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手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2019030501130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1334105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85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手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2019030501130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西手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2019030501130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西手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2019030501130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西手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2019030501130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西手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2019030501130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手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201903050113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手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2019030501130(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分宜中学分宜中学 2018 20192018 2019 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段考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段考 语语 文文 试试 卷卷 一 现代文阅读 一 现代文阅读 3 36 6 分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 小题 9 9 分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3 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 柳 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 作为一种文学意象 出现 最早见于 诗经 采薇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 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 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 杨柳 一词来表现 如 曾栽杨柳江南岸

2、 一别江南 两度春 白居易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欧阳修 那么 杨柳 与 柳 到底是什 么关系 有人认为 杨柳 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 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 很大 杨树叶圆 树高 枝挺 绝无柳的 依依 袅袅 之态 杨柳 合称一说 实在不 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 杨柳 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 下江都时 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 因炀帝姓杨 于是 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 即使此传 说确凿 杨柳 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 诗经 中即已出现 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 典籍 我们发现 在古代 杨 柳 是同义的 因此 古代文学作品中 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 是中国古代诗歌中

3、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 淀而形成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 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 也带 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 田园乐 其六 桃红复合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 柳绿 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 折柳 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 柳 与 留 谐音 丝 与 思 谐音 故古人借 柳 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 无论家中庭院 还是 河畔池边 遍植柳树 故 柳 常作故乡的象征 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 恋 唐代许浑 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 楼晚眺 见

4、到蒹葭 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 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 与骚客飘零 孤独的处境相合 故 柳 柳絮 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 愁 冯延巳 鹊踏枝 撩乱春愁如柳絮 悠悠梦里无寻处 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 2 的追寻不断 此外 柳树姿态婆娑 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 所以 柳又是风流多 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 刘禹锡 忆江南 有 弱柳从风疑举袂 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 轻盈的身姿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 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 自号为 五柳先生 所以柳在古 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 唐代刘昚虚 阙题 闲门向山路 深柳读书堂 即 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 古典诗

5、词中 柳 的意象分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具代表性的一个 最早出现于 诗经 中 B 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 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 如幕春光 写离情 抒乡思等 C 柳 又作 杨柳 称名不同 其实所指相同 在诗人白居易 欧阳修的笔下 寄寓 了相同的感情 D 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 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 无论家中庭院 还是河畔池边 遍植柳树 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层次清晰 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 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 述 B 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

6、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 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 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 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 许浑因此睹物伤怀 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 蒹葭杨柳似 汀州 的诗句 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 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 隋炀帝 御笔赐柳姓杨 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 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 杨柳 即指柳 的证据 C 无论是许浑 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 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 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 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 陶渊明辞官归隐

7、种柳于屋旁 自号 五柳先生 柳因此在相思 乡愁等意蕴之外 总会成为隐者的象征 寄寓了隐逸之乐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 小题 1515 分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4 6 题 3 老北京四合院风情 林徽云 林语堂先生在 动人的北平 中写道 北平是清静的 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 每家都 有一个院落 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 那里的菜蔬新鲜 桃就是桃 柿就 是柿 他是一个理想的城市 每个人都有呼吸之地 农村幽静与城市舒适媲美 那里的街道 排列恰当 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 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 然而距离一家大百货 商店 只有一箭之地 随着城市改

8、建 老北京四合院消失得越来越多 只有少数一些片区被保护下来 有幸住 过四合院的人都不会忘记它的好 四合院通常门脸不大 进去才发现别有洞天 环境安静优 雅 自然古朴 院子通常花木扶疏 一到春夏就姹紫嫣红 温馨清香 北京的大型四合院 像以前的王府和有钱的大户人家 院子里都要种牡丹 玉兰 海棠 春天就赏玉兰 海棠 牡丹 芍药 到了金秋则赏菊花 桂花等 像以前的恭王府 现在宋庆龄故居里的西府海棠 花开之时 如云蒸霞蔚 也算是京城一绝 小户人家的四合院就没那么讲究 大抵牡丹 玉兰 海棠太贵气 普通人家压不住 多 在院子里种些月季 草茉莉 凤仙花 牵牛花 最常见的是丁香花 因为丁香极容易繁殖 春天从母株旁

