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选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1338430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选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选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选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选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选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选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选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选拔考试历史 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 无为而治B. 兼爱非攻C. 礼乐典制D. 以民为本【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由此可知是体现了“君”对“民”的爱护,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D。A

2、项属于道家思想,B项属于墨家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2. 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前期重视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的探讨,关注现世战乱,在科学研究领域和逻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这一派别A. 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B. 要求超然于社会之外C. 主张重建起礼乐制度D. 提出严刑峻法的理念【答案】A【解析】据材料“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关注现世战乱,在科学研究领域和逻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墨家思想的特点,墨家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故A项正确;道家要求超然于社会之外,故B项错误;儒家主张重建

3、起礼乐制度,故C项错误;法家提出严刑峻法的理念,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在科学研究领域和逻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墨家思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 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表明A. 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B. 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升C. 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D. 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

4、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注重“孝文化”的推行,体现的是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并在司法审判中有明显的体现,C项正确;A项“普遍”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也没有说道德提升,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以孝治天下”,是巩固皇权的措施之一但与皇权加强关系不大,排除D。所以选C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内涵及特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为传统文化有历史遗传性、发展变异性,又有现实性,所以高考命题时,可以考查某朝代、某阶段、某代表人物的思想,又可以考查某思想的现实意义,还可以考查中外思想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4. 成书于汉代的礼

5、记,规定了大量系统性的礼仪:“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这反映了A. 儒家与道家思想融合的结果B. 汉代礼制的规范化与世俗化C. 皇室贵族受到礼法制度制约D. 孔子倡导的周礼已不复存在【答案】B【解析】题干信息“六礼”“七教”“八政”的礼仪,体现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与道家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从“六礼”“七教”“八政”大量系统性礼仪规定和内容,可以看出汉代礼制的规范化与世俗化,故B项正确;题干所说礼仪,无法体现皇室贵族礼仪,故C项错误;汉代礼记维护的封建统治秩序与周礼维护奴隶

6、制统治秩序,本质上有一定继承性,故D项说法错误。点睛:此题考查汉代礼制的发展。汉代礼制继承了周代的礼制,并且进一步发展细化,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等社会上层的礼仪,在汉代得到规范化、普及化、世俗化,变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5. 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A. 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B. 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C. 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D. 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唐代僧一行的所作所为来看,中国古代皇权社会对科学文

7、化知识的判断往往受到世俗社会的影响,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突出佛家的重要作用;C选项没有明白材料的真实含义;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6. 据统计,魏晋时期偏安南方的东吴、东晋、南朝等政权大部分官员皆是北方人。而到宋代,整个浙江,共有24人担任宰相,北宋时期有4人,南宋时期多达20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政治形势的需要B. 科举制度的影响C. 文化繁荣的结果D. 经济重心的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参政人数的上升,D项正确。A项说法具有片面性,没有真正揭示出原因,排除。B项错误,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兴起和完善的,与材料宋代的现象没有直接

8、关联性,排除。材料现象与文化繁荣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C。7.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A. 儒家伦理的普及化B. 书院教育非常发达C. 商业发达影响农业D. 社会动荡人心败坏【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南宋出现许多通俗教育读本,倡导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反映了理学思想逐渐普及,影响到民众生活,故A正确;通俗教育读本并不是学校的教科书,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和“商业发达影响农业”无关,故C错误;南宋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并不

9、代表当时社会动荡人心败坏,故D错误。8. 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A. 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 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C. 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D. 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所强调的“忠义”正式当时社会所倡导的,也就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这类小说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选项错误,“忠义”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这类“忠义”人物的出现并不能代表宣扬宋明理学;D选项错在材料与民主思想无

10、关,与民主思想对立的是专制思想。9.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 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C. 市民阶层队伍壮大D. 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可知,不同的阶层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体现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故D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与材料信息强调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

11、涉及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而是强调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排除B。“读书人”、“能工巧匠、名医名卜”不属于市民阶层,排除C。10. 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 思想控制的加强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市井俗人是指城市市民阶层,其力量的壮大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A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并非加强了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控制市井之人就不喜看“理治之书”;D项是在宋明之际开始。考点:古代的文学点评: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出现并得到了进

12、一步的壮大,文学作品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的贴近市民的生活。此外各个朝代的文学的体裁特点如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开端;楚辞是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汉赋辞藻华丽大气,注重铺陈;此外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特点也需要掌握。明清之际小说中有许多是反对封建思想、主张个性自由、体现浪漫主义风格。11. 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A. 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B. 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C. 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D. 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中国

13、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天演论提出“适者生存”的观点,主张进行政治改革,引发了爱国人士的共鸣,所以得到广泛发行,故D项正确。天演论的广泛发行说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人开始关注政治体制改革,这和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没有关系,排除A。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的部分国人才开始逐渐意识到有必要进行政治民主改革,但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阻碍,排除。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12.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

14、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太平天国B. 洋务运动C. 戊戌变法D. 新文化运动【答案】C.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阶段)戊戌变法13.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A. 日败俄胜B. 日俄俱败C. 日胜俄败D. 日俄休战【答案】C14. 严复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中说:“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取骥之四蹄,以附牛之项领,从而责千里焉,

15、固不可得,而田垄之功又废也。”在此,严复A. 认为民主政治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B. 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C. 批驳了“中体西用”论D. 鼓吹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可知严复批驳了“中体西用”论,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答案选C。ABD题干没有体现。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严复15.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经声称他的某些主张不容匡正,而匡正者却层出不穷。林纾在自编的小说中表达了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人一网打尽的愿望,除了留下一个笑话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A. 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 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C. 学术宽容得到广泛认同D. 学术自由得到切实保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体现了陈独秀和其他的知识分子的争论,显示出了当时在思想界出现言论自由的情况。故选B。材料并未体现出科学是否是社会主流的内容;学术宽 容也体现不出来,陈独秀的观点显然遭到了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