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集团教研项目申报书范本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1249774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教集团教研项目申报书范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职教集团教研项目申报书范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职教集团教研项目申报书范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职教集团教研项目申报书范本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职教集团教研项目申报书范本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教集团教研项目申报书范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教集团教研项目申报书范本(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项目编号 安徽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教科研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申 请 人: 程艳 申请单位: 安徽六安技师学院 联系电话: 18919739871 E-mail: 申请日期: 2016.6.26 安徽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秘书处 制一、立项情况简介项目简况项目名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申请经费4000元起止时间2016.10-2017.10项目负责人姓名程艳性别女出生年月198707专业技术职务无学位/授予院校硕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申请人单位六安技师学院主要教学工作简历2015.3-至今在安徽六安技师学院做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及成果1

2、.2012年开始参与课题“以机器人教育为载体的高中与大学创新教育有效衔接的实践研究(BFA110049)”并发表论文基于高中机器人课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2.2013年开始参与课题“研究生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TJJX11-009)”并发表论文基于高职工程类技能应用人才培养策略探究主要成员(不含负责人)姓名年龄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工作单位主要教育研究领域承担工作秦娟娟35高级实验师无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电气工程教育学习技能调研李佩佩26二级实验师无安徽六安技师学院机械制造教育课程设置调研高路26无无安徽六安技师学院学前教育收集资料与调研管洪光24维修电工高级无安徽六安技师学院电子信息教育

3、收集资料与调研二、立项依据及目标1现状与背景分析(包括已有研究实践基础)中高职衔接不仅为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间搭建了桥梁,也为部分优秀的中高职生提供了进一步职业成长和学历提升的通道,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政策的变革,现行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要求,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必须要中高职衔接,而是要打通职业教育

4、内部或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实现终结性教育到终身教育的过渡,所以本文研究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需要衔接的领域内进行研究。当前,我国中高职衔接人才来源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学生在接受完中等职业教育(2年或者3年)之后再接受高职、高专或者高技教育,毕业后发放相应的文凭;二是由高职或高专、高技学校直接接受初中毕业生,前两年按中职教学计划进行教育,后三年按高职、高专或者高技教学计划实施教育;三是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为了职业发展需要进行回炉学习。目前,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正在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六安江淮汽车齿轮制造有限公司、六安市精锐齿轮

5、有限公司等联合组建学生实习基地;学生在学校完成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学习,然后在学生、家长、学校、企业自愿的原则下进行双向选择,经签署各项协议之后进行培养;由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双重性,既要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劳动者,又要培养合格公民,各个主体之间利益不同,各院校在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中,出现了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一方面盲目追求衔接,另一方面是不是都需要对接的问题。与此同时,近几年有关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有学者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五年一贯制模式、套办制和传统型三种(郭翠兰;2007);还有的学者提出中高职衔接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李改;陈幼

6、芬;曾爱林;2014)、中高职衔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邱德梅;夏胜利;2016)等多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有的学者从人才培养目标指向的角度提出了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两种,并再次基础上提出的职业教育现象的复杂性(盛健;唐林伟;2013)。这些研究表明,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是一种多样性的存在;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的一些特征,这为课题成员探索构建中高职人才“四得”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2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研究内容本课题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民生改善需要等方面对中高职衔接人才的要求出发,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

7、展对中高职衔接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等,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环境和机制。一、分析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现状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中高职衔接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一)六安地区企业对中高职衔接人才需求现状(二)六安地区中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情况(三)六安地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三、深化改革,建立人才培养良性循环“四得” 机制(招得进、留得住、管得好、走得出),构建六安地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新模式(一)中高职衔接人才“四得”培养模式研究1.中高职衔接人才“四得”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研究2.中高职衔接人才“四得”

8、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3.中高职衔接人才特征、能力要求与“四得”培养模式研究(1)中高职衔接人才特征与能力要求中高职衔接人才能力特征技术性:能够进行非常规产品的生产和企业中技术性问题的解决职业性:遵循公序良俗,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才特征心理特征:健康型行为特征:积极型思维特征:辩证性需求特征:上进型成长特征:学习型团队特征:合作型图1 中高职衔接人才特征与能力要求(2)中高职衔接人才“四得”培养模式“招得进、留得住、管得好、走得出”(简称“四得”)是良性循环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招的进,是要有合适的生源通道,留得住,是人才培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9、让学生想留下来,管的好是建立在教的好,处得好得基础上,走得出是指毕业生有合适的就业方向和良好的就业机会。招得进留得住走得出管得好图2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四、中高职衔接人才“四得”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体系研究统筹各方面信息, 建立交互平台。促进中高职衔接人才“四得”培养模式的良性循环。如何保障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良性循环不是单方面力量所能解决的,如下图3所示。需要家长多一点育人主体的耐心,配合学校的育人工作;需要企业多一点主人翁意识,担起协同育人共建人才培养良性循环的职责;需要学校要多一点主动探索的勇气,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正确发展;更需要学生多一点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家庭、学校、企业

10、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良性循环的育人机制。家庭、学校、个人企业社会图3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良性循环的保障条件家庭配合心理关注思想矫正学校 引导产教融合企业配合社会支持校园建设研究目标通过调查六安地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提出适合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试图构建保障人才培养模式良性循环的保障体系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重点是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调研,一方面挖掘中高职衔接人才的特征,完善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同时针对其人才特征提出相应的培养模式,进而为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落实形成有效的保障措施。另一方面希望为中

11、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提供建议。主要特色以前瞻性的视角研究职业教育发展、六安地区社会建设和对中高职衔接人才的要求,深入分析六安地区企业对中高职衔接人才需求、中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情况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地区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四得”培养模式,为服务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六安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可行性分析1.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文献,这就为本研究提供了参考借鉴与可完成的资源保障;2.具有职业教育学扎实的专业基础,为本研究所涉及到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提供了最坚实的智力保障;3.专业的教师,团结的科研队伍,浓厚的科研兴趣,良好的科

12、研环境,这些都为本研究的顺利实现提供了现实保障。3预期效果与具体成果一、预期效果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可行性的、科学性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的保障体系,促进六安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企业储备和输送一批高质量的中高职衔接人才。二、具体成果(一)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报告(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相关论文三、具体安排及进度1.2016.062016.11:收集并整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相关文献;2.2016.122017.03:提炼、总结文献要点,形成研究框架;3.2017.042017.07:开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报告撰写,并形成科研论文;4.2017.0

13、82017.9:检查并完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报告;5.2017.10:完成结题报告,提交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申请。四、经费预算主要开支项目金额(元)计 算 根 据 及 理 由资料费500书籍资料产生的费用数据采集费500信息采集产生的费用差旅费1000调查研究产生的费用会议费500讨论研究产生的费用设备费300使用设备产生的费用专家咨询费500请教咨询产生的费用劳务费400毕业生帮助调研产生的费用印刷费300资料印刷产生的费用 五、评审意见申报人所在单位审核意见负责人(签 字)年 月 日教科研工作部评审意见主任(签 字)年 月 日常务理事会审定意见理事长(签 字)年 月 日集团指导委员会意 见(盖 章) 年 月 日 .专业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