用音译的方式,保持原文化的形态和精神。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第 4 页 共 7 页四、“顺古故不翻”意思是说,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遵循习惯沿袭其原有的音译。例如,“阿耨菩提”,可以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是,从东汉以来,历代佛经翻译家都用梵文音译,所以玄奘认为不需采用意译,而应保持其约定俗成的音译。五、“生善故不翻”意思是说,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之念

14、,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所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二、近现代时期严复,中国介绍近代思想的第一人,翻译“第一国手”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 语言通顺畅达,雅 “Elegance”文字古雅 .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林纾翻译理论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

15、人只足音。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 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代表人物: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天朝最早的语法书。贡献:“善译”说。“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翻译思想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梁实秋主张“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 “硬译”无异于“死译”其危害更甚于“曲译”即顺派,与鲁迅的信派对立。瞿秋白的“绝对正确,绝对白话”和“信顺统一”的思想。

16、40 年代A、关于“形似神似理论 ”的研究代表人物:林语堂、朱生豪、梁宗岱林语堂,翻译思想:“三三一”“三个条件,三个责任,一个要求”; 翻译的三重标准 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五美 ”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第 5 页 共 7 页朱生豪, 翻译理论: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动笔翻译之前,首先要选译自己“笃嗜”的作品;其次,反复 “研诵”原作,咀嚼原作 “精神”,直至“会心”。 第二,动笔翻译过程中,严格把握翻译标准:保持原作之“神韵”,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呈露作者之“命意”。第三,遵循“段本位原则”,每译毕一段译者要自我入戏,纠正语调,音节不妥之处。梁宗岱, 是我国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一人 . 翻译思想 :首先,译者和作者:“心灵融洽其次:内容和形式:“光和热”论B、关于翻译哲学思想的探讨代表人物:朱光潜、贺麟、艾思奇朱光潜翻译哲学思想:“一元论,二分法”思想译文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