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1315359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65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田家炳高中田家炳高中 2019 20102019 2010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高一语文试题 时间 时间 120120 分分 总分 总分 150150 分分 一 论述类阅读 9 分 官场文学与正面表达官场文学与正面表达 中国当代文学界莫名其妙地滋生了一种傲慢和偏见 不屑于在文学中表现生活与政治的 关系 往古数千年 政治同日常生活的关系 政治关乎每个人的生死与呼吸 从来没有像最 近半个多世纪这么紧密过 更何况政治曾空前地伤害过每一个中国人 文学如果仍是人类的 良心 它就不应该忌讳对政治中国的真实表达 这是十几亿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和文化记忆 文学不应当回避 最

2、近十几年 紧贴现实与政治的文学 比较突出地集结在所谓 官场文学 领域 官场 文学之所以异常繁荣 原因必定是多方面的 但一个基本判断不会变 即任何文学都不是从 天上掉下来的 而是从地上长出来的 官场文学正是由于现实土壤的滋养 它才如此兴旺发 达 目前中国文学界 特别是文学评论界 对官场文学的轻慢和鄙薄 丝毫动摇不了官场文 学的存在地位 某种意义上讲 任何流派 任何类型的文学现象 都只是文学史上的某个过 渡期 因而对当下官场文学的种种指责 不可看作否定官场文学的足够理由 百年之后回望 这段文学史的时候 看到的必将是另外一番风景 官场文学最引人争议的就是所谓的真实性 简单地说 现实生活中有光明 有黑

3、暗 有 美好 有丑陋 有进步 有落后 有情有爱 有仇有恨 这些都是真实的 作家对此采取什 么样的取舍态度 这固然是作家的思想倾向问题 同时也是作家的文学态度 文学立场和文 学能力问题 官方和民间判断文学的真实性有不同的尺度 官方尺度往往是简单狭隘的政治 尺度 民间尺度则往往是非理性的情绪尺度 一个负责任的作家 既不能迁就官方尺度 也 不能盲从民间尺度 迁就官方尺度 容易炮制的伪现实主义文学 而为了取悦民众 而迎合民间尺度 会使文学堕入另外一种恶俗 什么样的文学才是真实的文学 似乎读者应该是最终的判官 但是 目前中国读者阅读 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 存在一种普遍心理 简单地表述就是 不相信好 只相信

4、坏 作品写 了现实中的真善美 多会认为是假的 肤浅的 而写了现实中的假恶丑 就会认为是真实的 2 深刻的 这是一种不正常 非理性的文学接受心理 当然 作家没有理由指责和埋怨读者 而应思考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 即如何表现正面价值 人类的命运再怎么多灾多难 人类前行的步履再怎么艰难曲折 都未能改变一个事实 人类永远都会朝着光明的方向走 坚持选择正面价值 这是人类的本能 如果不是这样 人 类早已灭亡 这是常识 勿用赘述 所以 目前中国读者这种 只相信坏 不相信好 的文 学接受心理是违背常识的 非理性的 作家有责任让读者回到常识 回到理性 固然 读者 这种不正常 非理性的阅读心理 主要来自生活经验而

5、非文学阅读经验 但另一方面也说明 中国作家表现正面价值的能力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如何在作品中表现正面价值 固然需要作 家提高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 但更重要的是作家必须真正认清社会的主流 把准生活的基本 面 满怀热忱地发现和塑造现实生活中正面的文学形象 1 下列对于 官场文学 的理解 不正确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官场文学与当代文学界 傲慢与偏见 相悖 其特点是在文学中表现生活与政治的关系 是紧贴现实与政治的文学 B 官场文学的繁荣基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文学不应当回避对政治中国的真实表达 因为它 是国人的真实生活与文化记忆 C 官场文学也和其他文学现象一样 只是文学史上的某个过渡期 当前对官场文学的种

