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1318558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9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福建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福建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福建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福建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三明一中高二年级上学期学段考试语文 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一、课本知识选择1. 请选出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 赍发(资助) 将出(拿出) 恁地(这么,那么) 馔(冒犯)B. 管待(款待) 干碍(妨碍) 却才(即使) 好歹(不管怎样)C. 彤云(浓云) 仓廒(存放粮食的仓库) 市井(市镇) 庇佑(保佑)D. 央浼(恳求) 搠(拿) 顶礼(敬礼) 恶(触怒)了高太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C项,解释全都正确;A项,馔(饭食);B项,却才(刚才) ;D项,搠(扎,刺)。2. 下列“以”字的意

2、义和用法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以战(曹刿论战)A.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 以五百岁为春C.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D. 去以六月息者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于文言虚词“以”意义和用法的掌握。题中,D项和例句都解释为“凭借”;A项,“以”用;B项,“以”,“以.为,把.当作”;C项,“以”,介词,因为。3.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夙遭闵凶 B. 零丁孤苦 C. 常在床蓐 D. 犹蒙矜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题干要求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D项不含通假字;A项,“闵”通“悯”;B项,“零丁”通“伶仃”;C项,“蓐”通“褥”。

3、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

4、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

5、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

6、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4.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欧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B. 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

7、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C. 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D. 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B.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C. 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

8、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道。D. 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B. 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后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C. 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

9、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D. 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答案】4. C 5. D 6. B【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题中,C选项,偷换概念,原文表述是“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中D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是为修建阿房宫而设的。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

10、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把握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中B项,无中生有,并未提

11、到“深受儒、释、道的影响”。三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小题。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

12、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从之。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将行,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上从其言。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时徽宗未袱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之祭。震因言:“礼记云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节选自宋史朱震

13、传)【注】胡安国:北宋著名学者。袱庙:安葬逝者之前,先在祖庙祭祀,并安放逝者的牌位。明堂:古代举行朝会、祭祀等大典的场所。越绋:指不受私丧的限制,举行祭祀天地社稷的典礼。禘:一种祭祀大典。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B. 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C. 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D. 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

14、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8.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宗”是南宋皇帝赵构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起的名号。庙号可以有褒贬之意。B. “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C. “诏”,帝王的命令或文告。秦汉后有时也指上级下达的文书,是一种命令文体。D. “除服”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震学识渊博,著名学者胡安国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宋高宗

15、,但朱震以身体有病为由,没有接受高宗的征召。B. 朱震认为造成虔州一带老百姓偷盗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他建议皇上,应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C. 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向皇上推荐了朱震,皇上召见朱震并听了他的答对后很高兴,提拔他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D. 宋徽宗去世后,当时还没有举行祭祀祖庙的典礼,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朱震认为丧期未满,不应该举行。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2)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答案】7. D 8. C 9. B 10. (1)朱震到了后,皇上用易经春秋的旨意来考问他,朱震用自己的全部所学来对答。(2)如果让当官的人廉洁奉公而不侵扰百姓,那么百姓自然安定,即使引诱他们当盗贼,(他们)也不会做的。【解析】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