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019012402129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1335214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康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019012402129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南康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019012402129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南康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019012402129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省南康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019012402129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省南康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019012402129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南康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01901240212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康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019012402129(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南康中学南康中学 20182018 2019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三次大考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三次大考 历历 史史 试试 卷卷 一 选择题 共 40 小题 每小题 1 5 分 共 6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荀子 儒效篇 载 周公 兼制天下 立七十一国 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反映周 朝实行的制度是 A 内服制度 B 外服制度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2 历史学家指出 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 集权性 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 松 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上述 分散性 松散性 的制度因素是 A 三公九卿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

2、制度 3 学者钱穆指出 其实 宰 和 相 在春秋时代也仅是封建贵族的家臣 但到秦汉则化私 为公 变成了正式的政府执政官 这反映了 A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B 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 C 从世卿世禄制到军功爵制的转变 D 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 4 学者王亚楠指出 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 任何贵族就没有 食土子民 的权能 经 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 他就有无上的富 无上的贵 无上的尊严 朕即国家 材料 中的 这一项根本决定 应是 A 设立皇帝称号 B 规定王位世袭 C 分封子弟为王 D 推行郡县制度 5 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 通过文书的起草 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 权力的分割与制

3、约 据此可知 唐代三省制 A 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 B 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C 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 D 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 6 新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指出 中书省既已从宫内君主的秘书而变为名副其实的政府机 关 则势必另外设立君主秘书之职 太宗时曾召 名儒学士 草诏 但尚非定制 高宗乾 封年间后 他们不仅仅是充当刀笔文书之责 而且 密与参决时政 以分宰相权 这说明唐朝时期 A 中书省职能完全转变 B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C 秘书 取代中书省 D 相权已经名存实亡 2 7 有学者对 新唐书 列传中 1443 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 据此绘制下表 入仕途径 科举入仕 胥吏出职等 杂

4、色入仕 开国功臣与 降归入仕 门荫入仕 入仕途径 不详 人数 540 344 162 92 306 比例 37 24 11 7 21 这说明唐代 A 文官政治的特色明显 B 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 C 选官具有一定开放性 D 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8 秦朝实行郡县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隋唐开创科举制度 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巩固国家统一 C 强化贵族特权 D 加强君主专制 9 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 地方机构示意图 该图反映的朝是 A 唐 B 宋 C 明 D 清 10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 于下的方式 以内侍 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

5、重臣 以近 臣演变为重臣 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 家机关 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 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A 中朝 内阁 军机处 B 御史府 内阁 军机处 C 中朝 御史府 军机处 D 尚书台 都察院 内阁 11 白寿彝通史 论述明朝内阁时说 皇帝与大臣面议政事或者接到臣下奏议后 以口头 或书面形式 上谕 命令内阁起草诏书 如果内阁认为皇帝的上谕不妥 可以不遵办或 再行请示 这就是内阁的封驳权 这表明 A 内阁的设置减少了决策失误 B 内阁的职权相当于宰相 C 皇权受到了内阁的严重威胁 D 内阁已经拥有了决策权 12 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

6、图 较为正确的是 3 A B C D 13 张海鹏教授说 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 大规模破坏铁路 完全是作战手段 而袁伟时教授却说 毁电线 折铁路 烧洋货 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 必彻底 消灭而后快 两位教授评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的是 A 三元里抗英 B 反割台斗争 C 太平天国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14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一书中认为 整个过程里 中国以 中世纪的武器 中世纪的政府 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陈旭麓先生评价 的这场战争 A 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历程 B 加速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 C 改变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性质 D 形成列强

7、公开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15 1854 年 英国向清政府提出 修约 要求 一 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 以及沿海各域 二 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 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的各城以及浙江 沿海各大城 三 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 据此可知 修约 要求的实质是 A 打开中国门户 B 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C 加紧资本输出 D 瓜分中国 16 资政新篇 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 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 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 这是指 资政新篇 A 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B 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C 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D 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 17 1894 年孙中山在

8、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发出 振兴中华 的号召 不久后 康有 为 梁启超等发动变法维新运动 也提出振兴中国的问题 后来 义和团运动中农民爱 国英雄们也提出 振兴中国 的口号 这表明 A 民权意识开始不断觉醒 B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C 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 D 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 18 1900 年 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了 英德协定 主张中国各口岸自由开放 反对列 强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 这一协定 A 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B 加剧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C 导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D 加深了中国殖民地化的程度 4 19 右图反映的是近代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某 一个不平等