6、种指 责 不是否定官场文学的正当理由 D 官场文学由于现实土壤的滋养而兴旺发达 文学评论界对官场文学的轻慢和鄙薄 动摇不 了官场文学的存在地位 2 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官场文学是人类的良心 人们对官场文学的争议集中于它过多地暴露了现实中的阴暗面 虽然现实中美好与丑恶 进步与落后并存 B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 政治同日常生活的关系非常紧密 政治关乎每个人的生死与呼吸 政 治曾空前地伤害过每一个中国人 C 官场文学应该具有现实性 它反映社会现实的真实性与作家的思想倾向有关 也与作家的 文学态度 文学立场与文学能力有关 D 官方与民间对文学真实性的判断有不同尺度

7、官方尺度侧重政治 民间尺度侧重情绪 作 家应有自己的立场 不迁就任何一方 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 读者是文学真实性的最终判官 但目前中国读者对反映现实的作品有 只相信坏 不相信 好 的不理性文学接受心理 B 人类是在命运多灾多难中前进 在步履艰难曲折中前行 人类的本能是选择正面价值 走 向光明的速度越来越快 C 作者认为 作家有责任让读者回归理性 选择正面价值 因而作家应该思考的关键问题是 如何表现正面价值 塑造正面的文学形象 D 读者不理性的阅读心理对作家表现正面价值的能力提出了挑战与质疑 因此作家应致力于 塑造现实生活中正面的文学形象 二 古诗文阅读

8、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的题 陶安 字主敬 当涂人 少敏悟 博涉经史 尤长于 易 易 避乱家居 太祖取太平 安与耆儒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 太祖如注之与语 安进曰 今海内鼎沸 豪杰并争 然其意在 子女玉帛 非有拨乱 救民 安天下心 明公渡江 神武不杀 人心悦服 应天顺人 以行 吊伐吊伐 天下不难平也 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 方何向不克 太祖曰 善 留参幕府 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 进郎中 及聘刘基 宋濂 章溢 叶琛至 太祖问安 四人者何如 对曰 臣谋略不如基 学问不如濂 治民之才不如溢 琛 太祖多其能让 黄州初下 思得重臣镇之 无逾安者 遂命知黄州 宽

9、租省徭 民以乐业 后坐事谪知桐城 移知饶州 陈友定兵攻城 安如吏民谕以顺逆 余皆婴城固守 援兵至 陈友定败去 诸将欲尽戮民之 从寇者 安不可 太祖赐诗褒美 州民建生祠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 初置翰林院 命知制诰兼修国史 帝尝御东阁 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 末 安言丧乱之源 由于骄侈 帝曰 居高位者易骄 处佚乐者易侈 骄则善言不入 而 过不闻 侈则善道不立 而行不顾 如此者 未有不亡 卿言甚当 又论学术 安曰 道 不明 邪说害之也 帝曰 邪说害道 犹美味之悦口 邪说不去 则正道不兴 天下何 从治 安顿首曰 陛下所言 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 视诸儒最旧 御制门 帖子赐之曰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苑

10、文章第一家 时人荣之 御史或言安隐过 帝诘曰 安 宁有此 且若何从知 曰 闻之道路 帝大怒 立黜之 明史 列传第二十四 注 如 到 往 引申为 接见 4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太祖问 曰吾欲取金陵何如 安曰金陵古帝王都 取而有之 抚形胜以临 四方何向不 克 B 太祖问曰 吾欲取金陵 何如 安曰 金陵 古帝王都 取而有之 抚形胜以临四方 何 向不克 C 太祖问曰 吾欲取金陵 何如 安曰 金陵古帝王都 取而有之 抚形胜以临四方 何向 不克 D 太祖问 曰吾欲取金陵 何如安曰 金陵古帝王都 取而有之 抚形胜以临四方 何向不 克 5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

