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1235686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目 录摘要(1)一、 引言(1)二、 孔子“因材施教”的内涵与理论基础(1) (一)内涵(2) (二)理论基础(2) 1.人性论(2) 2.人本思想(3)三、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策略(4) (一)因年龄差异而施教(4) (二)因兴趣差异而施教(4) (三)因性格差异而施教(5) (四)因智力差异而施教(5) (五)因能力差异而施教(6)四、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发展(7)五、孔子“因材施教”策略对现代教育的启示(8)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8) (二)全面了解学生并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8)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9) (四)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9) (五)评价标准多样

2、化(10) (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1) (七)要符合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11)六、结束语(11)参考文献(12)Abstract .(12).专业资料.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作 者:姚显男指导教师:李玉峰 摘要:孔子“因材施教”策略是教育过程中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对人类的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珍贵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继承。如今研究孔子“因材施教”策略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着重阐述其内涵、丰富其理论基础、分析其发展历程、研究其方法策略,进而总结出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旨在更加深刻地认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策略 一、引言

3、“因材施教”思想自从春秋时期孔子践行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被我国历代教育家所继承和发展,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涉及理论基础、实践方法或者思想演进等多个方面,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其中“人本思想”被普遍认为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理论基础,多数教育家着重从“仁”与“礼”这一层面对其进行论述,本文则重点从教育对象、内容、方法三方面重新探讨“人本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人性论”。另外以往对孔子“因材施教”具体方法或策略亦或是从智力或性格等单方面深入性研究,亦或是多方面的总结性研究,本文则从年龄、兴趣、性格等多方面对孔子“因材施教”具体策略进行了既全面而又深入的分析,并从中得出了对当

4、今教育的启示。总之研究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对我国现如今的教育事业意义非凡,不仅仅有利于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也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 二、孔子“因材施教”的内涵与理论基础“因材施教”是孔子在其自身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教学原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大体现,也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但“因材施教”一词并不是由孔夫子本人直接提出的,北宋人程颐第一次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概念,南宋大儒朱熹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其意义“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1(p362)后人将其简称为“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一词由此而来。 (一)内涵在

5、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因材施教”一词,但究竟什么是“因材施教”呢?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因”是根据的意思;“材”指的是人;“施”有实施、实行、施加之意;“教”则是教育、教诲、教法、教导的意思。也就是根据不同的人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关键在“材”和“教”两个字,理解了这两个字也就不难理解整个词的意思。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人与人在外貌、性格、智力、年龄、健康状况等多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差异,这也就决定了“材”的多样性。因为“材”的多种多样,“教”为了适应“材”的发展也要随之变化,因而才能做到扬长避短、

6、扬长补短。 (二)理论基础“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科学的理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是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正确反映,其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2(p73)“因材施教”是孔子诸多教育原则中的一条,在孔子本人的教育实践乃至孔子以后长达两千五百多年的历代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所以“因材施教”也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 1.人性论 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3(p31)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相似的,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而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存在着各种的差异都是由后天习染造成的。这就承认了教育和环境在人的成

7、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所以只要能够受到正确的引导、良好的教育和学习条件,再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2.人本思想“人本思想”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重点在“人”,强调人的重要性。在春秋末期,王权衰落,社会动荡不安,各个诸侯国相互征伐,矛盾复杂尖锐,人民生活更是凄苦不堪,可以接受教育的人也只限于贵族子弟。孔子自幼就过着贫困的生活,这也就促使他为了谋生活而较早的学会了很多的本领。为了谋生存,孔子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对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了如指掌。为了改善贫民的生活,孔子奋发图强,力学成才,并且办私学广招学生,他创办的私学对国家、对社会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孔子的

8、人本主义思想以“仁”为中心,人的本质既为“仁”,故曰“仁者,人也”。孔子对“仁”的解释有很多种,但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孔子关注“人”,肯定了人的社会价值,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人是社会的决定因素,没有人,社会也将会不复存在。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处处“以人为本”,体现了鲜明的人本思想。首先,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不分性别、年龄、民族、种族,也不分社会阶层、家庭财产状况或地域来源,为每一个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发展的可能,创造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4(p89)故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论语述而)倘若本人有学习的意愿,只要拿少量的干肉作为师生的见面礼送于孔子,孔子就

9、接收他做自己的弟子。“有教无类”在人性论的指导下把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到了平民百姓一层,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甚至不分国界,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使平民百姓入学受教育的愿望得以实现。其次,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要培养的是有道德有文化,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善武的从政君子,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孔子搜集整理并加以编纂成“六艺”作为教学内容,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教材中不仅包括文化知识、实践能力,还包括做人的道理,这充分体现了孔子把培养人才与完善人格相结合的人本教育精神。再者,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提倡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把学习与思考结

10、合起来,并且要学以致用,如果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即使学得再多也毫无意义。另外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进行差别性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是孔子的又一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孔子不同的教学方法中也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三、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策略 (一)因年龄差异而施教孔子的弟子三千有余,下至少年孩童,上至耄耋老人,年龄跨度可见之大,不同年龄的学生在认知水平,领悟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孔子相应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色

11、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人在年少的时候,血气尚不成熟稳定,所以要力戒女色;青壮年时期血气方刚旺盛、好勇斗狠,所以要力戒争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所以要力戒贪得。这就是因年龄差异而施教。 (二)因兴趣差异而施教论语先进中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兴趣、爱好、特长各有不同,或善于“德行”,或善于“言语”,或善于“政事”,或善于“文学”,孔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因兴趣差异而施教,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科目进行分科教学,使广大弟子成了各方面的贤才君子。 (三

12、)因性格差异而施教在孔子看来,人的性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狂者”积极进取、敢作敢为;“狷者”遇事退缩,不敢作为;“中行”之人不偏不倚,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属中庸之人。 在论语先进中记载着孔子与学生的这样一段经典对白: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询问是否在听到好主张后立即实行,孔子根据两个弟子的实际情况给予了完全相反的答案。这是因为孔子的

13、弟子性格各异,冉有是性格保守之人,遇事优柔寡断,性格懦弱,所以要时常鼓励他、激励他,给予他肯定;子路是莽撞、易于冲动的人,好勇冒失,所以要适当控制约束他的激进行为。孔子在回答问题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弟子间性格的各种差异,因此在回答弟子们提出的同一个问题时候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就是典型的因性格差异而施教。 (四)因智力差异而施教孔子提倡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可以拔苗助长,要区分学生智力的差异,对不同智力的学生讲授不同的内容。孔子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也就是说具有中等资质或道德水平以上的人,可以教授给他较高的学问或者道理;而对具有中等资

14、质或道德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教授给他较高的学问或道理。 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个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孔子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就是只有上等的聪明“上智”之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下愚”之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教育对“中人”则起重大作用。孔子的众多弟子智力水平各不相同、参差不齐,有“闻一以知十”的颜回,也有“闻一以知二”的子贡,因此孔子对他们的教育方法也不相同,这就是因智力差异而施教。 (五)因能力差异而施教 孔子对学生的能力了如指掌,深知不同学生的能力大小、能力表现的

15、方向等都存在差异。例如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这样评价他的弟子:“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在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子路可以做管理军事的人。冉求可以在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者在有一百辆战车的采邑做总管。公西赤穿上礼服站在朝堂上,可以接待贵宾与外国的使者交谈。 再如:颜渊问“仁”于孔子,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仲弓问孔子怎么做是“仁”,孔子回答:“出门如见大宾,是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樊迟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子贡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子张向孔子问“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