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上传人:1818****572 文档编号:121307308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程标准素养解读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从时空观念角度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史料实证角度掌握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分析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改革的急迫性1原因(1)阶级矛盾: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2)民族矛盾:辽、西夏和北宋之间战争不断,民族矛盾激化。 (3)自然灾害频繁,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农民生活困苦,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深度认知 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质上体现和维护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必然会导致兼并严重,使贫富分化更为激烈,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阶级

2、矛盾激化。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改革的必要性1原因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项目措施负面影响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互相牵制;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集中行政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2表现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澶渊之盟”就是“积弱”局面的典型体现。(2)“积贫”冗兵:扩充军队和“荒年募兵”,军队数量激增。冗官:机构重叠,官职混滥。冗费:军费开支高涨,岁币和官费开支庞大。深度认知北宋初年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

3、是,其消极作用同样突出,“三冗”“两积”局面的出现就是其制度弊端的重要体现。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变法的借鉴性1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的局面比较严重。(2)范仲淹认为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进行改革。3措施(1)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冗员。(2)严格“恩荫”制。(3)改革贡举制。(4)慎选地方官吏。(5)减轻徭役。(6)重视农桑。4结果: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夭折。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49“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 恩荫制度指官宦子弟、

4、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深度认知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最终导致了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局面,而庆历新政就是在积贫积弱的局面下统治阶级内部采取的一次改革自救运动。1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质上体现和维护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必然会导致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2宋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却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3宋代的民族政策虽然对宋政权来说是耻辱的,但客观上为宋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环境,并促进了民族融合。4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它却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和借

5、鉴。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史料一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欧阳文忠公文集卷59史料二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赵翼廿二史札记指通过养兵的办法防止农民起义。体现了冗官现象出现的原因、表现。(1)据史料一,回答北宋政府为预防“盗贼”产生而采取了什么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提示 “荒年募兵”政策。不能。因为农民奋

6、起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被兼并,失去生活来源,募兵养兵只能暂时缓和矛盾。(2)史料二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现象?影响如何?提示 现象:冗官。影响: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增加了财政负担,形成“积贫”局面。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1)社会矛盾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立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和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庆历新政史料对于庆历新政

7、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抑侥幸”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庆历新政。提示 庆历新政是在北宋进入统治中期,制度逐渐成熟,各类社会矛盾也开始显现的情况下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庆历新政的失败,既有保守派坚决反对的原因,也有改革措施过于激进,实际操作中遭遇强劲阻力的原因。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8、。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持怀疑态度,废止了新法。改革措施过于激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工作,配套措施不到位。 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2)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工作,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坚持改革,勇于改革,并取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一、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原因1根本原因: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弊端2积贫: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官俸、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困难。封建制度的弊端,土地兼并严重。一些官员地主为了逃避赋税,纷纷隐瞒土地数目,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损失;封建制度下的皇亲国戚、

9、达官贵人享有很多特权,他们奢侈挥霍浪费大量的财富。3积弱(1)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造成了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2)统治者腐败无能,对辽和西夏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统治者对老百姓肆意盘剥,农民起义不断,这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皇帝从直接控制军权入手,把地方军政、财政和司法大权收归中央。这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统一,但对武将过分防范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这有利于国家统一、防止分裂,但也导致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造成了财政负担。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的镇压地方的分

10、裂势力和农民的反抗,但导致了边境空虚,是受辽、西夏侵扰的重要原因。(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北宋中期,宋神宗曾对王安石说:“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宋朝实行均田限田的措施B宋朝“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的措施C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D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宋神宗陈述宋太祖以来的“以何道致太平”,即宋初以来巩固统治的措施,宋朝推行“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的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2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A加强军队建设B重视精

11、兵简政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D大力发展经济解析:选B。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导致了“三冗”局面的出现,使政府出现财政危机,为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只有精兵简政,故选B项。3下图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他对土地兼并实行的措施是()A抑制B禁止C放任D鼓励解析:选C。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故C项正确。4北宋初年实行“更戍法”,产生的后果是()A“寇乱息而威势强矣”B“兵无常帅,帅无常师”C“方镇相望于内地”D“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解析:选B。“更戍法”规定各地驻军要经常换防,目的是加强对将士的防范,防止武将专权。5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

12、们”是指()A辽B西夏C金D元解析:选A。11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条件。6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解析:选B。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影响。材料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故B项正确。7北宋时,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改革主张,其中心措施是()A发展经济B减少徭役C整顿吏治D增强军事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本史实的能力。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就是整顿吏治。故选C项。8庆历新政的措施中直接限制官僚特权的是()A定期考核官员

13、B严格“恩荫”制C改革贡举制 D慎选地方官吏解析:选B。“恩荫”制是宋朝官员子弟除科举制之外的一个重要的升官途径。庆历新政严格“恩荫”制,使官员子弟的升官途径大大缩小,直接限制了官僚特权,所以选B项。9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A土地兼并,贫富分化B财政危机,积贫积弱C辽夏威胁,边患严重D权臣当政,政局动荡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由北宋初期中央集权强化措施的影响及北宋中期的内外环境可知,A、B、C三项均符合史实,排除。D项错误,符合题意。10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

14、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选D。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其中心措施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故答案为D项。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为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宋史卷二八四请回答:(1)据材料分析,“三冗”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冗”现象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答案:(1)官僚机构的膨胀;军队开支巨大;僧道的增多。(2)“三冗”导致了北宋财政开支的增多,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的危机。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庆历新政”主要从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改革治理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出台以后,短短几个月时间,成效骤然显现,政治面貌焕然一新,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权势官员中无能的纨绔子弟从政升迁受到严格限制,凭资历晋升的官员与业绩品德挂钩,才干突出者予以破格提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