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1292922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121 大小:3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范文 范例 指导 参考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阳江市中医医院目 录一、针刺疗法技术1毫针刺法2头针技术操作规范3耳针技术操作规范4腹针疗法操作规范5眼针技术操作规范6手针技术操作规范7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8三棱针技术操作规范13皮内针技术操作规程14火针疗法技术操作规程15皮肤针法技术操作规范19穴位注射法20埋线疗法操作规范22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24靳三针技术操作规范27电针技术操作规范35针刺麻醉疗法37口唇针疗法38浮针疗法39二、灸类疗法技术45直接灸技术操作规范46隔物灸技术操作规范47悬灸技术操作规范49天灸技术操作规范5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范52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53雷火灸技术

2、操作规程56三、刮痧疗法技术58刮痧技术操作规范59撮痧技术操作规范60放痧技术操作规范61四、拔罐疗法技术63留罐技术操作规范64闪罐技术操作规范65走罐技术操作规范66针罐技术操作规范67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67药物拔罐技术操作规范69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范70五、中医微创类技术72针刀技术操作流程73六、推拿类疗法技术75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76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77穴位贴敷操作规范78冷敷技术操作规范80中药湿敷操作规范81中药熏蒸操作规范82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范83八、骨伤类疗法技术85理筋技术操作规范86复位技术操作规范89正骨技术操作规范91夹板固定技术操作规范92石膏固定

3、术操作规范94外固定架技术操作规范96牵引技术操作规范97练功康复技术操作规范101九、肛肠类技术105枯痔技术操作规范106痔结扎技术操作规范107挂线疗法操作规范108注射固脱疗法操作规范110十、其他类技术112经穴电疗技术操作规范113经穴磁疗法操作规范114揉抓排乳技术操作规范115脐疗技术操作规范116割治疗法操作规范117 学习 资料 整理 分享 一、针刺疗法技术毫针刺法操作规范一、适应症 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骨等科的常见病。二、禁忌症自发性出血、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部位及孕妇腰骶腹部均禁针。三、操作方法及步骤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

4、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刺,故称左手为押手。在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即可出针。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位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若用徐疾、开阖补泻时,则应按各自的具体操作要求,将针起出。出针后病人应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医者应检查针数以防遗漏。四、注意事项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2、妇女怀孕三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三个月以上

5、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对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重者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体检时,可见患侧胸部肋间隙变宽,叩诊过清音,气管

6、向健侧移位;听诊时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x线胸部透视,可见肺组织受压。对此症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颈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更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头针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及适应症 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

7、、眩晕、耳鸣、舞蹈病等。 二、操作方法【用物准备】 治疗盘、无菌毫针、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3、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 (1)快速进针:针尖与头皮呈 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不捻针)到相应的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 (2) 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 次/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捻转持

8、续约 0.51 分钟,然后静留针 510 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在捻转两次。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 4、在针刺及捻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5起针: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6、操作完毕,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三、注意事项1、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

9、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4、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耳针技术操作规范一、定义及适应症耳针是在耳廓穴位用针刺等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操作方法【物品准备】 治疗盘、无菌短毫针、0.5碘伏、无菌干棉球、棉签、镊子、探棒、弯盘等。 【操作程序】 1、选穴方法 根据病情确定处方,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其方法有: (1)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如有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 (2)按压法:按疾病在耳廓上相应的部位,可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等)轻巧缓

10、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的敏感反应点、压痛点即为针刺耳穴。 (3)电阻测定法: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穴位)。 2、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术者以拇、食二指紧拉耳轮后上方,首先在选用区内,以探棒由上而下寻找敏感反应点,具有压痛、变形、变色、水泡、结节、脱屑等特征的阳性反应点,即为耳穴。 (3)核对穴位后,用 0.5碘伏消毒耳廓上所选定的穴位皮肤,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术者以碘伏消毒手指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 0.5 寸短柄毫针,对准穴位刺入,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5)病人感到局部热、胀、麻、凉,或有感觉循经

11、络放射传导为“得气”。(6)一般留置 2030 分钟,痛证可留针 12 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歇捻针。 (7)在针刺过程中及留针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8)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再涂 0.5碘伏,预防感染。 (9)操作完毕,安排病人舒适的体位,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炎症或冻伤部位禁针。起针后如针孔发红,耳廓胀痛,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 0.5碘伏涂擦,或用消炎药治疗,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2、孕妇禁用耳针,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等情况,耳针慎用或暂不用。3、耳针比较疼痛,须病员配合接

12、受治疗。注意预防晕针,万一发生就及时处理。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时,应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在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腹针疗法操作规范一、概述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病。

13、二、操作方法穴位定位 穴位主要有5个。 1肩部位于胸骨下端6cm,正中线双侧旁开lcm处。 2胸部位于胸骨下端78cm处。 3颈部及后头部 位于胸骨下部23cm处。 4腰部位于脐下6cm处。 5下肢位于脐下78cm处。 取穴原则 腹针取穴一般根据病变部位取其相对应的穴位。 操作 以32号5cm(15寸)长的毫针,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 三、适应症主治落枕、肋间神经痛、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用腹针疗法。分别取相对应的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也可配合体针疗法。 四、注意事项腹腔中脏器较多,故针刺时应做好体验,注意避开大血管及脏器,对肝脾

14、肿大、胃下垂及膀胱充盈者,尤应注意。眼针技术操作规范一、定义眼针是针刺眼球周围、眼眶边缘的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二、操作步骤与要求1、针具选择29号直径0.34毫米、长15毫米即0.5寸的不锈钢针2、环境要求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3、消毒用高温蒸汽灭菌法将针具消毒;在针刺部位用75%乙醇消毒。4、操作方法(1)眼部经区的定位眼部经区的划分法,应两眼向前平视,经瞳孔中心作一水平线并延伸过内外眦,载经瞳孔中心作一水平线之垂线,并延伸过上下眼眶,然后将眼区分成4个象限,在将每一象限划分为2个相等区,这8个相等区就是经区。(2)取穴方法循经取穴:看眼各经区,在于症状相符合的有血管形色变化部位取穴。看眼取穴:不管什么病,只在眼球区血管变化最明显的经区取穴。三焦取穴(部位取穴):如头部、上肢、胸腔疾病取上焦穴;上腹部、胸背部及其内容脏器的疾病取中焦穴;腰骶部、小腹部和生殖、泌尿系统及下肢病取下焦穴。(3) 找穴方法用点眼棒或三棱针柄在“眼周眶区穴”的范围内平均用力,轻轻按压,凡出现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或微痛,或感觉舒服等反应的部位都是穴位。此时,可用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