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1318274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9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9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历史 试题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40小题,满分60分)1.“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此材料旨在说明A. 分封制有利于建立集体统治B.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影响C. 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D. 分封制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分封制的影响下,各个地方的统治势力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国家体制的认同,为后来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2、,故B项正确;材料与建立集体统治无关,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王权至上”的认同,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排除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西周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和特征和作用 来共同分析材料,抓住关键信息“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2.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两者相同之处在于A. 职位世袭的权力B. 建立武装的权力C. 设置官员的权力D. 行政管理的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分封制度下诸侯和郡县制度下官员均

3、需要拱卫中央,二者的管理权力相同,故D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世袭,郡县制官员是任命,故A项错误;郡县制长官没有建立武装权力,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有权力任命封国内官员,郡县长官均有皇帝任免,故C项错误。3.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 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理B. 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C. 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理黄河D. 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因此,题目问的“当时历史发展趋势”中的“当时”指的是战国时期,其历史的

4、发展趋势是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因此,应该是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这才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解决之道,故B项正确;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东周政府软弱无力,各诸侯国混战不已,无法解决黄河泛滥问题,故AC项排除;诸侯各自为政,无法协调治理,故D项排除。4.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当时A. 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B. 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C. 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D. 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

5、粟600石者,就可封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的意思是说政府想通过降低租税让老百姓封爵,可是由于百姓收入较低,无法满足,显示出重农政策与现实相背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故A项排除;农民贫困与抑商政策无关,故B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垄断”。5.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了农民,被监察官(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柳范嘉勉。这反映出A. 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 唐代谏议制度形成C. 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

6、的效果D. 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知道,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用,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取得了“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由此可以知道,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唐代监察机制完备,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李世民善于纳谏,故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6.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A. 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 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C.

7、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表明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实际是土地在家族内部的流转,故选B。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和题意无关,排除;材料实际是家族内部培育自耕农,所以排除D;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范畴,他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所以排除C。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小农经济7.明清时期平均每年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超过18次,农业发展形势严峻。但是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却增加了近3倍。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

8、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B. 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革命性变化C.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D. 政府推行以土地为主的赋税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进3倍”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清引进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从而养活了等多人口,C项正确。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有利于人口增长,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明清时期农业耕作方式依然是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排除B。明清人口的增长主要是因为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并不是政府推行以土地为主的赋税政策,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8.青镇(乌镇)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想通,又与京杭大运河

9、相贯连明成化、弘治年间,“宛然府城气象”,清乾隆朝乌镇“升平既久,户口日繁”,成为江南市镇中人口最多的大市镇之一。乌镇发展的主要条件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B. 政府赋税重要来源C. 纺织业发展D. 长途贩运贸易发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乌青镇(乌镇)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河相贯连”,说明乌镇交通位置优越,通过钱塘江、大运河的长途贩运贸易发达,促进乌镇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没有体现出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和赋税问题,故A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丝织业的发展,故C项排除。【点睛】“乌青镇(乌镇)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河相贯连”是

10、解题的关键。9.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这段材料说明A. 清代官民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B.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加重C. 京城城市规模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D. 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令苗稍疏,预防风霾”,即体现“通过调整种植方式治理雾霾”;“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即体现“祭天敬神来治

11、理雾霾”。据此,判断选项,可知:B项“工业化”,明显不符合清朝康熙时期史实;C项没有依据;D项“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环境治理治理雾霾清朝康熙帝时期的状况(课标外)【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角度新颖,考查古代中国环境治理相关内容。兼顾考查一种史观生态史观。即,将环境治理(治理雾霾)与“天人关系”结合起来。具体要思考雾霾的由来及影响。影射当今工业文明时代下,要注意生态文明建设,要注意做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切实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0.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商法,还以低息借贷官款支持企业引进技术,以“公股”形式援助私人企业。这表

12、明当时A. 清政府开始了全面而深刻的近代化B. 清政府重视工商业发展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D. 官僚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商法”“以低息借贷官款支持企业引进技术”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比较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较快发展,故B项正确,C项错误;清政府的这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A项错误;官僚资本主义是1927年后逐渐出现的,故D项排除。11.光绪二十年,清政府有保留地加入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应邀参加俄国发起的国际和平会议,并加入相关公约。这一现象表明晚清外

13、交A. 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B.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C. 从实质上已突破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D. 放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的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知,清朝光绪年间,中国外交逐渐融入国际体系,表明晚清外交在西方的冲击下发生重大变化,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发生重大变化,而是强调晚清外交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排除A;B项中的“中体西用”与材料强调晚清外交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不符,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晚清外交的变化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变化,故D项误读材料,排除。1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写到,(中国)新政

14、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这说明A. 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确立B. 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C. 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D. 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答案】C【解析】题文材料反映的是新政府刚成立时期的情况。A项错误,人大制度是在1954年确立,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项错误,民主党派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纷纷成立的;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的场景,体现了政协制

15、度已经成立;D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13. 1862年,恭亲王奕祈奏请成立京师同文馆以授西洋之乙学,并主张从举人优贡及五品以下京外各官中招考生源。未料“京师各省士大夫聚众私议,约法阻拦,甚至以无稽遥言煽惑人心,遂无复有投考者”。这一事件反映了A. 招生不公影响士子利益B. 晚清官场派系斗争严重C. 贵族官僚反对开办断学D. 守旧观念阻碍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同文馆从“举人优贡及五品以下京外各官中”招生且采用“招考”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故A项错误;题中没有晚清官场派系斗争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由材料得知,阻碍同文馆招生的主要是“京师各省士大夫”,并非贵族官僚,故C项错误;京师同文馆因授“西洋之学”进而导致京师各省士大夫“聚众私议,约法阻拦”“遂无复有投考者”,说明一些士大夫观念守旧,故D项正确。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中体西用14.某作者在评论义和团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A. 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B. 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C. 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D. 本质上依然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