11、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耆儒 是指年老的学者 耆 意为年老 儒 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 与春秋战国时 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 吊伐 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 人们一齐讨伐他 们 这是古代在国家 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 生祠 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 建生祠 是古代信仰民俗 对于有德政的官员 民为之 立生祠 以颂其功德 并加以奉祀 D 易 也称 周易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 是一本揭 示事物变化的书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陶安学养丰厚 他自小聪明 广泛阅读经史 学有专攻 后来太祖还给资格最老的读书人 陶安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

12、B 陶安擅长政治投机 元末大乱 陶安避世不出 但明太祖大军一到 他又率领乡亲迎接 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C 陶安深谋远虑 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 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 陈友定叛军攻打 饶州城时 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 5 D 陶安对朝廷极忠诚 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 政绩显著 深受百姓崇敬 在中央任职出谋 划策 针砭时弊 深受皇帝信任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方框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5 分 1 陈友定兵攻城 安如吏民谕以顺逆 余皆婴城固守 5 分 2 御史或言安隐过 帝诘曰 安宁有此 且若何从知 5 分 3 对曰 臣谋略不如基 学问不如濂 治民之才不如溢 琛 太祖多其能让 5

13、分 二 诗歌分析与理解 二 诗歌分析与理解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唐代 崔峒唐代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 竹杖纱巾遂性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 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 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 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 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 其时 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 功曹属于闲官 诗题中的 韦使 君 指韦应物 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 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 首句中的 谢 是 拒绝 的意思 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 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 竹杖纱巾 是隐者装束 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 大遂平生之愿 C 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 引出了颈联对

14、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 颈联运用了典故 将李明府比作陶潜 将韦应物比作庾亮 夸赞他们的雅洁 E 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 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9 诗歌题为 书情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 请简要概括 6 分 6 三 名句默写 16 分 10 1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中 表 达 统 治 者 要 对 百 姓 认 真 兴 办 教 育 德 化 的 语 句 是 2 劝学 中正面强调学习要 积累 的比喻句 是 3 师说 中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能的语句是 4 荀子 劝学 中用比喻来形象说明 学 比 思 更重要的名句是 5 劝 学 人 想 通 过 学 习 提 高 和 改 变 自 己

15、成 为 君 子 的 语 句 6 劝 学 一 文 中 用 螃 蟹 比 喻 反 面 说 明 学 习 用 心 的 语 句 7 劝学 中强调学习要坚持的语句是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材料一材料一 回顾我国生育政策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到 1950 年代中期 出现了一个战后婴儿潮 因 家鼓励通过生育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建设 到 1960 年代 我国出现极度贫困 这固然有自然灾 害的原因 但也说明人口与生产力的矛盾已经出现并日益严重 所以 1970 年代以后 我国 开始实施以人口控制为导向的人口政策 到了 1990 年代后 妇女的生育水平已经下降到更替 水平以下 所谓更替水平的生育率 是指平均每位妇女生育

16、 2 1 个子女 这样 下一代人 能够更替上一代人 数 当平均每位妇女生育子女数小于这个水平 人口再生产总体上呈现 内在缩状态 目前 我国妇女生育水平仍旧在下降 贝克尔为生育和家庭行为的经济分析提出了历程碑式的分析框架 他认为人类的生育是把 孩子作为耐用品进行投资的一项行为选择 生育孩子的成本和收益是人们选择生育孩子与否 的主要考虑因素 材料二 材料二 表 1 老年人占比调查和预测 7 注 实线 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财务司 2002 年假定总生育率水平为 1 8 时 对老年人 所 占百分比作出的预测 这一预测已被证明是科学正确的 虚线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对老年人 比例的调查 衡量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发展 中国家往往以 60 岁为老年的起点 认为 60 岁以上人 比例达至 10 即为老龄社会 转自郭志刚 中国低生率进程的主要特征 表 2 全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 材料三材料三 8 生有率下降和人口增长放缓往往被认为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压力 生育率的下 降首先减小了少年几重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并带来社会抚养比的下降和人口红利 但长期人 口低生育率以后 劳动力数量和比重开始转而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