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2020修订

上传人:木92****502 文档编号:121305286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2020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2020修订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2020修订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2020修订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2020修订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2020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2020修订(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S11.020C5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XX/T XXXXXXXXX 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for bacillary dysentery and amoebic dysentery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本稿完成日期:)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XX/T XXXXXXXXX目次前言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第一部分 细菌性痢疾13术语和定义14诊断依据15诊断原则26诊断27鉴别诊断2第二部分 阿米巴性痢疾38术语和定义39诊断依据310诊断原则

2、411诊断412鉴别诊断4附录A(规范性附录)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实验室诊断方法5附录B(资料性附录)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12附录C(资料性附录)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鉴别诊断15附录D(资料性附录)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核酸检测17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WS2872008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本标准由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本标准包括两个诊断标准和4个附录: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和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本

3、标准与WS287200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细菌性痢疾诊断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见4.诊断依据,2008版的3.诊断依据)细菌性痢疾诊断原则和诊断(见5.诊断原则和6.诊断,2008版的4.诊断原则和5.诊断)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见9.诊断依据,2008版的8诊断依据)阿米巴性痢疾诊断原则和诊断(见10.诊断原则和11.诊断,2008版的9.诊断原则和10.诊断)修改了附录A中细菌性痢疾实验室诊断粪便常规检查、血清学分型、药物敏感试验和阿米巴性痢疾实验室诊断方法(见附录A,2008版的附录A)修改了附录B中细菌性痢疾病原学(见附录B,200

4、8版的附录B)增加了附录D志贺菌和阿米巴性痢疾核酸检测方法(见附录D)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北京儿童医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疆、王建、贾蕾、阚飙、朱凤才、冉陆、熊衍文、侯凤琴、陈志海、曾玫、刘钢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WS2872008。I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的诊断、报告2 规范

5、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WS/T5682017阿米巴病肠外脓肿诊断WS/T6342018肠道原虫检测-碘液染色涂片法 第一部分细菌性痢疾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以下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4 诊断依据4.1 流行病学史4.1.1 发病前7天内与确诊菌痢的病人有接触史。4.1.2 发病前7天内有可疑不洁饮水或饮食史。4.2 临床表现4.2.1 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一般

6、13天。4.2.2 临床症状和体征起病急骤,24小时内排便3次以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脓血便为主要典型症状,常伴有畏寒、发热;部分病人表现黏液便或稀便,可有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重症病人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性症状,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4.2.3 临床分型临床常见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和急性轻型(非典型)菌痢,且急性轻型(非典型)菌痢病例较多,罕见急性中毒型。4.2.3.1 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起病急,畏寒、发热,可伴乏力、头痛、纳差等毒血症症状,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部压痛伴肠鸣音亢进。4.2.3.2 急性轻型(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

7、;稀便或黏液便。4.2.3.3 急性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5岁儿童,起病急,中毒症状多发于发病24小时内,寒战高热,偶见体温不升;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脑型、休克型和混合型。参见附录B.1.3.1.34.2.3.4 慢性菌痢急性菌痢疾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4.3 实验室检测4.3.1 分子生物学检测,病人粪便标本志贺菌核酸阳性(见附录D)。4.3.2 病原学检测,粪便培养分离到志贺菌。5 诊断原则5.1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各项内容,综合分析后作出临床诊断。5.2 确诊须依靠病原学检测6 诊断6.1 临床诊断病例同时具备4.1中的任何一条,4.2和4.3.1。6.2

8、确诊病例同时具备4.1中的任何一条,4.2和4.3.2。7 鉴别诊断7.1 急性菌痢普通型(典型)菌痢和急性轻型(非典型)菌痢需与急性阿米巴性痢疾、其他细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其他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胃肠型感冒、急性阑尾炎、肠套叠等相鉴别(参见附录C.1.1)。7.2 慢性菌痢需与慢性阿米巴性痢疾、结肠癌及直肠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相鉴别(参见附录C.1.2)。7.3 急性中毒型菌痢7.3.1 休克型需与其它细菌引起的感染性休克相鉴别。7.3.2 脑型需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以及其他感染性脑炎、小儿高热惊厥相鉴别。第二部分 阿米巴性痢疾8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9、8.1 阿米巴性痢疾Amoebicdysentery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E.histolytica)滋养体侵入结肠(多寄生在盲肠、阑尾或升结肠)黏膜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8.2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Entamoeba histolytica trophozoites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大小在2040m之间,它通常借助伪足对营养体作定向运动,当其从现症病人组织中分离观察时,滋养体细胞质内可见吞噬的红细胞。滋养体是溶组织内阿米巴活动、吞噬和增殖的阶段,也是诊断依据的标志之一。9 诊断依据9.1 流行病学史9.1.1 有不洁饮食或饮水史。9.1.2 与确诊阿

