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科重点病种急危重症抢救规范与流程图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21274096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56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前急救科重点病种急危重症抢救规范与流程图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院前急救科重点病种急危重症抢救规范与流程图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院前急救科重点病种急危重症抢救规范与流程图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院前急救科重点病种急危重症抢救规范与流程图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院前急救科重点病种急危重症抢救规范与流程图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院前急救科重点病种急危重症抢救规范与流程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前急救科重点病种急危重症抢救规范与流程图(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 为促进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密切科间协作,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依据“2012版三级医院审定标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重点病种急诊急救服务流程图。我科根据科室特点对重点病种流程修订。重点病种包括: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急性中毒、心跳呼吸骤停救治等。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图急诊患者(自行来院或120急救送来的患者)进入门诊门诊导诊员立即主动提供平车或轮椅等护送工具送至急诊科急诊接诊急诊护士立即测T、P、R、BP,观察神志,通知急诊医生 医生立即接诊查看患者,处置、评估、下达医嘱,护士核对执行。(以上流程要

2、求在10分钟内完成) 经评估生命体征平稳患者经评估患者危重 护送入急诊绿色通道人员护送至相关医技科室优先检查,后补交费。急诊抢救室或相关专科抢救室抢救,护士电话通知相关科室急诊会诊。 检查结果送至 视病情送入急诊首诊医生手术室或ICU病房医生给予必要的处置后,根据医院和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患者去向,做好记录、签字等。 相关专科住院治疗急诊留院观察离院观察随时复诊心肺复苏立即对外表能控制的大出血进行止血(压迫、结扎)清除气道血块和异物开放气道并保持气道通畅;大管径管吸痰气管切开或者气管插管一个需要进行抢救的病人或者可能需要抢救的患者急救通则(Fist Aid)注释说明一般性处理评估和判断抢救措施紧急

3、评估第一步 紧急评估:判断患者有我危及生命的情况A:有无气道阻塞B:有无呼吸,呼吸频率和程度B:有无体表可见大量出血C: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S:神志是否清楚第二步 立即解除危及生命的情况气道阻塞呼吸异常呼之无反应,无脉搏重要大出血第三步 次级评估:判断是否有严重或者其他紧急的情况简要、迅速系统的病史了解和体格检查必要和主要的诊断性治疗试验和辅助检查第四步 优先处理患者当前最为严重的或者其他紧急问题A 固定重要部位的骨折、闭合胸腹部伤口B 建立静脉通道或者骨通道,对危重或者如果90秒钟无法建立静脉通道则需要建立骨通道C 吸氧:通常需要大流量,目标是保持血氧饱和度95%以上D 抗休克(见休克抢救

4、流程图)E 纠正呼吸、循环、代谢内分泌紊乱第五步 主要的一般性处理体位:通常需要卧床休息,侧卧位、面向一侧可以防止误吸和窒息监护:进一步监护心电、血压、脉搏和呼吸,必要时检测出入量生命体征:力争保持在理想状态:血压90-160/60-100mmHg,心率50-100次/分,呼吸12-25次/分如为感染性疾病,治疗严重感染处理广泛的软组织损伤治疗其他的特殊急诊问题寻求完整、全面的资料(包括病史)选择适当的进一步诊断性治疗试验和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正确确定去向(例如,是否住院、去ICU、留院短暂观察或回家)完整记录、充分反映病人抢救、治疗和检查情况尽可能满足患者的愿望和要求急性创伤的救治流程与规范(

5、1)初步判断病情:确定给予何种程度的抢救支持。(2)呼吸通路的阶梯化管理:建立可靠的呼吸通路和支持,确保动脉血SaO290%。(3)以中心静脉插管为主的循环通路建立:建立至少一条中心静脉通路(单腔或双腔导管),必要时建立两条中心静脉导管通路,并备用另外一条或二条静脉(套管针)通路。休克患者先快速补液,继以输血,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4)系统查体和检查:按CRASHPLAN9(c:心脏及循环系统;R:胸部及呼吸系统;A:腹部脏器;S:脊柱脊髓;H;颅脑;P:骨盆;L:四肢;A:动脉;N:神经)进行系统查体,评估患者的危重程度。对相应的部位进行X线、CT、B超等检查,以得到影像学证据并完善诊断。(

6、5)以改良氧利用率监测指导全身管理。液体的复苏目标从整体看主要以尽可能提供足够的血液携氧,以满足全身氧代谢的要求。当机体的氧载不能满足机体的氧耗时,机体将通过提高氧利用率来代偿对氧的利用,可以从正常的0.22-0.32上升到0.7-0.8。一旦氧载情况改善,氧利用率可以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可以这样认为,只要机体的代偿功能存在,当出现氧利用率提高,即可认为此时氧载不足或相对不足,在一定限度内,氧利用率的上升就意味着组织缺氧在恶化。当其超过0.4时,说明缺氧超过危险限,要加强干预。如果其持续在0.40-0.50达3-4天,在0.50-0.60持续24小时以上,0.60的时间超出8-12小时,提

