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9黄河象人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21321777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9黄河象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9黄河象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9黄河象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9黄河象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9黄河象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9黄河象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9黄河象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9黄河象人教版2014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黄河象挖掘时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课文按不同方面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高大、完整。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其中第4自然段尤为重点,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简要地写地壳的变化。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写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

2、化石时人们所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理。这篇文章作者在安排材料上也表现出了独具匠心,要学习表达方法。作者先写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黄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读者的好奇。接下去写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变成化石的故事,读来生动有趣。接着交代地壳的变化,使故事更具科学性。最后写挖掘时人们亲眼看到的情景,点明了假想的根据。这样安排材料可以收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课文的四部分内容还可以按其他顺序安排。比如,先写二、三部分,再写第一部分,再写第四部分;也可以先写第四部分,最后写第一部分。教法建议1、关于预习: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布置有弹性的预习内容,指导并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注意培养学生的自

3、学能力,自读生字新词,注意炙椭骼等易错字的字形、字音,引导学生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提出不懂的问题;试着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写提纲等。2、交流、检查预习情况与字词教学、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交流和讨论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交流和讨论学生给课文分成几部分和写作的提纲就使预习情况的交流、检查转入了对课文的阅读、探究的新阶段,课后练习第2题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落实。3、熟读课文,训练思维,练习复述。课后练习中的2、3题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思维的严谨性,复述的关键是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教学时可首先引导学生找到作者想象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根据,进一

4、步阅读理解课文的第四部分,挖掘时人们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这是教学重点,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图像,把文字描述的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想象得那么细致、具体是否合乎情理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这一环节,可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启发,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第三步,全班交流。第四步,在此基础上进行复述。词语注释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砾石:经水流不断地冲击,磨光了棱角的石头。冲积:高地的砂砾、泥土

5、被水流带到河谷低洼地区沉积下来。一瞬间: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时间很短。碧空:蓝蓝的天空。挣扎:用力支撑。炙烤:炙,烤。炙烤还是烤的意思。万里无云:天气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没有。骨骼:人或高等动物的骨头架子。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下颌:口腔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假想:想象,假设。词语积累一、近义词发掘一一挖掘碧空蓝天假想一一假设推想推测一瞬间一刹那二、反义词掩盖暴露承受推卸昂首垂头三、多音、多义字句段赏析1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里交代了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

6、子及其特点。这些语句详细地说明了这具化石的高大和完整。这样少有的完整,既不残缺也不破碎,就不可能是摔死或砸死的,这为科学家合理的假想提供了一个依据。2200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这里讲的是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时间“200万年过去了”,说明黄河象变成化石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这是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地壳发生了升降、起伏的巨大变化。老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变成了化石。3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这里写的是象化石被发掘出来时骨架的

7、样子。“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是“站立的姿势”,说明它没有躺倒,就不可能是病死或饿死的。这是科学家假想的又一个依据。由此得出,这头黄河象是失足落水而淹死的。文章导读这篇讲读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介绍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科学家假想的这头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文章结构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高大、完整。第二段(第2至7自然段):写科学家对这头黄河象来历的假想。第三段(第8自然段):写二百万年以后,人们发现并挖掘了这具象化石。写作特点1课文按照“陈列假想挖掘”的倒序方式来叙述,层次井然,结构完整。2想象

8、丰富,语言生动、形象。如中间部分写老象喝水的过程,运用了大胆而科学的想象,叙述得很细腻、形象。学习要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2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性和严密性。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4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中心思想本课通过叙述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特点和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假想,说明科学家的假想离不开科学的依据,离不开实事求是的分析。课后题解2、(1)一群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所以跑到小河边。那些景物着重说明了天气炎热。(2)群象出动,由老年公象带头,所以它跑在最前面。(3)它是怎样陷进淤泥里去的。因为淤泥又烂又软,也很厚,所以整个象可以陷进去。(4)为什么只陷进一头象,因为别的象都逃跑了。(5)终于不再动弹了,就是死了。怎么死的,陷进淤泥里,灌了许多水。(6)怎样成为化石。老象淹死时还没有全部被掩盖,以后才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这样假想的根据是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3、还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复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