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半月考试试题447_460班201810100173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1254366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75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半月考试试题447_460班201810100173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半月考试试题447_460班201810100173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半月考试试题447_460班201810100173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半月考试试题447_460班201810100173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半月考试试题447_460班201810100173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半月考试试题447_460班20181010017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半月考试试题447_460班201810100173(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 2018 20192018 2019 学年高一历史学年高一历史 9 9 月半月考试试题月半月考试试题 447 460447 460 班 班 一 单选题 共 40 题 每题 2 分 1 史记 殷本纪 说 商王之继统 或父死子继 或兄终弟及 史记 宋世家 也说 父 死子继 兄死弟及 天下通义也 这都体现了 A 严格的等级序列 B 禅让制的被取代 C 血缘纽带的强化 D 王位世袭的混乱 2 下列文献记载的历史现象按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罢丞相不设 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始设军机房 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命为制 令为诏 天子自称日朕 A B C D 3 下

2、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 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B 谱牒不立 则传久而失宗 C 父死子继 兄终弟及 D 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仇 4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 权力的分配与继承 的做法 表述准确的是 A 西周宗法制以 嫡长子继承 为核心 B 秦朝设丞相协助皇帝 加强中央集权 C 北宋 中书门下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 明朝时期内阁 首辅 行使宰相权力 5 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A 西周实行 封邦建国 B 宋代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C 明朝设立内阁制 D 清朝设立军机处 6 许倬云在 西周史 中指出 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 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 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 新封的封

3、国 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 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 位 因此 分封制下的诸候 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 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 政治性格 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A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 B 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 C 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 D 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 7 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 但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 扶持胡亥登上 2 帝位 有学者认为 这人为地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 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 材料说 明 A 废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 B 秦朝王位继承不尊宗法 C 宗法不尊助推秦朝灭亡 D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8 中国古代民间 换帖 结拜 有的是基于相同的经济利益 有的

4、是基于共同的文化志趣 当然 还有的是基于共同的政治诉求 后来 民间 換帖 结拜之风乱到官场 且成普遍现 象 清代尤其严重 乾隆帝采用 年终汇奏 制进行自查自纠 收效甚微 对材料理解正确 的是 A 年终汇奏 制度凝聚了官僚的向心力 B 年终汇奏 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 C 结拜 受宗法观念影响 严重损害吏治 D 结拜 严重造成清王朝专制衰落 9 柳宗元在 封建论 中说道 秦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据天下之 雄图 都六合之上游 摄制四海 运于掌握之内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 诸侯争霸 分封制瓦解 B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 C 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 D 专制主义中央集

5、权制度的建立 10 秦王嬴政继位时 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 这表现在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长期战乱 统一成为人心所向 商鞅变法比较彻底 秦国实力增强 齐 楚等六国出现政治危机 A B C D 11 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 用小篆写了 海内皆臣 岁登成熟 道毋饥人 十二 个字 其中 海内皆臣 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A 经济繁荣 B 国家统一 C 文化统一 D 百姓安居乐业 12 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 秦先后兼并六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 公元前 2 世纪后期 B 公元前 3 世纪前期 C 公元前 2 世纪前期 D 公元前

6、 3 世纪晚期 13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 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 共迁徙居民约 106 万 户 达 500 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迁富豪 强族于关中 一种是徙 平民 罪吏于边境 下列表述中符合这两种情况的是 A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 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 C 旨在加速边疆的开发 D 促进了封建国家统一的进程 3 14 史家指出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 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 二为中 国民族之传成 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 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时期指的是 A 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魏晋时期 D 隋唐时期 15 秦始皇时 天下之事无大小

7、 皆决于上 这突出地说明 A 秦始皇非常勤政 B 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 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 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16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 相继修筑驰道 直道的主要目的是 A 传达政令 调遣军队 B 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 C 促进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D 改善落后的交通状况 17 自秦汉以来我国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 B C D 18 李贽说 始皇帝 千古一帝也 唐朝吴兢说 始皇暴虐 至子而亡 以下说法正 确的是 A 前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 后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 B 前者坚持道德

8、原则评价秦始皇 后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 C 前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前的秦始皇 后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后的秦始皇 D 以上的说法全部都不对 19 5 月 18 日是世界博物馆日 某班前去参观 中国历代文物精品展 如果按照朝代顺序 他们依次进入的场馆应是 元明清馆 隋唐五代馆 辽宋夏金馆 魏晋南北朝馆 A B C D 20 据以上记述能被认定的史实是秦代 4 A 重农 是生态保护的主要出发点 B 律法制定与执行异常严苛 C 确立了完备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 D 重视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 21 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 东 周 周平王迁都洛邑 洛阳 后 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

