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新课标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21338702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新课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25课,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课向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亲眼所见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突出了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无私境界。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我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定位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

2、际体会含义深刻语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二、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积累了一些语言,初步有了朗读、想象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个别差异,让孩子在本节课中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各有所获,通过朗读,想象理解课文,感悟道理。三、设计理念根据教材和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的特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激趣导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按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展开,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在课的最后,学生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对学

3、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四、教学准备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大屏幕的优势,如: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向学生展示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重点句来帮助学生朗读,出示课文插图和课文内容想象奇丽景色,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五、方法策略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浏览读,朗读等相结合。在朗读指导中一定要做到“悟中读,读中悟”,培养语感,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同时加深对文

4、章的感悟。在第3自然段的教学中,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比如课文描写奇丽景色的两句话,第一次读为了让学生读通顺,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读之后让学生看大屏幕欣赏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再请学生读,要求要有一定感情,评读,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又积累了优美词句,我想熟读成诵,有利于学生背诵。通过教师配乐朗读让学生想象,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学生学习时以读、说为主,读、说中理解、感悟。六、教学流程我依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这一理念来设计教学。第一环节:由找出能概括德国留给季羡林的印象自然引出课文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第二环节: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

5、句子,画出表现景色奇丽的词语。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体会花美。抓住”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体会花多。通过强调“家家户户、任何”来突出德国所有的人家都有这样的景象,从而为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作铺垫。2、学生分小组讨论,奇特的民族又表现在哪里?抓住重点词句”脊梁,家家户户栽窗外,花朵朝外”进行重点引导,并通过与中国养花方式的对比,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德国民族之奇特。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此类事情,比如学生每人带一本书到学校建立班级图书角,值日生轮流打扫卫生,无偿献血等。使他们明白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换来人人为我。第四环节:文章的最后一段则进行挖掘美丽,领悟梦想之美好。促进情感共鸣,升华主题。第五环节:总结全文,与学生共同完成一首小诗,既疏导课文内容,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那种对德国人奉献精神的赞美。八、【说板书设计】: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丽的景色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花的海洋 应接不暇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这节课的板书简单明了且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突出了文章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