7、示患者缺氧严重且时间过长,出现并发症的机会增多。 因此,复苏的氧代谢目标在氧利用率指标即不应超过0.40。(6)确定性救治手术:对于内脏损伤患者进行修复和止血以确保救命的目标手术。创伤严重度分类方法: 轻度:患者为单部位受伤,仅需简单处置,一般不需住院治疗。中度:主要受伤部位损害严重,有功能损害,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一般没有生命危险;ISS(创伤严重度评分)13,治愈后可能留有功能障碍。重度:单个或多个部位损害,生命体征不稳定,不救治患者会死亡。通过病史采集和初步徒手查体了解伤情后,按如下四个步骤完成救治流程:(l3 分钟内完成)一般伤势严重,危及生命 ,多发生严重并发症,治愈后可能遗留残疾。极

8、重度:单个或多个部位损害,生命体征极不稳定,不迅速处置 4 小时内即死亡,或濒死状。呼吸衰竭急诊救治流程与规范一、 通道的建立 呼吸衰竭可直接危及生命。必须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抢救措施。其原则是在保持气道通畅的条件下改善或纠正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以及代谢功能紊乱从而为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 ,但具体措施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一 )在氧疗和改善通气之前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口腔鼻咽喉部的分泌物吸出。痰粘稠不易咳出可用必嗽平溶液雾化吸人或用支气管解痉剂及激素缓解支气管痉挛;或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将分泌物吸出 。如上述处理效果不佳 ,原则上作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建立人工气道。

9、 (二)一旦建立人工气道应用机械通气时则考虑通过置入四腔漂浮导管,而同时测定并计算肺动脉压 (PAP)、肺动脉毛细血管楔压(PCWP)、肺循环阻力 、PV02、cvo2、 OsQt及热稀法测定心输出量(CO)等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不仅对诊断、鉴别诊断有价值,而且对机械通气治疗特别是 PEEP对循环功能影响亦为重要的监测指标。 (三)血管通道的建立是保证胃肠外高营养的重要途径,目前应用的锁骨下静脉留置穿刺导管较为适宜,它可置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待病情缓解后仍可留用,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工作麻烦。 (四)鼻饲导管。 目前应用鼻气管插管病人虽然可以从口进水,但科学应用机械通气时往往应用镇静荆或冬眠药、肌

10、松剂等,一时可造成急性胃扩张,这也是经常临床所见的腹部膨隆,鼻饲导管不仅减轻胃扩张,还可监测有无消化道出血的倾向。同时亦可通过鼻饲导管应用祖国医学经验方剂进行治疗,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五)尿道 :是监测肾功能的排泄和机体水盐代谢的重要手段,通过每小时的尿量来预测肾功能在呼吸衰竭、缺氧过程中的表现。肾功能衰竭给抢救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在呼吸衰竭时如有肾功能衰竭死亡率可高达70以上。 二、救治措施及时进行救治是改善预后的重要关键,处理的重点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泡通气 ,以纠正缺氧(PaO2维持80KPa以上) 和酸碱平衡失调。同时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 ,处理心力衰竭及其它并发症。 (一)呼

11、吸支持治疗 1氧疗 :氧疗是治疗缺氧症的重要手段 ,正确使用氧疗使许多病人获救或改善生活质量 。但有三个基本概念须明确:(1) 氧疗与任何药物治疗一样须有明确的指证,使用过量亦可引起副作用;(2)氧疗过程中应作动脉血气分析,观察治疗反应 ,以随时调整治疗 ;(3)氧疗仅为综合治疗措施的一部分, 病人的恢复最终取决于病因的治疗。长期高浓度氧可造成对肺组织的损伤 (氧中 毒 ),因此应在保持适当PaO2(80KPa)的前题下尽量降低Fi值,通常 FiO2 06,PaO2仍 90以上。 PEEP一般用049147KPa(5 -15cmH2O)为宜,以达到即不减少心输出量又可增 PaO2和改善全身的运

12、输量。 (二)维持适宜的血容量:在保证血容量稳定血压前提下要求出入液量轻度负平衡(500至 1000mld)。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保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防止白细胞 、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形成微血栓 ;稳定溶酶体膜,降低补体活性,抑制细胞膜上磷脂代谢 ,减少花生四稀酸合成 。阻止前列腺素及血栓素 A的生成 ;保护肺型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抗炎和促使间质液吸收;缓解支气管痉挛;抑制后期肺纤维化作用。 (四)纠正酸碱和电解质紊乱:根据临床的化验指标,随时加以调整 。 (五)抗感染治疗:在保护呼吸道引流通畅的条件下 ,可根据细菌及敏感试验选择有效的药物控制呼吸道感染。 (六)防治消化道出血:防治消化道出血的关键在于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严重出血可给予西米替丁、洛赛克静脉注入。 (七)抗休克治疗:引起休克的原因繁多,酸碱平衡失调 、电解质紊乱 、血容量不足 、严重感染、消化道出血,心力衰竭以及机械通气使用压力过高等等,应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措施,经治疗不见好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