9、 秦 汉 汉代官话为 洛语 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 雅言 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 雅 言 魏 晋 西晋以 洛语 为官话 衣冠南渡后 洛语 与中古吴语结合 形成了金陵雅音 官 话 唐 宋 洛语 发展到了最高峰 达到了一字一音 周边国家皆学习洛阳官话 元 元朝以元大都 北京 的汉语语音为官话 称为 天下通语 明 历代战乱时期衣冠南渡 使南京话的 中原之音 相对纯正 南京话成为官话 清 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 并融入满族语音 这样就形成了北京官话 A 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 B 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 C 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22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

10、锷的请求 并下诏 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 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 给事中最有可能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唐朝的吏部 C 宋朝的枢密院 D 明朝的内阁 23 唐朝士子通过科举考试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 要想正式步入仕途 尚需经哪个部门 铨试 A 礼部 B 吏部 C 刑部 D 户部 24 题文 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 其积极意义在于 A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 B 有效的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有利于选贤与能 保证政治清明 D 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5 25 题文 政治制度文明之魂为 有衡 有衡 首先表现为不同权力之间的相

11、互制衡 下 列史实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 汉代分封同姓王 B 唐朝三省并立 C 元代推行行省制 D 清朝设军机处 26 有学者指出 我国古代专制制度在肯定君主一人对国家最高权力的独占 在赋予君主以 无限的权力 全权 的同时 也就使他背上了无限繁重 超负荷的管理负担 与此描述最为 符合的史实是 A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 B 北宋设通判监督官吏 C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D 明朝废丞相 权分六部 27 旧唐书 记载 长庆元年 821 年 唐穆宗要破格提拔前代理大理少卿刘士泾为太扑卿 给事中 门下省属官 韦弘最 薛存庆封还诏书 穆宗向韦弘景 薛存庆解释之所以提拔刘 士泾的理由 任命刘士泾的制书才得以颁布执

12、行 这段材料说明唐代门下省 具有封还皇帝诏书的权力 对皇帝诏书具有否决权 意见是否被采纳 取决于皇帝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A B C D 28 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皇权进一步强化 C 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 D 六部的设置是明朝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29 北宋时期 曾有人建议效法唐代 当宰相缺席时让尚书仆射 尚书省的副长官 奉行制 书 但反对的人说 这种事情发生于 非承平之时 不足援据 因此提议由 同平章事 赵光义来 副署 以完成正常的工作程序 这说明 A 唐代的制度相对于宋更具灵活性 B 宋代的专制集权制度趋于理性化

13、 C 宋代宰相权力具有不可替代性 D 宋代议事程序初具民主化特征 30 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 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 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已 之手以便宜从事 职掌范围达到极限 但到了宋代 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 其任职者由武 将渐转为文官 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 A 防止武将专权 B 重视分宰相之权 C 强调监察地方 D 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6 31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 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 完善监察体制 调整中央和地方关 系等手段来实现 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 在地 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 唐政事堂与宋

14、中书门下 C 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 宋三司使与元御史台 32 汉朝早期 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 线 这里的 中间路线 是指 A 中朝制度 B 郡国并行制度 C 刺史制度 D 察举制度 33 皇明祖训 记载 自古三公论道 六卿分职 秦始置丞相 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 虽有贤相 然其间所用者 多有小人 专权乱政 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 A 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 B 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 C 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 D 中央官职制衡的必要性 34 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朝代 县制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层级 秦 郡县制 郡

15、县 二级制 汉 西汉和东汉前期 郡 县 东 汉 末 期 州 郡 县 二级制 三 级制 A 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B 郡县制是秦朝开创的一项重要制度 C 两汉统治者直接沿袭秦朝的郡县制 D 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变化 35 两汉时 丞相谒见皇帝时 皇帝起身 赐丞相座 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均有座 到宋 朝就必须站着 到明朝时则须 众官皆跪 这本质上反映 A 礼仪制度日益完善 B 君主专制加强 C 官员管理逐渐规范 D 册封制度日渐成熟 36 1382 年 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 终洪武朝阁臣对国家事务 鲜所参决 1573 年 张 居正任内阁首辅 部权尽归内阁 威柄之操 几于震主 这一

16、变化反映了明代后期的内 阁 7 A 开始拥有独立的决策权 B 已经威胁到皇权专制 C 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D 操控着军国大事议定 37 史书载 明代内阁 掌献替可否 奉陈规晦 点检题奏 票拟批答 以平允庶政 清代 军机处 名臣贤相不胜屈指 类皆小心敬慎 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 断不至有权臣 这说明两者都 辅助皇帝 处理国家政务 防止大臣专权 加强君权 职权明确 正式统帅六部 招揽人才 扩大统治基础 A B C D 38 乾隆继位之初 曾裁撤军机处 但第二年又下旨 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 且联日理 万机 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 仍须就近承办 将其恢复 此后军机处 军国大计 不总揽 内 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39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不断发生变化 常常出现 君主近臣 代起执政 执行政令 结果削弱了本朝原有中枢机构的职权 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秦朝设置三公九卿 西汉设置中朝 唐朝实行三省制 清朝设置军机处 A B C D 40 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 据此推知 清代军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