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1818****572 文档编号:121327271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 1.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够成为大宗的是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卿大夫封地:卿大夫长子、长孙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不论是周王的还是诸侯的,嫡长子、嫡长孙一定是大宗,正妻所生之子不一定是大宗,长子,长孙也不一定是大宗,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2.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

2、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 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 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西周对都城边长的严格限制,说明了分封制之下严格的等级关系,C项正确;A项中“各地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和D项“以宫殿、庙坛为中心”材料都没有体现;西周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不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

3、、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C. 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D.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军国大事经过朝议之后由皇帝裁决,这样可以减少君主的决策失误,选项C正确;材料中未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选项A;军国大事最终由皇帝一人决策,因此并未削弱皇权,排除选项B;朝议制度并不是民主制,选项D排除。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

4、僚政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故B项正确;两者都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但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没有顺应历史潮流,故D项错误。5.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 汉代

5、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就是汉宣帝的那句话。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称职的郡太守,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A选项正确。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进一步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但不是说历代帝王对汉宣帝尊崇,只是推崇汉宣帝对地方吏治的高度重视,因此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地方制度是不断演变的,后代并没有沿用汉代的地方制度,因此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6、地方吏治的意义6.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 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答案】A【解析】【详解】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由此可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历史影响在于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天下“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故答案为A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7、,排除B项;秦汉时期土地私有,与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无关,排除C项;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与西周时期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建立起来的“家天下”不同,排除D项。7.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 选官应注重品行【答案】D【解析】题中材料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的而不注重品行(道德)的弊端是害已害民,即D项所述。8.唐代宗时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

8、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 门下省B. 中书省C. 御史台D. 尚书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具有审议职能和封驳之权的部门是门下省,所以给事中是门下省官员,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给事中是门下省的官员,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不具备审议与封驳之权;C选项错误,御史台是唐朝的监察机构,不具备审议与封驳之权;D选项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不具备审议与封驳之权。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9.春秋战国时期“士”,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阿权贵,却可以“为知己者死”。但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渐失,他们依傍古人,拘泥经典,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

9、 儒家思想正统化B. 小农经济的发展C. 专制制度的加强D. 科举制度的僵化【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士人们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对政权的依附关系不强;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士大夫在思想上依附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依附政权,导致独立人格的匮乏甚至丧失,C项正确。儒家思想正统化与“士”独立的人格的变化无关,排除A。小农经济的发展与士大夫独立人格的匮乏无直接关系,排除B。科举制度的僵化的确会导致士大夫独立人格的丧失,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10.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

10、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为了A.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B.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C. 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反映了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用意“众建其官”,旨在分割官员权力;“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旨在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拓宽选官渠道和管辖边疆地区,排除BC。D项削弱地方割据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减少财政开支没体现,排除。所以选A11.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 秦朝御史大夫B. 汉

11、朝丞相C. 唐朝六部尚书D. 明朝内阁大学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应该是D。历史上出现上述非法定或者制度外的官员,是依照皇帝的好恶来决定的,这恰恰说明皇权专制的加强。ABC中的几个官职都是当时正式设立的法定官职,故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掉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12.“洪武皇帝(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 协理政务B. 参

12、与决策C. 执行政令D. 监察百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明太祖废除丞相大权独揽后,“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感觉“负担”过重“无法承担”,需要“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去协助他处理“无法承担”的工作,所以题干中的“中级官员”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故答案为A项。BCD项,综上分析可知,明太祖需要的是一个能协助处理政务的机构,参与决策、执行政令、监察百官都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的含义,特别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实际上是需要一个能严格执行他决策的机构。结合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容进行思

13、考。本题考查了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意义都要掌握。13.如果你到过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会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一见面(请皇帝旨)一述旨(拟皇帝旨意)一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一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B.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 纵论军机,谋划战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见面)述旨一过朱一交发”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使军国大事完全由皇

14、帝裁决,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央机构,只是皇帝个人的秘书班子,只是为皇帝决策提供参考,自身毫无决策权,故A错误;材料通过军机处一日工作流程的叙述,说明了它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没有体现军机大臣是否陪皇帝读诗作画方面的活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只是反映了军机处一日工作流程,说明它只是一个记录和传达皇帝旨意的工具而已,不能反映它“纵论军机,谋划战事”方面的职能。故D项错误。14.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15、。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 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 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C.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D.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汉时,皇帝不允许观。唐朝开了观看的先例。宋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停止编纂起居注”反映了皇帝的控制明显加强,这说明皇权的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皇帝的知识水平,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不再受限制”;皇帝的态度的转变并不是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而是有可能侵犯到皇帝的权威,故D项排除。【点睛】“汉时,皇帝不允许观。唐朝开了观看的先例。宋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停止编纂起居注”是解题的关键。15.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是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前提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