10、米巴性痢疾的病人有接触史。9.2 临床表现9.2.1 潜伏期4天至数月不等,多数为12周。9.2.2 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热、腹痛、腹泻、果酱样黏液血便,右下腹压痛,全身症状不重,但易迁延为慢性或多次复发。9.2.3 临床分型9.2.3.1 急性阿米巴性痢疾(普通型)起病缓慢,间歇性腹痛,右下腹部可有压痛,腹泻,24小时内排便数次至十次;黏液血便,典型呈果酱样便,常见黄色或黄绿色黏液(稀)便,常伴有腐败腥臭;全身症状不明显,一般无发热,偶有间歇性发热。9.2.3.2 暴发性阿米巴性痢疾(重型)此型少见,多见于体弱和营养不良者。起病急,高热伴明显中毒症状,剧烈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腹部明显压痛,24

11、小时内排便可达十次以上,大便为水样或血水样便,奇臭,可有脱水、呕吐、电解质紊乱、休克表现。9.2.3.3 慢性阿米巴性痢疾常为急性阿米巴性痢疾治疗不彻底,腹泻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大便呈黄色糊状,带少量黏液及血液,有腐臭,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伴有脐周和下腹部疼痛,病程超过数月或更长。9.3 实验室检测9.3.1 粪便涂片检测可见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9.3.2 溶组织内阿米巴特异抗原阳性。9.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溶组织内阿米巴核酸阳性。10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综合分析后作出确诊。11 诊断确诊病例同时具备9.1中任意一项、9.2和9.3中任意一项。12 鉴

12、别诊断需与细菌性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结肠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相鉴别(参见附录C.2)4AA附录A (规范性附录)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实验室诊断方法A.1 细菌性痢疾实验室诊断方法A.1.1 粪便常规检查急性菌痢粪便量少,为黏稠的脓血便或黏液便,无粪质,有时为稀便,水样便。A.1.2 病原学诊断方法A.1.2.1 标本的收集A.1.2.1.1 自然排便法尽量在患者服用抗生素前采集,病人在干燥清洁便盆(避免使用坐式或蹲式马桶)内自然排便后,挑取有脓血、黏液部分的粪便1-3g(液体粪便则取絮状物1-3ml)放入无菌便盒内送检。若无黏液、脓血,则在粪便上多点采集送检,此为常规

13、方法。A.1.2.1.2 直肠拭子法用肥皂水将肛门周围洗净,用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插入肛门4-5cm(儿童为2-3cm)。棉拭子与直肠粘膜表面接触,轻轻旋转拭子,可明显在拭子上见到粪便。将带有粪便标本的棉拭子插入运送培养基,立即送检。本方法仅适用于排便困难的病人或婴幼儿,不推荐使用拭子做常规病原菌培养。A.1.2.2 标本运送及保存A.1.2.2.1 粪便标本应尽快送检,室温条件下保存时间不能超过2h。如不能及时送检可放入Carry-Blair运送培养基或 PH7.0磷酸盐甘油缓冲保存液中,置于4冰箱保存,但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4h。A.1.2.2.2 直肠拭子直肠拭子采集的标本必须置入Ca

14、ry-Blair运送培养基或GN肉汤中送检。室温下运送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4冰箱保存不超过24小时。A.1.2.2.3 样本保存上述标本用作细菌培养,必须按照规定时限送检,如后续进行核酸检测,培养后标本可至于-20以下保存。A.1.2.3 病原分离A.1.2.3.1 直接分离使用无菌棉签或接种环多点沾取粪便标本病变部分,分区划线培养于麦康凯(MacConkeyagar,MAC)及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钠(XyloseLysineDesoxycholate(XLD)agar)琼脂平板各1块,361培养18h24h后观察结果。注: 也可用去氧胆酸钠柠檬酸盐琼脂(DesoxycholateCitrateAgar,DCA)或海克顿肠道琼脂(HektoenEntericagar,HE)代替XLD琼脂平板,但不建议使用SS琼脂(Salmonella-Shigellaagar)平板,因其可抑制A群1型痢疾的生长常导致漏检)。A.1.2.3.2 增菌分离沾取粪便标本病变部分,接种于志贺菌增菌肉汤或其他增菌液,361培养68小时,如样本保存时间过长或使用过抗生素,可酌情进行二次增菌。增菌后参照A1.2.3.1进行分离培养。但增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通知/申请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