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高一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湘教版必修1

上传人:1818****572 文档编号:121298388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高一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湘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高一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湘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高一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湘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高一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湘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高一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湘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高一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湘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高一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湘教版必修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结合实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环境中的作用。以土壤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的关系和意义。学会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一些自然现象。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A大气圈、B岩石圈、C水圈、D生物圈、E土壤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1)含义: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表现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

2、影响。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1成土母质与土壤(1)岩石成土母质土壤。(2)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3)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2气候与土壤直接影响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3.生物与土壤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5人类活动与土壤(1)积极影响:培育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2)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意义:认

3、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2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一、判断题1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3某一要素的变化,只能影响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会影响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4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和人类活动。()5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答案:1.2.3.4.5.二、选择题6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受下面的哪一个要素影响最大()A地形B气候C植被 D土壤答案:C7热带雨林景观是在热带

4、湿润气候条件下,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要素统一变化形成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各要素间只进行物质交换,没有进行能量循环B各要素间只进行能量循环,没有进行物质交换C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D各要素间没有平衡的功能解析:选C。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既有物质交换,也有能量循环,组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自然环境处于平衡之中,故选C。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偶然的,是因为那时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古代黄土高原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从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特

5、别是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这主要是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使天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另外,因建筑和燃料用材,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为缩小。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2)黄土高原的演变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提示:(1)主要是人们破坏了黄土高原的地表植被,经长期的流水侵蚀而成的。(2)整体性。【核心归纳】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应抓住其内涵和表现两方面的内容。所谓内涵即其本质,它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通过四大循环,彼此间进行不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6、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其表现在三方面:(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2)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同时也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跟踪训练】“一枝黄花”是一种有害生物,原产于北美,进入我国后在南方部

7、分省级行政区域泛滥成灾。它根系发达,繁殖力强,其根、茎、种子均可繁殖,一株“一枝黄花”一年可繁殖两万余株,一旦蔓延,将无法种植农作物,一旦蔓延成灾,对生态环境和物种安全将构成严重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材料中描述的生物入侵现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B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将产生新的功能C地理要素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D一个地理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2)“一枝黄花”在我国的南方部分省级行政区域迅速蔓延,其主要的原因是()A这些地区气候湿润,适宜它生长B该地区的土壤呈酸性,适宜它生长C这一外来物种在该地区没有天敌D这一物种在该地区发

8、生了变异解析:第(1)题,生物入侵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说明某一地理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第(2)题,“一枝黄花”在我国南方部分省级行政区域迅速蔓延,是因为环境适宜,特别是气候湿润。答案:(1)D(2)A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成土母质(风化物)。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地表。不同的植被类型有

9、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产生不同的土壤。(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2)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提示:(1)区别: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不具备肥力特征,与土壤有本质区别。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2)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尤其是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给地表。通过这种物质循环,促成了土壤肥力的

10、形成。【核心归纳】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1成土母质与土壤2气候与土壤3生物与土壤(1)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2)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对土壤肥力产生重要影响,如下图: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图解如下:5人类活动与土壤【跟踪训练】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1)(3)题。材料一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材料二土壤与其他自

11、然地理要素的关系。(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2)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3)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B在寒冷条件下,有

12、机质分解缓慢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解析: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第(2)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第(3)题,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答案:(1)C(2)C(3)C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合作探究】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原产澳

13、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a、图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3)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提示:(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

14、;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3)(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核心归纳】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下表所示:影响原因措施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甚至整体环境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影响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

15、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跟踪训练】1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1)根据图中的关系,A、B、C分别代表()A破坏森林、粮食减产、牧业下降B粮食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C牧业下降、粮食减产、破坏森林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粮食减产(2)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办法,不正确的是()A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B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解析:第(1)题,木材当燃料导致乱砍滥伐、森林破坏,因此A为破坏森林;用草皮当燃料,导致草皮破坏,很容易确定B为牧业下降;C是粮食减产,因为其他因素的变化,导致水土流失、广种薄收、肥力下降。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