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1318193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96.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二年段暑假返校考试历史 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卷(选择题共60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学者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的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这说明商代A. 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B. 具备了初步的宗法秩序C. 依据才能品德确定储君D. 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的

2、储贰”,可见已经初步建立了宗法秩序,B项符合题意,正确。禅让制是推选贤人,但是题意强调的是帝王之后,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只要是帝后即可,没有涉及品德标准,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出现,材料提及的制度是商朝时期,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2.春秋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官员报酬的变动( )A. 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B. 反映了官吏待遇下降C. 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 D. 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而是以以粮食多少来划分

3、,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重视农业生产,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吏待遇下降,而是强调官吏报酬形式的变化,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官吏报酬形式的变化,而不是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排除C。官吏报酬形式的变化与社会大变革有关,而不是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3.战国时期思想的起源和流行具有地域特征。下图是战国思想大致分域图(虚线为分界线),下列主张与代号对应正确的是A. “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B. “行仁政,民之悦之”C.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D. “燔诗书,贱游学之人”【答案】A【解析】从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A项是秦国,法家思

4、想为主,材料“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是法家思想,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是楚国,道家思想的起源地,材料“行仁政,民之悦之”是儒家思想,故B项排除;C项是鲁国,儒家思想的起源地,材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道家思想,故C项排除;D项是齐国,荀子曾经在齐国讲学,材料“燔诗书,贱游学之人”是法家思想,故D项排除。点睛:本题是个图片型选择题。首先要从图中找出有线信息,比如“战国时期”、“ABCD”四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具体分析四个选项即可。4.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这两种“政治”的根本区别主要集中于A. 经济政策的制定上B

5、. 选拔官员的方式上C. 地方的管理方式上D.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答案】C【解析】材料“封建政治”是分封制,采用的是地方自治的方式管理地方,而郡县制是以中央集权的方式管理地方,因此两者的根本区别主要集中在地方管理方式的不同,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管理体制的不同,而没有体现出经济政策、选拔官吏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故ABD项排除。点睛:关键要知道文中的“封建政治”其实是指西周时期“封邦建国”的分封制。5.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体至尊”。这表明A. 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 社会等级差别明显缩小D.

6、政治联姻作用上升【答案】A【解析】【详解】“布衣、战俘、刑徒、奴仆”咋封建等级社会地位角度,然而西汉时期外戚大多出身这一类人,但是随着外戚权势增长,导致“体至尊”,说明时代变革导致观念的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对于外戚身份论述,不涉及君主专制加强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论述社会等级差别缩小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政治联姻的信息,故D项错误。6.汉朝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最多。这表明当时A.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 儒学影响治国理政C. 皇帝普遍虚怀纳谏D. 皇权受到制度约束【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中皇帝下罪己诏的原因是

7、灾害发生,可判断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子“受命于天”,代表“天”统治天下(君权天授或君权神授),天和人能相互感应,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虚怀纳谏”,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并非制度,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汉朝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结合所学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分析解答。7.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升品或

8、降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A. 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B. 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C. 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D. 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说明在赋予中正官选人方面较大权力的同时,也负有较大的责任,以此保证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的公平性。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正官在选官过程中的作用,排除C项。点睛: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的内容,与教材认为只需依靠门第、表现出明显不公平不一样的是,从材料

9、来看,九品中正制在选官方面也有一定的公平性。这种类型的试题必须根据材料内容作出选择。8.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A.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B.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C. 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D. 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答案】B【解析】“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B正确,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

10、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三教合一知识点,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联系儒家思想分析解答。9.读下表出处记述田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逸“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文“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A. 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 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11、【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四则史料分别涉及出售永业田、购买良田、寺院大量占有田地和富豪之家置买庄田等信息,这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C项正确;根据“听卖永业田”、“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等信息可知,当时唐代法律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故A项错误;唐朝时期,自耕农经济仍占主体,故B项错误;题干只是反映土地占田情况,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10.唐初,山东士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高宗为此颁布“禁婚令”,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 B. 中央对地方

12、行政力减弱C. 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 D. 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答案】A【解析】政府虽然颁布了“禁婚令”,但是民间仍然大族之间通婚,这说明民间崇尚门第之风已经成了风俗,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央对地方行政控制的减弱,故B项错误;宗法血缘是皇室传承的依据,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11.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以下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先后顺序是A. B. C. D.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分别是耧车、曲辕犁、翻车和骨耜,西汉时期发明播种工具耧车,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三国马均发明灌溉工具翻车,原始社会我国发明了骨耜,故先后顺序是,故选B。12.据宋图

13、画见闻志载:“古名士画金童玉女及神仙星官中有妇人形相者,貌虽端严,神必清古,自有威重俨然之色。今之画者但贵其娉丽之容是取悦于众目,不达画之理趣也。”该言论旨在A. 批驳文人画的愉悦功能B. 倡导绘画的摹古风气C. 强调绘画应涵伦理意趣D. 迎合社会的价值取向【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绘画少了文人画的意趣,不是批驳文人画的愉悦功能,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倡导绘画要摹古,故B项错误;材料“今之画者但贵其娉丽之容是取悦于众目,不达画之理趣也”是对宋代绘画的批判,可见材料主张绘画应涵伦理意趣,故C项正确;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材料主张注重意趣,可见并未迎合社会的价值取向,故D项错误。13.

14、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这样表述:从宋代(甚至从汉代)到明末和18世纪,中国的主要财富均出自商业和手工业,它涉及到了整个帝国,而国家又是其主要受益者。那些贸易税和国家专营税在11世纪和12世纪初年确保了国家税收,而这种税收已经与农业收入相当了;在1213世纪时,它又远远超过了农业税。材料最想表达的是A. 商税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 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放松抑商政策C. 南宋时期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被取代D. 中国的自然经济形态并不具有典型性【答案】D【解析】根据“从宋代(甚至从汉代)到明末和18世纪,中国的主要财富均出自商业和手工业”“那些贸易税和国家专营税在11世纪和12世纪初年确保了国

15、家税收,而这种税收已经与农业收入相当了;在1213世纪时,它又远远超过了农业税”表明商业、手工业、贸易税和国家专营税是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说明中国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形态并不具有典型性,故选D;A反映的是材料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国家放松抑商政策,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14.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主要表明元朝A. 地方享有自治权B. 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C. 地方形成了割据势力D. 封建专制主义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设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有权参与议定”“拥有调整权”“直接由行省管辖”等信息可知元代行省在中央节制下拥有经济、军事大权,地方拥有一定自主权,而不是自治权,故B项正确,A项错误;元朝的行省制度有利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