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游园不值苏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21321907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游园不值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游园不值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游园不值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游园不值苏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园不值教学反思不管是现场观摩还是阅读以上的教例,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所上的古诗游园不值一课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犹如醍醐灌顶般的给人以诸多的启示和思考。这课的优点和特色是多方面的,在如下方面尤其突出: 一、凸显“主题教学”的特色 教育部师范司新近组编出版了一套“教育家成长丛书”,其中就有窦桂梅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一书。主题教学已成为了“教育家”窦桂梅鲜明的教学风格之一。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的建构。这里的“主题”主要是文化主题,正如她所说,是那些链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

2、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就本节课来说,围绕着“不值”这个话题,引出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等,除了古诗,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窦老师运用“例证法”引出了这么多的“不遇”,这当然首先是从词义上理解什么是“不值”,这是属于“文字”的层面;教者所创设的“主题教学”更主要的是“文化”方面的,特别是引用了王子猷游访戴安道,本来是“乘兴而行”,最后却是“兴尽而返”未进家园,借此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本诗的意蕴。其后设计的让学生假想自己是关不住的“红杏”,想象出墙前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叶绍翁与园主人进行对话,这

3、些极富创意的设计又进一步地加深了他们对诗意的感悟。本课的教学就是这样通过文本的“不值”和这么多的“不遇”提炼出这样的一个文化主题虽“不值”,然而却“兴有所值”;虽不遇,可是却“另有所遇”,获得的是另外一种美的精神享受。由此看出,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绝非是简单的把几首(篇)诗文组合起来力量均分地讲解而已,它其实也蕴涵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理,反过来说就是“万物而三,三而二,二而一,一以言道”。可见,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是有深刻内涵的。 二、体现阅读教学“三品”的特征 “品词、品句、品读”这“三品”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对词语的品味最主要的是采用比较的方法,即通过置换词语进

4、行比较和推敲,以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教者在这首诗的教学中就多次运用此法进行品味词语: 作者先前曾写成“应嫌屐齿印苍苔”,而后为什么换成“应怜屐齿印苍苔”?为什么用“应怜屐齿印苍苔”。而不用“应怜屐齿踩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扣”换成“敲”好吗?为什么? “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关”与“遮”有什么不同? “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一枝”是不是太少了?改成“三枝红杏出墙来”或者“十枝红杏出墙来”又怎样? 上述的字词品味推敲并不是老师把自己感悟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亲历“过程”,掌握“方法”,让他们在词语的比较、推敲与遴选中理解、体味、感悟出语词运用的隽永和精妙。古人作诗注重“炼字”,常常“吟安

5、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而今我们读其诗句,当然也应对其字词进行品味,只有“语语悟其神”了,朗读时才会“句句出真情”。从这节课中可看出,只有当学生理解了词句含义进入到“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的情境时,才会在古筝的乐曲声中动情地朗读,读出春天带给他们的愉悦。这一教例也再次提示我们,诗文教学要注意处理好悟语和悟情的关系,品词时悟语有多深,品读时悟情就会有多深。 三、展现别具一格的“师情话意” 诗是抒情言志的,只有灵感顿生、激情奔涌才会笔端流诗,因而,诗人多为感情丰富且多善感之人。作诗如此,读诗也理应如此,作为教师教诗就更应如此。窦桂梅就是这样一个极具诗人气质和情感的人

6、,她把自己融入诗句的意境中,把作者的感情、诗句的意境和自己的感悟融为一体,从她的体态语和口头语中径直地流泻出来她那丰富的表情“步移景换”,她那看似夸张的步幅和手势实际上又很符合这位“东北妹子”的性格和诗的情境。她上的是一首诗,其实她口中流出的就是一首首的诗这节课中她引用了不下于10节(首)以上的诗句,如“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经典诗句随手拈来,脱口而出,无疑使这节古诗课更具“诗情”;而她那极富感染力的解说和描述极富诗意,例如“就这样,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正是风景这边独好啊”。这些话语如果按诗行来排列,其实就是一首现代的

7、抒情诗。在“与园主人对话”的教学片段中,根据学生的回答,她又即席地吟出了“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春色满园还想看,柴门就为你打开”的“打油诗”。这样的“脱口秀”既显示出了教师的诗才,又使得这节课的诗情更加的浓郁。教师教诗首先就应具有诗人一样的感情。要体现这样的“师情”,我们教师的话语就应该是具有诗意的。要达到如此的“师情话意”就必须经历百日磨砺,厚实文化底蕴。诚如窦桂梅所言,要“博览群书,扩展视野,深入思考,方可纵横驰骋于课堂间”。 作为教育家的窦桂梅。近年来她提出如下一些教育理念: 强调“三情共振”课始情生。课中情浓,课终情未了。 为师追求“艺术三美”语言美(追求教学语言的美丽而生动),视觉美(美的体态语、美的板书和版画等),空灵美(深刻的、理性的、意犹未尽的、见叶知秋的美)。 引导学生“三个超越”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努力体现“三个维度”温度(教师情感的温热度)、广度(在主题的范围内旁延扩展)、深度(语文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恒久)。 亲爱的读者,当你阅读完上述的教例,掩卷静思,细细品味,这节课不就是窦桂梅“三情共振”“艺术三美”“三个超越”“三个维度”的具象诠释吗?我想,是的。善教者,是优秀教师;善教善思且善于理论的提升,这样的人才是教育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