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说明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1244987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说明(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整理.2014秋季双学位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第1章 社会心理学概论1、 名词解释1. 社会心理学 有两种偏向。其一是心理学偏向的定义,例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将社会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他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另一是社会学偏向的定义,例如,美国早期社会学家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2. 社会行为 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人的反应和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人行为(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以及反社会行为)、

2、个人在群体或集群中的行为(例如从众、社会促进、社会懈怠等),以及群体或集群行为(例如群体决策、时尚、恐慌等)。3. 社会心理 联结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与调控作用的心理活动。二、简答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水平/解释水平。第2章 自我一、名词解释1.自我(self):“自我”本质上是一种根植于生理实体以及特定社会文化脉络的心理现实,它是个体在以符号为中介与他人及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并籍此习得社会生活模式的参与过程中发展出来的。2. 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

3、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3. 被洞悉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由于过高的估计别人对自己的洞悉水平而产生的被他人“看透”的错误知觉。4. 虚假共识性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5. 虚假独特性效应(false uniqueness effect):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6. 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的内容,亦即我们对于自己所抱持的各项信念,包括自己的个性或特质。7. 自我察觉(self-awarenes

4、s):以自我为思考对象的心理历程,包括思考判断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行动的原因等。也就是以“自我”为思考对象的行为。8. 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他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9. 自尊(self-esteem):个体对自己本质是好是坏的主观评价。10. 自我评价(self-assessment)的动机:希望拥有正确的自我感知,以减少对自己能力或个人特征的不确定性。11. 自我证实(self-verification)动机:试图在自我知觉之间以及自我知觉与即将获得的信息之间寻求一致性的现象。12. 自我增

5、强/自我抬升(self-enhancement):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13. 自我呈现 (self-presentation)即是指在感知他人对自己印象的基础上,个体为获得他人对自己理想的印象而采取积极行动表现自己的过程。14.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个体对现实特性目标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的能力的信念,或者说,是个体对自己在特性领域内的能力或有效性的信念。 15. 自我设障(self-handicapping):为了维护或提高自尊,做出对成功不利的行为或言辞,给自己的成功预先设置障碍,以便在遭遇失败时能够进行自我保护。例如,比如

6、,临近考试了,有些学生不是努力学习而是四处游玩,或者说自己身体不舒服。16.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17. 过度合理化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对原本有内在兴趣的行为给予外在酬赏,反而降低了内在兴趣。二、简答(一)简述自我的适应功能。(1. 自我调节; 2. 信息加工过滤器; 3. 理解他人的心理; 4. 认同过程)(二)简述有助于促进自我认知的途径。(1. 自我觉知;2. 人际交往与沟通,他人反馈性评价在其间起重要作用;3. 社会比较

7、)。(三)简述常见的自我动机。(1.自我评价;2. 自我证实;3. 自我抬升)(四)简述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 印象整饰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运用的目的。其正面意义在于,成功的印象整饰可以用来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成功的印象整饰还能够调节与润滑人际关系;其负面意义在于,由于印象整饰直接涉及对他人印象的控制,因此,既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真实身份,也有人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牟利。三、论述1. 请基于“乔哈里窗”(Johari Window)理论谈一谈人际交往与沟通对自我认知的促进作用。2. 请谈一谈塞利格曼效应对你人生的启示。第3章 社会

8、认知1、 名词解释1.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2. 社会印象(social impression):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3.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我们对他人做出判断的过程。 4. 中心特性(Central trait):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有些特性常常更有分量,并能改变整个印象,这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特性便被称为中心特性。5. 负向效果(黑票作用):负面特性的权重往往要比正面特性的权重高。6. 首因效应(Primacy Ef

9、fect):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7.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8. 晕轮效应(halo effect):当知觉者对某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印象后,他就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在其他方面也具有良好的特征。相反则成为扫帚星效应(forked-tail effect)。9. 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亦叫假定相似性,即人们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10. 宽大效应(leniency effect):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

10、是积极性的评价多于消极性的评价的现象。11. 刻板印象(stereotype):对某一类人或事所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12. 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当人们将某一认知对象与同它类似但不如它好(或者不如它漂亮、不如它高大,等等)的东西相比时,会认为该认知对象实际上比一般东西更好、更漂亮或者更高大。13.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指决策过程中由于备择方案描述方式(即框架)的改变而导致决策者选择偏好发生改变的现象。14. 稀释效应(dilution effect):中性的或无关的信息弱化判断或印象的趋势。15. 易得性直觉(availabilit

11、y heuristic): 人们根据某种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进行判断的方法。那些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比那些不太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更多地被拿来作为我们认知判断的依据。16. 调整性直觉(adjusted heuristic): 也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即是指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个锚定点开始,然后逐渐地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17. 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又称“事后诸葛亮效应”,即是指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18. 归因(attribution):个体为了预测和评价他人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

12、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19. 内归因或个人倾向归因(internal/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 将行为归因于个人自身的特征,如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态度、能力、努力等。20. 外归因或情境归因(external/situationalattribution): 将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他人阻扰、奖惩、运气、工作难易等。21.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倾向于高估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的重要性,而低估情境因素的影响。22. 自我服务性归因偏差(self-serv

13、ing attribution bias):在对自身成败进行归因时,会表现出自我服务性偏差当我们成功时,倾向于表现出自我提升偏差,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特征;当我们失败时,倾向于表现出自我防卫偏差,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特征。2、 简答(一)社会认知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 认知者因素。认知者即社会认知的主体,认知者本人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知识和经验、自身的情绪状态以及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都会影响其社会认知。 2. 被认知者因素。被认知者的许多特点,都会影响人们对他的认知和评价,影响人们的印象,例如被认知者的谈吐、服饰、表情、行为方式等,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突出的线索会特别受到重视。3. 认知情境。任

14、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这种社会认知情境,可以提供帮助认知者了解被认知者的线索。 4. 生物及遗传因素。(二)简述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特殊性或区分性distinctiveness):被观察者是

15、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教师甲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只批评了A,而没有批评其他学生,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区别性高的。 2、一贯性或一致性(英文:consistency):在不同时间点、不同情境中,同一行为人面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即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例如,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例如,教师甲总是批评学生A,还是只有今天批评A了。 3、共识性(英文:consensus):不同人在面对相同刺激时,行为反应是否与被观察的人行为一样?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例如,所有的教师都批评学生A,教师甲也批评了学生A。那么着一行为就是一致性高的。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 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工高),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