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新讲练:专题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1264072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新讲练:专题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新讲练:专题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新讲练:专题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新讲练:专题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新讲练:专题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新讲练:专题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新讲练:专题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练习2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但是,他

2、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于作品本身。既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文本

3、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正如鲁迅所言:“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出现过不止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

4、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莱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莱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莱特,甚至没有了哈姆莱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莱特。(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莱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B)A“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B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C“召唤结构”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D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解析:A项错误,“荒

5、腔走板的解读”虽然“随之出现”,但并不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造成的,真正的原因是后文所说的“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B项正确,原文提到“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又提到“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于作品本身”,综合以上可知B选项表述正确。C项错误,原文表述的是“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而非“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D项错误,“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并非作者本意,“多元理解”反对“唯一标准答案”,更好理解作品则需要通过“代代相承”的接受链,以及多种理解的互补来实现,这些都不等同于“挑选正确的

6、理解”;而且按照作者意思,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相对最像”“有望接近于作品本身”。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了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B文章先从正面阐述“接受美学”的观点,又从反面批驳国内某些人的错误理解。C文章借鲁迅名言,论证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D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解析:A项正确,文章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出发点,这是其“写作动机”,并指出了多元解读中“混淆事物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读者决定论”等误区,也阐述了“避免纯主观的、

7、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等原则,这些都是为了真正(或更好)理解作品。B项正确,源于文章第三段,文章先从正面说明接受美学“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接着将“斧头石头”的关系与“作品废纸”的关系进行类比,批驳了那些片面夸大读者作用的观点。C项正确,源于文章倒数第二段,由原文“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正如鲁迅所言”可推断得知。D项错误,原文“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出现过不止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然而,一切假哈姆莱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引用李、杜诗歌的例子,意在说明

8、“读者决定论”之类的错误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读者虽然无法起到决定作用,但根据前文,读者的主观理解对作品阐释有着重要作用,对经典文本的地位也必然产生影响,没有读者的推崇也就不存在经典文本的地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莱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B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C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D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解析:A项正确,源于文章第五段。根据原文“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作品的召

9、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可以推断得知。B项正确,根据原文“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可以推断得知。C项错误,原文“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是说文学具有普遍性,所以读者理解人物时,在性格、言动方面与作者设想“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这并不等于“以作者设想为主”,而仍然是读者发挥“想象的自由”的同时接受文本“基本限制”的结果,根据第2小题C选项也可推断得知。D项正确,源于文章第四、

10、六段,综合“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以及“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出现过不止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可以推断得知。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中国书法是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书法艺术探索的影响下,一些书法作品片面追求书法的“线条质量”,甚至无底线地戏谑汉字,造成文本不可识读,丧失了对汉字、书法的基本尊重。一些学书者曲解“笔墨当随时代”之内涵,抛开传统,求新求异,频频写出“怪书”“丑书”,让业内人士摇头,让书法爱好者一头雾水。其实,“笔墨当随时代”的本意是希望艺

11、术家能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而非背离传统创造所谓的“新”笔墨、“新”面目。汉字天覆地载、严谨优美的造型结构,深藏着先民的美学智慧。不夸张地讲,了解中国书法中有关汉字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美学。不论是商周时期的金文,汉代的隶书,还是唐代的楷书,其结字原则都是拱向一个中心,书写时严格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笔画顺序,呈现出紧凑有序、大方得体、匀称美观的汉字形象。汉字结构的平中寓奇、险中求胜,汉字笔画的劲健内敛、刚柔相济,以及书法布局的计白当黑、虚实相生,都极大强化了汉字书写的内在张力,影响着书法的审美取向。因此,缺乏对汉字与文本的研究,就相当于丢掉书法之根,符号化的汉字线条终究无

12、法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当下一些书法家见作品不见风格,真正能写出自己风格的大家并不多。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代学书者对古人书风的研习不足,从而导致创新不足。古人书风有千百种,学习时应抽丝剥茧,找到其中不变的精神为我所用。张芝、郑道昭等人书风强劲阳刚,有正大气象;欧阳询、黄庭坚等人书风儒雅纯正,耐人寻味;张旭、王铎等人书风气势恢宏,豪迈不羁。近现代,沙孟海书风沉雄朴茂,苍厚古拙,有金石之气;赵朴初书风儒雅隽秀,蕴藉内敛,有书卷之气他们的书法风格各异,个性突出。风格即人。这些书法风格均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出新,在汲取书法优秀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各有优长,值得学书者深入研究。书法风格是书法的艺术语言,建

13、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标准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标准无外乎真、善、美,这也是所有学书者创作时都应坚守的审美标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标准,还需进一步加深对书法审美情感的认识。书法审美情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性审美情感,另一种是理性审美情感。两种情感之间呈递进和互相深化的关系,没有感性审美情感阶段就没有理性审美情感阶段,没有理性审美情感阶段就无法创作出有高度的作品。存在于认识过程中的递进情感,一般总是由初始对书法的兴趣进而步入到对书法的理性把握,这是一个对书法贯穿始终的,甚至是周而复始的认识过程。因此,再难的字体、字帖,最终临习到手总归不是太难,但要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则非尽毕生精

14、力与功夫不可。当然,在书法创作实践中,情感的表现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反映在作品中最高级的东西,即真实纯净的情感,常常是理性审美情感与感性审美情感的交辉。所以,当书法进入到创作实践中时,所谓“灵感”往往是一种触发;所谓“激情”,则是一种唤起。了解这一规律,才能更好地提升书法审美认知,在创作实践中守正出新。(摘编自刘锁祥在创作实践中守正出新)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笔墨当随时代”并非要求人们置我国书法优秀传统于不顾,而是作品要有时代感。B当前一些大家虽有作品但却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因其没有汲取书法优秀传统精华。C汉字追求平中寓奇、险中求胜结构,造型可谓天覆

15、地载、严谨优美,凸显审美特征。D书法创作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真善美的原则标准,这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标准。解析:B项,“是因其没有汲取书法优秀传统精华”分析错误,风格的形成必须做到“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出新”,且由原文“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代学书者对古人书风的研习不足”可知这一说法错误。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开篇一针见血,直指当前书法作品和学书者曲解“笔墨当随时代”内涵。B第二段从汉字结构造型的审美研究深入剖析片面追求汉字“线条质量”的严重危害。C文中列举不同时代书法家的风格之例,旨在论证“大家”书风凸显个性,值得学书者研究。D结尾段在对书法创作实践中复杂多样的情感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书法创作应有的态度。解析:B项,“剖析片面追求汉字线条质量的严重危害”分析错误,应是从汉字结构造型的审美研究指出符号化的汉字线条没有生命力。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怪书”“丑书”不断出现的原因是一些学书者不了解中国书法中有关汉字的结构原理。B加强对汉字与文本的研究,才能牢固书法的根,才能让符号化汉字线条获得长久的生命力。C好作品需要触发“灵感”,需要唤起“激情”,这是所有学书者应该把握的书法创作的规律。D所有学书者只要能以守正为基,勇于创新,就能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成为后人楷模。解析:A项,从原文第一段看,“怪书”“丑书”不断出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