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西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1338334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广西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广西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广西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广西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广西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广西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广西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南宁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月考(一)文科历史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 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画家们 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这表明中国山水画A 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B 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C 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D 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2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有大量关于农时的叙述,包括审时、上农、任地、 辩土等篇章都有涉及。先秦农时观念高度发达,源于A 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决定作用B 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

2、重要性C 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D 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3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 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市民阶层的发展B 监察制度的完善C 阶级矛盾的消除D 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4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 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这反映了汉宋中医A 理念发生根本变化B 深受主流思想影晌C 具有强烈迷信色彩D 主要关注人的品行5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

3、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 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 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6司马相如作赋:“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 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司马相如作赋的喻意在于A 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 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 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D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7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

4、“天理”; 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 性作用和独立思考。这说明A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 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C 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D 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8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 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A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B 政治改革的条件C 社会教化的作用 D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9乾嘉学派是康熙中期之后兴起,在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鼎盛的学派,其通过训诂、校勘、辑 佚、注释和辨伪等方法对中国流传下来的传统

5、古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实质是一场经 学复兴运动。乾嘉学派的兴起A 是经世致用之学的发展与深化B 为近代学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和科学的方法C 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摆脱传统束缚的强烈愿望D 有利于统治者在知识界推行文化专制政策10小说在明清时期被社会上层人士看成是“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黩载”(正史不记载)。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把小说提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崇高地位。小说这种地位的变化反映了A 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B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影响的扩大C 小说政治功能日益突出D 改良派政治立场发生重大变化11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

6、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12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 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B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C 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 天文观测只能是政府行为13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

7、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A 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B 喜剧作品更受欢迎C 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D 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14亚里士多德提出,一切政体都要有三个要素: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构。其二为有关公务执行的行政机能,其三为审判机能。他认为“如果三个要素都有良好的组织,整个政体也将是一个健全机构”。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观点A 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真实写照B 关注到政治统治的制度化问题C 最早提出了权力制衡的理论D 反映

8、了城邦居民的共同愿望15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在其论家庭一书中说:“人的欢乐不在于过闲散的无所事事的生活,而在于进行工作和活动。”他还宣称一个人应当有三样东西:房子、土地和商店。据此可知,阿尔贝蒂A 大力宣扬了理性主义B 改变了城市的消费观C 希望实现财富的均等D 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16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说,从法律上承认那些不可剥夺的、与生俱来的、神圣的个人权利,这种观念并非来自政治,而是来自宗教。它一直被认为是法国大革命的成就,但实际上是宗教改革及其斗争的果实。据此可知,韦伯认为A 宗教改革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B 近代民主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成就C 近代民主思想的形成得益于宗教改革D

9、 宗教改革和法国大革命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17伏尔泰认为,自由是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天赋权利,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特别是拥有财产的自由。但他同时又说,对于社会上绝大多数劳动群众来说,自由只在于“他们将自由地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出价最高的人”。材料旨在说明伏尔泰A 主张“天赋人权”说B 反对封建特权制C 倡导自由平等说D 具有阶级局限性18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A 共同体的理性意志 B 多数人的利益表

10、示C 主权者的集体诉求 D 统治者的根本利益19“政府制订法令,制服恶人,保护良善,这就是政府的职责。政府为着履行这种职责,需要很多的经费,而政府本身没有米谷金钱,故须向农民、商人征收赋税,以资维持,但这是在双方同意下获得的协议,这就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约束。假如政府把保护人民叫做恩惠的话,那么农民、商人向政府缴纳赋税,也可以叫做恩惠了。”上述言论意在说明A 官民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B 自由、平等是上天赋予的人权C 政府和人民是平等的契约关系 D 人与人之间在基本权利上是平等的20托马斯杰斐逊曾表示“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

11、。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地公平对待,而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材料表明杰斐逊倡导A 人民主权B 公平正义C 法律至上D 三权分立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中世纪后期,欧洲逐渐形成了四个精英阶层:国王、贵族、教廷和后起的城市中产阶级。四个精英阶层为各自的利益长期斗争,使欧洲既回不到罗马时代的统一,又达不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平衡,逐渐发展出一些弱专制的地域性国家。在斗争中,宗教势力在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以及理性意识形态的冲击下逐渐下降,欧洲的国家力量得以进一步加强;贵族阶层部分转化为国家官僚和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城市中产阶级一起,共同为欧洲殖民打开了空间,促进了商

12、业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精英价层逐渐结晶为两个主要群体,那就是皇族和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士绅官僚集团,而其中的大部分是由科举出身。即使是那些未进入政府的儒士,也和进入政府者一样,都在预备考试的岁月中培养起了一种儒家意识形态。他们忠君爱国,讲和谐重仁爱,政权和儒家精英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这在欧洲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很多欧洲贵族精英,拥有独立于国家之外的权力基地。 摘编自王国斌转变的中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英阶层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精

13、英阶层与中世纪欧洲精英阶层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18分)请考生在第22、23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2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朱熹认为,“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之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甚弊。则其所谓空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材日衰,风俗日薄”。因此,他“尝思之,必欲乘时改制”,“尽革其末流之弊”。材料二 针对当

14、时科举考试的情况,朱熹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而不是记诵词章;应该是“求治世之道”,而不是只为科举取士。他说:“圣朝教育人才之意,凡使为学者,知所当务不专在于区区课试之间”;而是要学习与懂得修身治己的做人道理。朱熹还认为,“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均摘编自张全明论朱熹对科举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1)针对材料一中科举制存在的问题,朱熹提出了怎样的改革措施。(9分)(2)朱熹的教育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2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约翰洛克在1689年出版的政府论中强调:“亚当并不是基于父亲身份的自然权利或上帝的明白赐予,享有对于他的儿女的那种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