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渔歌子》教学设计

上传人:l****y 文档编号:121266469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渔歌子》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渔歌子教学设计教学背景: 本学期,由年组推选,我代表年组参加学校第五届课堂文化节暨EEPO教师赛教课活动。经过年组老师的集体讨论,决定上渔歌子一课。对于古诗词该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不是像平时那样生搬硬套的学、背,这是一个难点。关于古诗词教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对各学段均提出要求:第一学段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由此可见,我们的古诗教学要多诵读,读出韵律美,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品出意境美,丰实学生语言文化积累。在六下的课本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词,都是李清照所写的,对词牌和词牌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学生对词并不陌生,基于渔歌子一词勾勒的是一幅浓郁的江南风味的垂钓图,教学时带着学生从绘画的角度来赏析渔歌子。因此,在教学渔歌子一课时,我努力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设计了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初读感悟,读出味道师生合作画,品词句之美“抓住不须归”,深入作者内心回归主题,升华诗情”。渔歌子一词意象丰富、情真意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本词的设计力求在朗读诗词的基础上,由词中画、词中人进而通过

3、了解词人生平,将读、思、悟、说、画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如何学好古诗词,体会词人深刻的情感,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材解读:渔歌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词文。本首词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张志和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教学目标:1、学习多音字“塞”,词语意思

4、,熟读和背诵词文。2、通过关键词品味词中蕴含的色彩美和意境美,体会张志和诗词的特点“词中有画,画中有词。”3、抓住“不须归”,深入作者内心,体会“心平气和、悠闲自得”的思想境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熟读背诵。2、品味“不须归”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了两首词,作者都是李清照,题目是如梦令、夏日绝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词,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渔歌子。2、我们来齐读课题。注意“子”读轻声。【评析:这是学生第二次学词,从复习学过的词入手,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关于词的记忆。此时,教师不必再讲长短句、词牌名等词的基本知识了。】

5、二、初读感悟,读出味道。1、自读词。(出示词的幻灯)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渔歌子,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开始。2、学生读词。3、学习多音字:塞 (1)师:词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塞”,除了读si,还有哪些读音? (2)生:si、s(3)出示多音字幻灯:si (木塞、塞车) si(边塞、要塞)s(堵塞、闭塞)(4)齐读。4、师:一首词光读通顺还不够,还有注意适当的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同学们再试上两遍。(出示带小节号的词)5、学生再次读词两遍。【评析:引领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按照朗读规律,一般要经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这三个阶段。因此,朗读指导也得体现这

6、样的层次,要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每次读要有明确的目的。上面的读是前两个层次读正确,把词读得字正腔圆;读流利,读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三遍词的朗读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尽相同的训练要求,大家可以择其所需而做到。】6、展示朗读。(1)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2)指名朗读。(3)师:很有节奏感。(4)师:谁还想来读一读?(5)师:读出了词的味道。【评析:读准、读通、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课堂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循序渐进的反复诵读,为领悟词意、感悟词情奠定了良好的基

7、础。】三、师生合作画,品词句之美。1、师: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评价这首词说道:“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大家仔细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描绘的哪些自然景物?把它圈出来。2、学生读词,圈画。3、学生交流。4、师小结:哦,果然词中有景。这些景物就构成了一幅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合作,画成这幅画。你们说,老师画。我们应该先画什么?5、学生找景物,老师相机作画。(1)生:先画西塞山。师画:这是连绵起伏的西塞山。(2)师:西塞山在哪里?你们知道吗?一种说法在湖州的西部,另一种说法在湖州的南部。我们只要记住它在湖州这个地方就可以了。(3)师:接着画什么?生:画白鹭。师:一看就知道是白色的, 我们就用白色来画。画在哪

8、里?生:画在山前。师:真会读书,不光读准了字音,还读准了字义。(师画白鹭)(4)师:谁来讲讲第一句的意思?(5)指名讲述句意。(6)师:接着画什么?生:桃花。师:这时的桃花是什么颜色的?生:粉红、桃红。师:可以用哪些词、句子来说说这时的桃花是什么样子的?生:粉红粉红的桃花;可爱的桃花;展开笑脸的桃花。师:多美的桃花啊!(画桃花)(7)师:画上还要有什么?生:流水、鳜鱼。师:叶老师要画鱼了,你有什么要提醒我的?生:要画得肥点。师:有什么理由吗?生读资料师:你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得真充分。(师画流水、鱼)(8)师:谁来把这个画面描述出来?生:谢谢你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感受到了这么美的春景

9、,指名回答【评析: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意向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9)师:现在我们已经读出了词中画,别忘了还有读出词中人。词中写的是什么人?生:渔翁。(10)师:从哪判断出他是渔翁?生:从青箬笠,绿蓑衣看出的。(11)师:还有吗?课文中的插图是否会给你一些提示呢?生看图:鱼篓、箬笠、蓑衣。师:图文结合理解,好办法。(12)师:知道箬笠师什么?生:箬笠是。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看工具书。师:你很会利用工具书辅助学习。知道是什么做的吗?生:竹叶、竹篾。真聪明,你会抓住词语表义的步伐帮助理解。(1

10、3)师:我们给他戴上箬笠,披上蓑衣。(师贴图)为什么要戴箬笠,披蓑衣?生:因为此时是斜风细雨。师:你真会联系下文来理解。【评析:边读词文,边找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意想,再写到黑板上的画卷里,在这个过程中,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渔歌子语言洗练,词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动人的江南水乡图。从语言形式上看十分简单,但内涵却十分丰富,简洁的语言反而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样边听边想象画面,再加上老师的现场描绘词中画面的做法,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是需要语感的;二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三是通

11、过真实的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理解词的意思。】四、“抓住不须归”,深入作者内心。1、师:是啊,即便是绵绵的细雨也会被淋湿的,课时他为什么不想回家呢?生:因为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师:确实有这样的原因。从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板书:热爱生活。但他仅仅是因为如此吗?同学们,当你们了解了这位渔翁后,一定会对他这样的风雨不须归的行为有更深的了解。2、师:这位渔翁钓鱼很特别,用直钩钓鱼,能钓上鱼吗?可能有,但很难。那他钓的是什么呢?相信看了他的资料后,你们一定会豁然开朗。3、出示资料,学生默读。【评析:深度的语文,不仅仅是理解文字,还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感悟人物深层的情感等等。这首

12、词色彩明丽,初看也只是一幅风景画而已。问什么千古传诵,回味无穷?原来在这青山绿水之中,还有一位超脱名利的渔父在。通过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让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会使学生对词的理解更深刻。】4、师:现在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理解的“不须归“的原因是什么?5、同桌交流。指名说。6、师:谁来说说张志和“不须归“的原因是什么?生:这里的生活很悠闲自在;他不想回到朝廷。板书:悠闲自在五、回归主题,升华诗情。1、师:原来词人钓的不仅是对春天美景的喜欢,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学们,学习诗词,不光读出诗词的意思,还要读出背后的深刻含义,理解了词的内涵和意境,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出词的韵味。让我们再次读这首词。2、背诵词

13、文。板书设计: 渔歌子 热爱生活 悠闲自得教学反思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 一个词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就这样流传了千年,我开始查阅一些资料,张志和这个人形象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他是诗人,他是词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 我

14、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的生平资料,让学生理解张志和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以及颜真卿对他的评价,丰厚了对张志和的了解。所以,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其次,在设计教学环

15、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以下内容和上面微观励志故事给予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