9、条约的部分内容 该条约的影响是 A 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 日本开始在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C 使列强侵略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D 清廷沦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20 学生罢课半月 政府不唯不理 且对待 日益严厉 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 而北京 被捕学生释 工界罢工不及五日 而曹 陆 章去 上述材料集中反映了五四运动中 A 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 B 商人罢市起到的作用 C 资产阶级的推动 D 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21 华盛顿会议给中国造成一种新局面 就是历来各帝国主义者的互竞侵略 变成协同的 侵略 这种协同的侵略 将要完全剥夺中国人民的经济独立 使四万万被压迫的中国人 都变成新式主人国际托拉斯的奴隶

10、上述材料出自 A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纲领 B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C 中国共产党 八一宣言 D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 声明书 22 国民革命 A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 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任务 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23 1927 年 7 月 27 日 周恩来在江西大旅社宴会厅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 他说 我们这次 起义是敌人逼出来的 不如此便没有出路 起义只能成功 不能失败 成功的关键在于 团结一心 众志成城 在于有周密的准备 出敌不意 攻其不备 一举歼灭南昌的敌人 从材料中 可知中国共产党 A 摆脱了右倾思想的影响 B 正确认识

11、了当时中国革命形势 C 准备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走上了 工农武装割据 道路 24 胡绳在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中说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 是中国 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 治上 成熟 的表现是 提出了领导工人运动 坚持城市斗争 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5 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 方针 政策问题 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 B C D 25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等多种信息 从图 1 到图 2 的变化反映的信息 表述正确的是 A 革命中心 从北方到南方 B 政权性质 从抗日

12、民主政权到工农民主政权 C 主要矛盾 从阶级矛盾为主到民族矛盾为主 D 军队名称 从国民革命军到工农红军 26 董保存 走进怀仁堂 中记叙了 1938 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编制后 遂即拨 发 71000 元及五架无线电报机 一下就解决了南方游击队的燃眉之急 这一事例说明 A 国共两党开始团结抗战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建立 C 中日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D 国共双方合作抗日一致对外 27 1938 年 3 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亲信卡尔逊在 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 中说 中国广大民众具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 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 时效率较高 但面对没有固定方法可循的战术时

13、却无所适从 这一报告高度肯定了 A 中共领导发动的敌后游击战 B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积极防御作战 C 国共合作挫败日军狂妄计划 D 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的战略调整 28 1940 年 6 月 蒋介石派遣宋子文作为自己的 私人代表 赴美接洽美援 到 1941 年 4 月 1 日 共争取到美国三笔合计 1 25 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这反映出当时 6 A 防御阶段国民政府战场吃紧 B 以蒋介石 宋子文为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趁机聚敛财富 C 反法西斯同盟之间通力合作 D 国民政府寻求支援坚持抗战 29 图中所示事件的影响是 A 第五次反 围剿 失利 红军开始战略转移 B 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 反攻的序幕

14、 C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D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30 从 1948 年 8 月到 1949 年 8 月 在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安排下 香港民主人士秘密北上 进入解放区的有 20 批 其中 119 人参加了新政协 这一行动的目的是 A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 恢复在港民主党派的组织工作 C 贯彻 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方针 D 把握时机积极寻求香港回归 31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 发动群众宣传大会和营造会议气氛的标语口号 可能 有 A 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实现 B 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而斗争 C 坚持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方针 D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

15、法必究 32 某文件明确规定 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 保护工人 农民 小资产阶级 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 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 稳步的变农业 国为工业国 这份文件应该是 A 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B 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3 香港 澳门回归后的事实充分证明 一国两制 方针是正确的 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 这为两岸和平统一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一国两制 所体现了 A 社会主义原则 B 和平共处原则 C 实事求是原则 D 民族平等原则 34 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中指出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

16、不放 7 弃 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 13 亿中国人民都热爱和平 真诚希望维护和享受和平 更希望 自家骨肉兄弟能够和平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 B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C 中国政府放弃了使用武力的承诺 D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35 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提出外交上的 三和一少 就是要对帝国主义和气一点 对反动 派 印度尼赫鲁 和气一点 对修正主义 苏联 和气一点 对亚非拉人民斗争的援助 少一点 当时被作为修正主义外交路线被批判 这件事会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A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 B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 C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 D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 36 1955 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陈毅同志曾赋诗 准则 昭天下 精神重万隆 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关注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 C 美苏 冷战 对峙 加大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的争夺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