9、挖出从根部滋生出的小株另栽即可 即种即长 北京丁香常见的有紫 白两色 丁香开花时花香馥郁 开花季节常常满院清香 还有一种特别的丁香叫做 暴马丁香 花期要 比紫 白丁香的花期晚 五月中下开黄白色的花 暴马丁香 算是佛门圣树 我国一些寺院中都 用 暴马丁香 来代替佛门圣树 菩提树 所以把丁香种在院子里也算是有菩萨保佑 得道成佛 的意味了 老北京四合院讲究 天棚 鱼缸 石榴树 意境 院落搭建天棚 既可遮阴 也可观赏 藤萝美景 紫藤多种在院子西南角 春季开花时 芳香四溢 花呈坠挂状 花色以蓝紫色和 淡紫色为主 花开时坐在紫藤架下赏花品茶 谈古论今 甭提多惬意了 夏季炎热 骄阳似 火 在藤萝架浓荫下乘凉

10、 顿时进入清凉世界 暑汗全消 南城宣武很多古代文人故居四合 院里多有名藤 最著名当属纪晓岚故居门前的紫藤 紫藤为纪晓岚所植 已有三百年历史 他在 阅微草堂笔记 写到此藤 其荫覆院 其蔓旁引 紫云垂地 香气袭人 老舍先生 在纪晓岚故居改造的 晋阳饭庄 吃饭时 也曾写诗云 驼峰熊掌岂堪夸 猫耳拨鱼实且 华 四座风香厅几许 庭前十丈藤萝花 南域老区大杂院多 住的多半是小百姓 通常一个院子有好几家人杂居 大家挣钱不多 过着平常生活 日子平平淡淡也有岁月真情 平常邻里邻居互相帮忙 互相照顾老人孩子 4 没事串个门吃个百家饭 大杂院里花木不多 多半有几棵槐树月季 各家堆积的杂物箱子和 自行车占了院子的大半

11、面积 院子里房间多半也没翻修 上洗手间只能去院外的公共厕所 洗澡要去公共浴室 而东城西城一带的四合院经过现代化翻修 房间各种洗浴设备齐全 比高级公寓更好的 是环境清幽 还有花木扶疏的大院子 地上的房间冬暖夏凉 透明大玻璃窗的采光特敞亮 廊柱上的雕花图案各异 精美异常 由专业技工绘制而成 绝非普通人家可有 待到春夏 院子里玉兰海棠盛开 香气阵阵 待到寒冬 白雪覆盖 一片洁白衬着红墙碧瓦 腊梅清香 阵阵 混着书香墨香沁鼻 这里文艺又清贵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皇城京味 选自 新民晚报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开篇就直接引用林语堂在 动人的北平

12、中的文字来表现老北京四合院的特点 B 北京南城老区有一种大杂院 小百姓常杂居其间 在平常生活中往往体现出邻里深情 C 老北京四合院的门脸通常都不大 但人们大多会在院子里种植花草树木 四季景致不 同 D 文章点明了老北京四合院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饱含作者惋惜之 情 5 文中写纪晓岚故居的紫藤 老舍的诗有什么作用 6 分 6 简要概括文本中老北京四合院的 风情 6 分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 小题 1212 分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7 9 题 材料一 近日 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 1035 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以 下

13、简称 传承学校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 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 精神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 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 培育深 5 厚的民族情感 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实现了 31 个省 区 市 全覆盖 实现了城区 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 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 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 培育 传承项目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 55 三是凸显育人特质 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 基础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 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 聘请

14、社会 艺术工作者 民间艺人 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 以成果展示为助推 营造向真 向善 向美 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 2018 年 2 月 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 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材料三 2014 年 教育部印发了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要求把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 轰轰烈烈的活动 之后 不少学校发现 师资缺 涵养浅 不系统 课时紧 不持久 家校分 成为实践中 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

15、统文化 学校是最现场 课堂是主阵地 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 人文价 值 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 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 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 师资仍很欠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 教师数量不足 内涵不够使系统的 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 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 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 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 益补充 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在袁济喜看来 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 统文化的元素等 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 2016 年 12 月 17 日 中国教育报 有删节 6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 校园文化要有活动

16、设计方案 扩大 师生参与度 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 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 看点 但 受众面不广 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 文化有 道 与 术 两个层面 道 是理念 是文化的内核 本质 术 是形式 方法 道 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 抽去 道 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 两者 孰轻孰重 毋庸赘言 因此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 堆积 不 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 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 谐文化 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 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 弱势 问题 要整合现有教材 结合师生需求 进行板块式 的专题教育 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 互联网 浪潮如火 如荼 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来弥补师资不足的 短板 摘自 2017 年 12 月 6 日 中国教育报 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 31 个省 区 市 传承项目种类丰富 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占比近 55 B 文化有 道 与 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